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产量的影响

2010-09-10张冬梅刘恩科李海金韩彦龙池宝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贮水量旱地甘蓝

张冬梅,刘恩科,李海金,陈 琼,韩彦龙,池宝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我国北方十年九旱,充分利用当地光、热、降雨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已经成为解决旱区蔬菜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1,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旱地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一些地区旱地蔬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3,4]。旱地生产的甘蓝由于其具有病虫害少、品质上乘、耐贮运等特点[5],深受各地消费者欢迎。但是,有关旱地甘蓝研究[5~7]的报道较少,尤其是针对旱区甘蓝如何获得高产高效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针对目前旱区甘蓝生产中存在的地表径流较大、降水利用率较低以及种植密度范围较大等问题,采用裂区设计进行了沿等高线起垄后种植方式(垄上种植和沟内种植)和密度二因素的试验,以期通过研究不同处理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最终为该区域寻求旱地甘蓝生产较为合理的耕作种植方式和密度,充分提高当地自然降水利用率,最终达到旱地甘蓝高产高效的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08年在山西省阳曲县旱作节水农业河村示范基地进行。该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属典型的半干旱区,海拔1 270 m,无霜期12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50mm,年均蒸发量1995 mm,年平均气温6~7℃,昼夜温差较大,≥10℃年活动积温2 600℃。前茬作物为架豆。

土壤为黄土质淡褐土性土,0~20 cm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4.32 g/kg,全氮0.81 g/kg,碱解氮49.22 mg/kg,速效钾124.66 mg/kg,速效磷6.52 mg/kg。耕翻前施肥量为:N 225 kg/hm2,P2O5150 kg/hm2,K2O 150 kg/hm2。供试作物为甘蓝,品种为世农铁将军。4月20日小拱棚育苗,6月5日点水定植,9月2日收获。

1.2 试验设计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种植方式处理,即沿等高线起小高垄,分垄种和沟种2种模式,垄高10~15 cm,垄距35 cm;副区为密度处理,设 3个水平,分别为67 500,82 500和97 500株/hm2。6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为5 m×6 m,品字形种植。

1.3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每小区中部定点埋设1个TDR探头,定期用6050X1Trase系统测定0~20 cm土壤含水量(垄种测定垄上,沟种测定沟里),分别于定植前和收获后用烘干法测定20~200 cm土壤含水量(间隔20 cm);用地温计于甘蓝莲座期连续3 d(晴天)定时测定垄种和沟种5,10,20 cm土层温度;观测记录生育期内每次降雨量;收获时测定甘蓝植株性状和产量。

土壤贮水量(mm)=土层厚度(cm)×土壤容积含水率×10

土壤水分利用率(kg/(mm·hm2))=甘蓝经济产量(kg/hm2)/(播前土壤贮水量(mm)+生育期总降水量(mm)-成熟期土壤贮水量(m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1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莲座期(7月7—9日)垄种和沟种5,10,20 cm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

垄种和沟种由于改变了地表形状,所以相同层次的地温明显不同,垄种5,10,20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同一层次沟种日平均增加2.08,1.61和0.50℃。而且垄种由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所以早晚土壤温差较大,垄种5,10 cm早晚土壤温差分别为22.4,15.3℃,而沟种5,10 cm早晚土壤温差分别仅为11.1,6.8℃。早晚温差大有益于甘蓝的养分积累和叶球充实。

2.1.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1.2.1 0~20 cm土壤含水量 2008年甘蓝生长期降雨量及垄种和沟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不论是沟种还是垄种,土壤含水量都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垄种由于蒸发面大,0~20 cm土壤含水量始终低于沟种,并且前期垄种和沟种差别较大,而后期由于甘蓝已封垄,沟种和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差别变小。整个生长期沟种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垄种平均高1.9%。该试验期为降雨偏少的年份,虽然6月份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但7,8月份较多年平均降雨量共减少100.8 mm,且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几乎没有有效降水,0~20 cm土壤含水量降到了整个生育期的最低值,低于土壤萎蔫系数,对甘蓝吸收水分和养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至甘蓝结球期由于吸钙困难造成了“干烧心”,对最终产量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1.2.2 甘蓝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 从表1可以看出,甘蓝收获后垄种和沟种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基本没有差别,但不论是垄种还是沟种都以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密度为67 500株/hm2处理从定植至收获地面一直有裸露,土壤蒸发较大;密度为82 500,97 500株/hm2的处理在进入包球期后,甘蓝已经封垄,地面蒸发较少;但97 500株/hm2处理由于密度较大,耗水较多,所以其土壤贮水量在3个密度处理中最小。不同处理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以82 500株/hm2处理最大,97 500株/hm2处理最小。由于甘蓝在包球期,即需水量最大时期遭遇了近1个月没有有效降水的干旱,所以不同处理土壤耗水深度都较大,达到了100 cm以上,以处理97 500株/hm2土壤的耗水深度最大,达到了140 cm左右。

