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010-09-11许旭刘纯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户经营农民

许旭,刘纯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许旭,刘纯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养新型农民,并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但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民兼有对象和主体双重身份。因此,农民的主动参与程度将对新型农民培养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农户的行为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分析农户的行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型农民;农户行为;经济学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养新型农民,并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新型农民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培养新型农民的内涵十分丰富。“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但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民兼有对象和主体双重身份。因此,农民的主动参与程度将对新型农民培养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农户的行为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分析农户的行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现状考察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新型农民培养任重道远。数量大、质量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近年来虽然我农村居民素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2007年度农村劳动力总数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和小学程度仍占32.1%,初中以程度为占52.9%,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基本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而高中以上仅占14.9%(见表1)。

其次,地区差异明显,并且这种差异直接表现为农户收入差距。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农民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农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9年、7.6年和6.5年。由于教育的差异进而体现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5元、3054元和2281元。东部几乎是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两倍。

第三,对于同一地区农村居民,其受教育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根据我国农村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按人均纯收入五等份分组,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之间其受教育程度依次递增(见表2)。这也说明,同一地区由于受教育的差距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而且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民家庭,收入较高,接受义务教育较好,儿童辍学的少,文化教育比重明显高于普通农户。

由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要使农民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新型农民的培养任重道远。

表1: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表2: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按人均纯收入五等分分组)

2、农户投资的短期化与非农化倾向严重,对文化教育文化的投入有限,难以支撑新型农民的培养。当前农户投资行为首先表现在短期化倾向严重。农户投资行为的短期化主要是指农民投资过程中,重视短期投资,忽视长期投资;重视眼前利益项目的投资,忽视长远利益项目的投资;重视增加流动性资金的投入,忽视对固定性资产的投入。据有关资料分析,从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末,农户农业投资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80年代,农户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多数在40%以上,而90年代,这一比重则多数在40%以下。这说明,农户农业投资越来越着眼于眼前利益的获取。农户经营的短期行为也更加突出,大多数农户在生产中往往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为主,在投资中,仅仅购买当年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而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则很少。另外,有不少农户搞掠夺式经营,忽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维修,甚至连深翻改土、种草沤肥等行之有效的基本农业技术都忽视了。其次是投资的非农化倾向。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变革滞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这就使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自然风险大于其他任何的产业部门。农业产品是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产品,具有社会公益性,替代程度小。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农业生产的变动性相对较小,机会成本也大于其他产业部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决定了农业生产者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在出售农产品或购买农用工业品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承担的市场风险大于其他的产业部门。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部门是弱质产业部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和政府干预的不规范,使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更明显,再加之长期以来的牺牲农业、优先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家庭承包制实施后的农民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在资本可以自由转移的条件下,其投资行为受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约束,必然表现出投资的非农化倾向。而且,各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也表现出冷淡态度。第三,农民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有限。长期以一来,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农村居民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所比重在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从1980年到2007虽然从9.6%增长到2003年最高的14.9%,但消费的比重依然不高。而且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较低的文化教育支出难以支撑现代新型农民培养的要求。

由于农村居民投资的短期化和非农化,导致广大农民更注重眼前利益的得失,而对于文化教育、职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收益周期较长的投入往往需求不足,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这样的现实难以有效的支持新型农民的培养。

3、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偏低、经营能力不强,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虽然我国农户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首先,农户组织程度较低低。目前,农户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户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的成本,使一些原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人销地价格却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从经济学角度讲,所谓农户组织化,是指农户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和促进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混合起来形成各种组织的行动过程。它体现了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程度,体现了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于农业生产的本质是利用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因此它具有完全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点,如它具有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劳动场所的分散性、劳动过程的连续性、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劳动分工的困难性等特点。随着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国农户更多地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经营,进行资源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民一是迫切需要寻求新的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是迫切需要产前、产中、产后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为农产品寻求稳定的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三是迫切需要调整市场经营结构,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较快地增加收入。面对新的要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组织形式难以满足各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对多样化服务的要求。这些说明了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组织体系势在必行。

