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甬优9号密度、氮肥用量试验
2010-09-12王宏辉江立斌张仙平
王宏辉,江立斌,张仙平
(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林业局,浙江 温岭 317500)
甬优9号为宁波市农科院等单位选育的杂交粳稻,为明确其在温岭市栽培的技术要点,特进行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汇头林村进行。
试验设密度 (A)和氮肥用量 (B)2个因素,各 3 水 平。 即 A112 万丛·hm-2,A215万丛·hm-2, A318 万丛·hm-2;B1150 kg·hm-2,B2187.5 kg·hm-2,B3225 kg·hm-2。完全区组设计,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33.33 m2。氮肥 (尿素)按基肥∶蘖肥∶穗肥10∶7∶3施入,其它管理措施一致。现将甬优9号的有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 (F=143.183**)、氮肥用量 (F=149.459**)及密度与氮肥用量交互作用 (F=141.483**)均达极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三者对产量的影响都很大。
表1表明,密度效应相互之间均达极显著,且A2>A1>A3,因此A2水平是最佳密度。
表2表明,氮肥用量 B2对 B1显著,B1、B2对B3极显著,因此在生产中甬优9号氮肥用量以B2水平合适。
表1 甬优9号不同密度 (A)下的产量
表2 甬优9号不同氮肥用量 (B)下的产量
表3表明,在A1密度水平下,B2、B3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对B1均极显著,说明在密度较小时,适当增加氮肥用量能提高产量。在A2密度水平下,B2对B1、B3均达极显著,B1B3间不显著,说明在A2密度下,B2氮肥用量是最合适的,增加或减少氮肥用量都会导致减产。在A3密度水平下,B1对B2、B3达极显著,B2对 B3达极显著,说明在密度较大时,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
表4表明,A2B2对A3B1产量差异显著,对其它组合均达极显著,说明该处理具有最高产量。A3B3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合的,A1B1对 A3B2不显著对其它处理组合均达极显著,说明小密度氮肥用量少或高密度氮肥用量多均减产明显。
表3 甬优9号不同密度 (A)和氮肥用量 (B)下的产量
表4 甬优9号不同密度及氮肥用量下的产量构成
2.2 农艺性状
表4表明,在A1密度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实粒数、千粒重变化不大,产量增幅明显。在A3密度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有效穗有所增加,但实粒数明显减少,产量减幅明显。在A2密度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有效穗有所增加,但实粒数也有所减少,因此,A2B2产量最高是各产量构成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甬优9号适宜密度为15万丛·hm-2,氮肥用量为187.5 kg·hm-2。实际生产中如果密度偏小,则应增加氮肥用量以提高个体分蘖力;如果密度偏大,则应该减少氮肥用量以控制群体数量抑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来获得较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