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血清VEGF动态变化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

2010-09-11胡瑛李宝兰时广利荣长利高广阔

中国肺癌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计数血小板血清

胡瑛 李宝兰 时广利 荣长利 高广阔

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1,2]。许多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了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3,4]。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5-7]。许多研究[8-12]证实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近年有报道[13-15]NSCLC患者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其血清中VEGF显著升高。VEGF储存于血小板膜的α-质粒中[16],在凝血过程中由于血小板活化而被释放[17]。研究[18]发现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有作者[19-21]提出血小板可能是血清中VEGF的主要来源。尚不清楚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情况。因此本文目的是通过监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分析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6例2008年5月-2008年10月于本院胸外科行肺切除手术的NSCLC患者,监测行肺切除手术前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及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患者的入选标准:①于术前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a-IIIb期NSCLC患者;②术前常规检查及功能评价均符合手术的适应证;③均未经化疗、放疗或其它与抗肿瘤相关的治疗;④近两周内无外伤或其它手术治疗史;⑤无视网膜病变;⑥无缺血性心脏疾病;⑦年龄>18岁;⑧女性患者非月经期。

1.2 临床资料 按照UICC(1997)分期标准进行术后病理分期。中位年龄为58.05岁(33岁-79岁);男性65例,女性11例;腺癌34例,鳞癌34例,腺鳞癌8例;低分化7例,中分化69例;I期35例(Ia期10例,Ib期25例)、II期10例(IIa期1例,IIb期9例)、III期31例(IIIa期29例,IIIb期2例)。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人类VEGF检测试剂盒(R&D有限公司),Thermo labsysstems酶标仪(芬兰),BioRAD MODEL1575洗板机(芬兰),Eppendrop低温高速离心机(德国),37oC DHP120 型温孵箱(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血球计数仪1800i(日本)。

1.4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分别在手术前1天-2天、术后1、7天,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VEGF的血标本不抗凝,取血后当日离心(1 000 rpm)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oC保存待测定;同日非抗凝管封装血标本后2 h内检测血小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血清VEGF浓度。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Mean±SD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血清VEGF的变化 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的血清VEGF分别为(842.06±527.24)pg/mL、(1 119.28±609.62)pg/ mL及(1 574.09±873.38)pg/mL,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05,P<0.001),其中术前与术后1天(t=-4.634, P<0.001)、术后7天与术前(t=-10.192, P<0.001)及术后1天与术后7天(t=-6.092, P<0.001)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图1)。

2.2 围术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0.42±82.56)×109/L、(196.47±81.48)×109/L及(237.90±86.94)×109/L,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88,P=0.006),其中术前及术后1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309, P<0.001);术后7天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21, P=0.353);术后1天及术后7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555, P<0.001)(图2)。

图 1 NSCLC患者围术期血清VEGF的变化NSCLC:非小细胞肺癌;POD1:术后1天;POD7:术后7天。Fig 1 Peruoperative danymic changes of serum VEGF in patients of NSCLC NSCL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OD1: peruoperative day 1; POD7: peruoperative day 7.

图 2 NSCLC患者围术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Fig 2 Peruoperative danymic changes of platelet count in patients of NSCLC

图 3 NSCLC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组间比较(以血小板均数为分界值分组)Fig 3 Comparison of serum VEGF concentration among groups of NSCLC patients (grouped by the mean of platelet count)

2.3 围术期血小板计数与血清VEGF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7天血清VEGF及血小板计数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7天血清VEGF及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P=0.554)、-0.093(P=0.424)及0.293(P=0. 010),其中术后7天两组间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以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7天的血小板均数为分界值,将所研究病例分为两组,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不同血小板水平的组间血清VEGF浓度,术前(t=-0.349, P=0.728)及术后1天(t=1.181,P=0.242)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3, P=0.029)(图3)。

3 讨论

VEGF即血管内皮通透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factor, VPF),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vived growth factor, PDGF)家族的一个成员,可由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22]。VEGF是一类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脑、肾、肝、脾、肺、骨骼等组织。VEGF是通过与其内皮细胞膜上的受体(VEGFR)结合发挥作用。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水解基底膜、细胞迁移和血管构建的调控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23,24]。通过增加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及迁移,重塑细胞外基质及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调节病理性血管生成,通过激活蛋白水解酶降解基质,从基因水平上调多种蛋白酶及蛋白酶的激活物[25]。

研究[13-15]发现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其血清中VEGF显著升高,那么切除原发肿瘤后,VEGF主要来源于何处?1988年报道57%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中β-凝血球蛋白升高,β-凝血球蛋白本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其后发现NSCLC患者中β-凝血球蛋白水平同样显著升高[26]。有研究[19-21]提出血小板可能是血清中VEGF的主要来源。如果术后血小板是血清VEGF的主要来源,那么术后两者水平之间必定呈正相关,本文结果并不完全支持此推断。本文中再次证实血清VEGF水平于手术后明显升高,术后1天及术后7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与血清VEGF不同,术后1天显著降低,术后7天升至术前水平。目前尚无肺癌患者在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相关报道。George[18]的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术后20 h内血小板及血清VEGF均显著升高,且两者有显著相关性。术后1天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同一时间血清VEGF仍显著升高,说明术后血清VEGF升高不仅来自血小板活化后的释放,尚有其它组织或细胞释放VEGF。

本文中术前及术后1天的血清VEG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间无相关性,术后7天两者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7天时,血小板计数低于均数的组中,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血小板计数高于均数组的血清VEGF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小板与VEGF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凝血过程使血小板活化,诱导了VEGF等多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27];同时VEGF可以增加血小板的粘附能力,促进凝血的发生,从而诱导了血小板的活化[28]。有研究[18]认为随着VEGF升高,血小板水平升高可能是血小板在发挥清除体内循环中VEGF的作用。

术后7天时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水平相同,但血清VEGF水平却升高显著。其原因可能为:①术后有其它合成及释放VEGF的途径,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中富含VEGF[29,30];②手术激活了凝血机制使血小板活化,从而术后血小板释放VEGF能力比术前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术后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与血清VEGF之间无正相关性,但术后7天血小板计数高的组别中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尚待进一步了解血小板在肿瘤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更多了解血小板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肺癌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计数血小板血清
古人计数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结绳计数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