其次是农户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不适应现代市场的交易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市场交易环境正由当初比较单一和透明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发展为包括制度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在内的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交易环境。交易环境的转变导致经营风险的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和经营,都受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如果只管赚钱不顾风险,必然陷入“一涨就多,一多就跌,一跌就少,一少就涨”的循环死胡同。因此农副产品的烂市屡见不鲜。农产品的烂市源于农民对涨价和有利可图的市场信息缺乏冷静分析,往往忽视其中的经营风险,盲目追随价格搞一股风,陷入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尴尬境地而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第二,不适应现代市场的专业化与规模化要求。农业市场化是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生计型农业到平均利润导向型现代农业系统的转变过程。这就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业结构必须不断细化产品项目,减少产品线,有效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部门的整合和协同发展。农民自身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农产品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对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调查市场,提前把握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1、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原因及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封闭的小农文化障碍。中国儒学思想的“中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农民的锐意进取之心,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农民世代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结果,导致农村贫困文化派生文化贫困。长期受到思想禁锢和经济制约,无奈中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优良品质和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贫富相齐,追求自给自足,不想甚至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逆来顺受的人际观,安于现状的价值观和重农轻商的经济观等。这些贫困文化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农村劳动力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偏低而派生出来的知识贫困或文化贫困。其次,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是现实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大量中小学生失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教育经费问题;二是教育模式问题,经费短缺导致学校收费大幅度增长,许多学生因无力交费而失学;教育方式呆板陈旧,教育内容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使许多学生无心学习而失学。许多农户因其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一股不够重视,导致出现新的文盲与半文盲,形成恶性循环。

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体现,一是限制了农户收人的增长。由于我国农户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科技进步,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难度较大,农户收入结构比较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部对中国农业大学函授学员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表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人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人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牛文盲户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户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收入客观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我国农户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制约了农业人口的控制和转移。农业人口控制难度较大。我国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有较大影响,控制农村人口的难度一直较大。人口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给有限的耕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三是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破坏。我国农业资源不仅占有量偏低,而且分布不均匀、质量欠佳。由于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农户们常常采取一系列缺乏组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不良行为,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再生产”,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指数,加大对土地的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使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消耗过大,森林植被锐减,草原草地退化加剧,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导致化肥、农药和能耗激增,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退化,地力衰竭,效应逐年减少。农业投入产出间出现异常“倍比关系”,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使得农户“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严重挫伤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地区的农民弃农经商、弃农务工,出现大片耕地荒芜和低效率利用现象。这一系列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民经济行为的发展。四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导致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户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又由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心理素质脆弱,农民不轻易甚至不敢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造成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另外,由于农户对一些现代化设施操作不当,对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的要点、气候适应性把握不准,导致先进技术的应用比不用还糟,进一步挫伤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导致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它大大突破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户的束缚,直接把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近10年来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农户能否实现增产增收、增收的幅度多大,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水平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就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户素质普遍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2、农户的投资行为分析。当前农业投资报酬率低、比较收益低是农户投资非农化的直接动因。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农户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市场化程度的进程中,农户不仅投资能力有所增强,有了更多的就业与投资机会,同时学会了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通过比较不同行业、不同生产项目之间的成本收益,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达到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土地面积有限、人均资源不足以及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追加农业投资增产却减少的“二律悖反”现象。再加上近几年出现的农民品卖出难,社会化服务不完善与费用居高不下并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较快等系列问题,更加大了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因而农户在市场化的进程下,通过与市场的“重复博弈”必然学会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在不同生产项目中均等的边际收益,以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项目。

