种植面积不同的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比较研究
2010-09-12吴林海
朱 音,吴林海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031)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就较早地尝试农业耕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1-4],引导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组织[5]。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一批农业种植大户从分散小户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组织形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进一步发现,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同的农户间农药施用行为有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教育和认知的原因,农民时常出现过量使用相同的农药、使用不合理配比的混合农药等问题。农户的年龄、种植经验和受教育年限显著影响其农药的施用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和改变了农户对农药新技术的采用,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影响了农户对农药品种的决策。虽然影响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但学者们一致的观点是,种植面积也影响着农户的农药使用。一些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为了节约时间往往用混浊的沟水稀释,甚至没有充分混匀就喷洒,或直接取下喷雾器的喷嘴大水量地冲洒农作物。有研究发现,家庭种植面积大小与农户对农药新技术采用的可能性呈正相关,生产规模与模式显著影响农户农药施用行为[5]。由于农户间的相互模仿,农药使用行为在同一地区呈现出某些共性。农户汲取农业知识的能力具有异质性,即使在同样的传播环境中,不同生产规模农户对于信息的接收速度也有所不同。
基于种植规模差异的视角,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研究不同规模的蔬菜种植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讨论大户与分散小户间农药使用行为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索农业耕地流转,引导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在源头上控制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探索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组织模式等提供有益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安吉县的土地分布格局,地形地貌差异较大。为了研究菜农的施用农药行为,随机选取了2个山地自然村高山村、安城村与2个平原自然村昄山场村、孝源村展开调研。
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减少受访菜农因文化层次的影响或理解上的偏差,采取与菜农一对一的直接访谈方式进行现场答卷,并由调查人员负责问卷的填写。在调研过程中所有受访菜农都具有施用农药的直接经历。本次调查采取直接入户的调查方式。
4个村共发放试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调查时间2009年8月20日至2009年8月23日。样本数据处理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用SPSS16.0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况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山区县。
安吉县经过不断的发展积累,以蔬菜、笋竹、白茶为主的生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立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初具规模。近年来,安吉县蔬菜种植面积、生产总量不断扩大,蔬菜收益水平不断提高,蔬菜成为安吉县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尤其是近年来在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措施效应持续放大的背景下,安吉县出口蔬菜种植面积仍然稳中有升,出口量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图1)。
图1 2005-2007年安吉县蔬菜的种植面积及产量
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蔬菜安全与出口的主要因素,但安吉县近年来实现了出口蔬菜零批次退货的良好发展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吉县在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平均使用量呈下降趋势 (图2),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为100%的合格率。安吉县蔬菜生产 (包括出口)的主体仍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不同规模的蔬菜种植农户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但蔬菜种植规模化承包的特征明显。
图2 2005-2007年安吉县蔬菜的收益和农药投入
2.2 农户特征
2.2.1 基本特征
调查的152位蔬菜种植农民的家庭和个人的特征统计情况见表1,男性133人,女性19人,分别占样本数的87.5%和12.5%;平均年龄为50岁,>40~60岁年龄段的有为114人,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38人,分别占样本数的75% 和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7人,初中层次文化程度的63人,高中 (含)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2人,分别占样本数的50.66%、41.45% 和7.89%。家庭年收入小于1万元与高于5万元的分别占样本数的20.39% 和15.13%,而家庭年收入在 >1万 ~5万元间的占样本数的64.48%。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2.2.2 种植面积