表1 不同处理甘蓝收获后土壤含水量 %

2.2 不同处理对甘蓝生长的影响

2.2.1 对甘蓝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不同处理甘蓝收获时植株的性状表现(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由于改变了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状况,所以对甘蓝植株性状的影响也明显不同。从种植方式来看,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虽然低于沟种,但是垄种地温较沟种显著增加,且早晚温差较大,甘蓝生长期内地温占主导因素,所以垄种的球径、单株地上部质量、单株球体产量均显著大于沟种。另外,不论是沟种还是垄种,单株的球高、球径、株幅、株高以及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

表2 不同处理甘蓝收获时植株性状表现

2.2.2 对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不同,最终对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明显不同(表3)。垄种由于改善了甘蓝生长的环境,地温增加,早晚温差加大,更适宜甘蓝营养物质的积累,所以不论是单株植株表现还是最终的产量均显著大于沟种,且垄种产量较沟种平均增加4 526.2 kg/hm2。不同密度处理中均以密度为82 500株/hm2处理的耗水量最小,并且该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大,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因此,所有处理组合中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并且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表3 不同处理对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沿等高线起垄的垄种地温明显高于沟种,垄种5,10,20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同一层次的沟种平均增加2.08,1.61和0.50℃,并且早晚土壤温差较大,垄种5,10 cm早晚土壤温差分别为22.4,15.3℃,而沟种 5,10 cm分别为 11.1,6.8 ℃。

(2)整个生长期,沟种较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高1.9%。甘蓝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垄种和沟种基本没有差别,但不论是垄种还是沟种都以密度为82 500株/hm2处理最大,97 500株/hm2处理最小。所有处理甘蓝耗水深度都达到了100cm以上,密度为97500株/hm2处理的耗水深度最大,达到了140 cm。

(3)不论是甘蓝单株植株性状还是甘蓝最终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是垄种显著大于沟种。其中垄种产量较沟种增加4 526.2 kg/hm2。所有处理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500株/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适宜的甘蓝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

(4)试验结果是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取得的,但结果仍为沿等高线起垄后在垄上种植效果最好。所以,在平水和雨水较多的年份,旱地甘蓝种植也应选择沿等高线起垄后在垄上定植,以防止甘蓝结球后期雨水多而造成烂根和叶球腐烂[8]。

[1] 范佳翔,于德权.北方旱地蔬菜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学技术,2005(7):12.

[2] 苑永胜,安爱忠,王晓红,等.旱地反季节蔬菜的开发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3):130-132.

[3] 温变英.旱地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 [J].蔬菜,2005(11):20-21.

[4] 郭尚,田如霞.阳曲县旱塬甘蓝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85-87.

[5] 李生敬.旱地甘蓝品质好,标准生产要抓好[J].山西农业,2007(2):31.

[6] 杨子文.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2003(1):19-20.

[7] 景云飞.晋中市甘蓝黄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64-66.

[8] 杜丽红,高振茂.越夏甘蓝栽培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J].蔬菜,2007(5):17-18.

猜你喜欢

贮水量旱地甘蓝
甘蓝家族中的“颜值担当”——羽衣甘蓝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景电灌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变色的紫甘蓝
等高反坡阶措施对滇中红壤坡耕地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两种土壤质地麦田贮水量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
耐热早秋甘蓝润夏一号栽培技术
祁连山区林地的土壤贮水量坡位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