其次,不完善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规模的限制导致农户农业投资的短期化倾向加剧。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的原则,所有者可以根据法律或契约的规定,对使用者让渡其财产的一部分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亦即使用者主体与所有者主体之间应根据民事法律或社会契约进行合理鉴定或进行合理界定,赋予使用权主体以相应的收益处置权,实现财产使用权从产权之所有权主体手中向承包者手中转移,从而使农民具有产权主体地位,并成为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并未取得完整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表现为作为所有者主体的村集体常常以各种名义强行对土地承包进行调整,甚至在统一“社会化服务”的名义下,强行干涉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及缺乏规范操作的土地征用制度导致非农用地增加。这些违背了土地使用权的排他性原则,并且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预期,再加上对于土地长期投资滞后效应,必然抑制农民对于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其投资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农民对待教育观念,收入不高和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导致文化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在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中还广泛的存在如“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等功利主义思想,而“知识创造财富”、“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等先进思想缺乏。在行为上,农民往往采取减少或取消对子女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投资,宁愿让孩子失学,帮助做家务农活或外出打工挣钱的错误行为。造成子女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素质低。子女就业会减少,甚至根本无法就业。结果使得个人和家庭收入来源变窄、收入减少,甚至无收入来源,使家庭陷入贫困。其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可支配收入少,消费水平低是农民文化教育投入不足现实原因。农户在文化教育方面消费水平过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的收入太少。虽然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但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31:1,加上近几年来,气候异常,我国相当多的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农业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农业抗灾能力减弱,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最大障碍。第三,我国农村教育质量不高,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简陋,设施不足,师资缺乏,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教育方式呆板陈旧,教育内容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使许多学生无心学习而失学。加上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些农村大学生虽然读了大学但毕业后由于无法就业又重新回到农村,一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与农民工的工资差距不大,从而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民不愿在教育上多投入。

3、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居民经营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组织化程度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农户经济行为分散、规模小,不能有效参与市场、参与社会是农产组织化程度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我国农户平均生产规模为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并且随新增人口还在缩小。单个农户因资本、人力和生产经营设施的限制,无力抗拒较大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无力承担来自市场的风险,这种情况既是商品生产发展缓慢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剧农户生产经营的反风险倾向,抑制农业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从而成为农业组织化发展的障碍。

第二,农产品供给的同构性和农民市场行为的趋同、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单调,这是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之一。在农产品市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单调的农产品供给结构适应不了变化多样的需求结构,就会出现农产品供求失衡,农户行为的趋同,强化了这种失衡和市场波动。反复出现的农产品“卖难”现象,就是农产与市场联系的中介组织稀缺,农户无力预测市场供求的变化方向,导致农业部门内部资源配置不当的结果。

第三,服务组织缺乏使农户分化和要素流动受阻,影响了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二元结构中农业现代化过程可视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而农民分化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阻碍农户分化的原因很多,从微观来讲,由于农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的劳动来完成,使得农产家庭劳动力不能轻易脱离土地,因此,农户兼业化,亦工亦农甚为普遍。“民工潮”的无序实质是由农户组织化的局限造成的。

我村居民经营能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人们习惯了自给自及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对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还非常陌生。加上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加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需要人们去思考如何经营、如何管理,导致我国广大农民市场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经营能力不强,同时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经营管理知识。二是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完善,从农业市场化发展阶段看,粮食商品率仍然较低,表明我国农业仍是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经济,商品生产和交换还不发达,农户对市场依赖程度虽逐步加深,但还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经营格局。这也导致我国村居民的经营能力不强的原因所在。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户投资的短期化与非农化倾向严重,对文化教育文化的投入有限,农村居民经营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与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民是既新型农民培养的对象,又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体,因此必须根据农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仅要着眼看于眼前的农村劳动力,更要着眼看于未来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会得到显著的改善。新型农民培养压力也会减轻。

2、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教育投资的认识,增加教育的投入,积极参与新型农民的培养。由于农民是既新型农民培养的对象,更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型农民的培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加公共资金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各种免费的培训。其次,提高培训质量,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学到东西,学到实用技术,并且能学以致用,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农民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农民市场意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目前,大部分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差,人员素质低。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观念、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1]刘纯阳,莫鸣,张红云.贫困地区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与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唐华仓.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与机制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01).

[5]贾兵强,邹静琴,向安强,易钢.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民教育体系重构[J].农业考古,2008,(03).

[6]孔德新,袁日华,鲁可荣.农民素质现状?培训需求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对安徽省294例农民的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Abstract:From the fifth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party clear mentioned the farmer need have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But in the new process,the farmers have double identity.Therefore,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to cultivate new-type farmers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ffect.Especially for the behavior will cultivate new-type farmers produce huge influence.So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farmers cultivate behavior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farmer;behavior;economic analysi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New Farmers Cultivation Process

XU Xu,XIU Chun-yan

F723

A

1009-5152(2010)03-0060-06

2010-05-11

许旭(1967-),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副院长,副教授;刘纯阳(1967-),男,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农户经营农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