这些从事蔬菜种植的菜农及其家庭既有分散农户,又有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农民本人既有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民,也又兼职从事农业生产的流动职业者;所种植的蔬菜面积有较大的差异,既有一般的小户,也有种植大户。以蔬菜种植面积为标准,将受访菜农及其家庭划分为0.33 hm2以下、>0.33 ~0.67 hm2、>0.67~1.33 hm2与1.33 hm2以上4种类型 (为方便分析,分别简称A、B、C、D类型)(图3,表2)。从表2分析,不同蔬菜种植规模的农户,其家庭的经济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A类农户。有76人,占样本数的50%,平均可种植的蔬菜面积为0.183 hm2。其蔬菜种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用,蔬菜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业收入往往并非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B类农户。有21人,占样本数的13.81%,平均可种植的蔬菜面积为0.557 hm2,人口相对较多,劳动力富余且缺乏其他的生产技能,除种植自有耕地外,委托代耕他人闲置的耕地或农村自由地,无需承担任何耕地使用或租赁费,耕地的产出归自己所有,采取自产自销的蔬菜生产经营方式并获得经济收益。
图3 不同种植规模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比例
C类农户。有25人,占样本数的16.45%,平均可种植的蔬菜面积为0.995 hm2,往往拥有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经验,已初步具有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理念,通过租赁本村多余耕地种植经济作物来提高收入,但由于家庭劳动力数量有限以及受资金约束且担忧自然灾害等风险,通常在劳动力基本自给和确保基本收入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种植规模。
D类农户。有30户,占样本数的19.74%,平均可种植的蔬菜面积为4.01 hm2,这些农户的蔬菜种植区域不局限于本村,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种植模式,同时组织当地或外地人员通过契约形式成为其蔬菜种植的雇工。这一部分的农户自身不再直接从事蔬菜种植,扮演着技术、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多重角色。
2.2.3 生产方式
不同规模的蔬菜种植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组织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A类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比例最低,只有6.58%。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比例不断提升,D类农户中有75%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农户蔬菜生产积极性与种植规模高度相关,A类农户对从事蔬菜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D类农户积极性普遍高涨。在A、B、C、D 4类菜农及其家庭所种植的蔬菜既有出口的,也仅在当场市场销售或自己食用的,D类农户中有78.57% 的农户生产出口蔬菜,而A类农户中只有2.63% 的农户出口蔬菜 (表2)。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发现,尽管A类农户占样本数的1/2,但这些分散农户蔬菜种植的总面积仅占所有受访菜农蔬菜种植总面积的8.13%,而只占样本数19.74% 的D类农户的种植面积占有所有受访菜农种植面积的70.44%。
表2 不同种植规模的菜农家庭经济特征
2.3 农药施用行为
A类、B类农户虽然在蔬菜种植面积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生产方式、劳动力供给方式基本类似,仍保持着分散传统家庭式的蔬菜生产特征,把此2类农户归并为分散小户。C类、D类农户不同程度地具备了蔬菜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与A类、B类菜农的生产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将此2类农户归并为种植大户。
研究分散小户、种植大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的差异性,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GB/T 20014.5—2008良好农业规范第5部分——水果和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以及GB/T 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针对植保环节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重点选择农药品种的选择行为、农药剂量的施用行为、杀虫剂混合复配的行为、安全间隔期的选择行为等4个角度,对分散小户与大户的农药施用进行比较分析。
2.3.1 品种
农药品种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影响农药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杀虫效果、农药残留感知和农药价格 (表3、4)。受访的分散小户与种植大户对农药品种的选择行为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分散小户对于杀虫效果的偏好明显强于农药残留水平,分别为80.41% 和13.40%;而种植大户对于杀虫效果与农药残留的关注程度则基本持平,分别为50.91% 和49.09%。农药成本占蔬菜总成本的比重并不高,且不同品种的农药价格差距不明显,因此农药价格应该不是影响菜农农药品种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仅有6.19%的分散小户会依据农药价格选择农药品种。
2.3.2 剂量
对于农药剂量的施用行为,发现菜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农药用量效果认知相似,62.89% 的分散农户和70.91%的种植大户认为多使用农药并不一定或不能提高害虫防治水平 (表5)。二是对害虫产生农药的抗药性认知较高,分别有为81.44%的分散小户和83.64% 的种植大户认为多用农药不能提高害虫防治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抗药性(表6)。三是对农药防治害虫效果不佳时的主要处理方法类似,主要为事后多次反复喷洒农药,增强喷洒频率,事前在标签标识用量的基础上加大剂量喷洒,采取这种做法的分散小户有69.07%,而种植大户则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为54.55% (图4)。由此可见,分散小户与种植大户对于农药用量的认知与行为选择具有相似性,相比之下分散小户更具有功利心理,往往对蔬菜的安全带来隐患。
表3 影响菜农农药品种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
施用生物农药或绿色农药有利于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进一步的调研发现,所有的菜农均表示不使用高毒农药,但在生物农药或绿色农药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仅有7.22% 的分散小户选择使用,而种植大户的这一比例高达43.64% (表4),种植大户相较于分散小户在农药品种的选择行为上更具有理性。
表4 不同种植规模菜农使用的农药品种
表5 菜农对农药使用多防治效果就好的态度
表6 菜农对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将产生抗药性的态度
2.3.3 混配
并非所有的杀虫剂都能混合复配使用,能否混配使用取决于其有效成分间是否产生化学反应,以及反应效果是否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还有一个混配方式的问题,不正确的混配方式可能增强杀虫剂的毒性,危及农产品安全。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菜农杀虫剂使用的基本行为是:一是较为普遍地采取混配方式,分散小户和种植大户的混配使用杀虫剂的比例分别为90.72% 和72.73%(表7)。二是混配过程不讲究剂量配比,菜农通常直接凭借经验估计,依据规范要求而使用量筒操作的菜农比例很低,分散小户的比例是3.09%,种植大户的比例也不过为16.36% (表8)。三是混配方式出现较大的差异。由于所有受访菜农均以喷雾桶为混合容器,因此最基本的操作要求是在水中倒入单剂搅拌后再混入第2种单剂 (稀释液混合方式)。但调查显示,仅有3.09%的分散小户采用这一混合方式,而种植大户采用这种方式的比例则高达50.91%,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表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菜农混配使用杀虫剂行为的规范性都有待提高,但种植大户明显好于分散小户。
图4 不同种植规模的菜农农药使用剂量情况
表7 菜农采取杀虫剂混配使用的方式
表8 不同种植规模的菜农农药混配的计量方式
2.3.4 安全间隔期
农药药性与毒性的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后一次喷洒农药到蔬菜上市食用的间隔期长短直接影响到农药毒性挥发的程度,因此对施用不同的农药品种都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要求。调研发现,不同的菜农对安全间隔期有不同的选择行为,具体是分别有40.21%、38.14%、21.65%的分散小户,10.91%、60.00%、29.09%的种植大户所采用的蔬菜安全间隔期为1~2 d、3~5 d和7 d以上 (图5),分别对应残留有较高毒性、毒性基本挥发、毒性完全消除的蔬菜质量状态。因此,总体而言,种植大户比分散小户具有较安全的间隔期选择行为。
图5 不同种植规模的菜农安全间隔期的行为选择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安吉县152户不同种植规模菜农的调查研究,发现分散小户与种植大户的菜农其农药施用方式既有共同特征,更有差异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农药品种的选择、农药剂量的施用、杀虫剂混配的方式行为、安全间隔期的确定等方面,种植大户明显好于分散小户,种植大户的蔬菜质量必然高于分散小户。产生农药施用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植大户通过直接接触市场,或通过农业生产组织的相互自律等,比分散的菜农更广泛地了解到市场对于安全、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能够凭借其资本优势、农业生产经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可以规模化生产出品质优良、健康环保的安全蔬菜,并获得更客观的比较利益。
由此可见,在当前引导农户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利用政策引导、经济手段等,创新机制,继续推进耕地在农户间的适度流转,鼓励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组织,规范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努力在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这应该成为今后在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模式的重点与方向。
[1]涂军平,黄贤金.区域农地流转与农产品商品化关系分析:以江苏省宝应县农户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2):35-39.
[2]卫新,丁贤劼,杨祖增,等.浙江省农户粮田规模经营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6(4):151-154.
[3]徐志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9(9):14-16.
[4]张征.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9(1):50-55.
[5]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