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反馈对儿童抽动障碍疗效研究

2010-09-10吴玉帆束晓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受训者生物反馈障碍

吴玉帆,束晓梅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儿科,贵州 遵义563000)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近年来TD的发病呈增加趋势,部分病例病情迁延反复,且难治性病例增多[1]。临床治疗上传统常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控制抽动,但需较长时间用药维持,复发率高,且易引起多种副作用。近年国内外兴起较快的非药物性的神经心理干预手段—生物反馈(Biofeedback)训练可能改善抽动行为[2]。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传统药物(泰必利)及生物反馈的治疗效果;采用降低肌电(MyoScan)、皮电(SC),升高皮温(TEMP)的反馈方案;并利用耶鲁抽动量表客观评价抽动改善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资料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份就诊的未经药物治疗抽动障碍患儿45例,随机分成两组:生物反馈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6-15岁,平均9.6±2.7岁;泰必利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6~14岁,平均 9.1±2.3岁。

1.2 诊断 45例病人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中抽动障碍诊断标准[3]。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情感障碍、孤独症、癫痫、小舞蹈症、肌阵挛、脑器质性疾病等及其他器质性疾病以及年龄小于6岁或大于16岁者。

1.3 治疗方法 ①泰必利对照组:泰必利片口服,每次50~100mg,每日2~3次,先从小剂量服起,然后根据病情症状控制情况,调整至最佳治疗量,维持至少3mo治疗。②生物反馈组:采用南京伟思公司引进的美国Vbfd3000生物反馈仪对生物反馈组给予强化感觉运动节律(SMR)波,降低肌电(MyoScan)、皮电(SC),升高皮温 (TEMP)治疗。抽动障碍方案每次治疗总时间30min,包括3个阶段,每阶段治疗时间8 min,中间休息2min,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基线测试各2min。治疗时间:前10次治疗为每天1次,让患儿尽快熟悉并进入治疗状态,尽快建立早期条件反射;第二个10次治疗隔天一次;以后维持每星期两次或三次治疗,治疗次数40次,总疗程3mo,针对不同患儿、不同病情调整治疗次数。治疗次数不足20次者设为失访,失访者不记入统计。

1.4 抽动疗效评价 利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4]于生物反馈治疗20次、40次及泰必利治疗3mo时进行疗效评价,并评价随访6mo时二组疗效的维持情况。YGTSS评定量表由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研制,内容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运动和发生抽动的问诊条目,如运动或发生抽动的主要部位和方式;第二部分是运动抽动和发生抽动分别在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和对正常行为干扰的5个维度上的严重程度评定表(分别作0~5级评分,最高50分);第三部分是总体损害总分(作0~5级评分,最高50分)。按<25分为轻度,25~50分为中度和>50分为重度,进行抽动症状严重程度的判定。抽动症状的改善程度用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减分率和总评分变化作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为治疗前量表评分减去治疗后量表评分所得差除以治疗前量表评分的百分率。显效为减分率在60%以上;有效为减分率在30%~59%;无效为减分率30%以下。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统计13.0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生物反馈组中,男18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3.6∶1,年龄最小6岁,最大15岁,平均9.6±2.7岁,病程1月~3年,短暂性抽动障碍(TTD)8例 (34.78%),慢性抽动障碍 (CTD)10例(43.48%),多发性抽动症(TS)5 例(21.74%);泰必利组中,男19例,女3例,男女比例为6.3∶1,年龄最小6岁,最大14岁,平均9.1±2.3岁,病程1月~4年,TTD 6 例(27.27%),CTD 9 例(40.91%),TS 7 例(31.82%);两组年龄、性别、疾病构成及病程比较均无差异。

2.2 抽动症状改善 ①两组疗效及随访6mo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达78%以上,生物反馈40次疗效高于20次,且6月随访时疗效仍能维持;②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mo时抽动严重程度见表2。治疗后两组YGTSS评分均明显下降,生物反馈40次较20次进一步下降。生物反馈组6mo随访时YGTSS总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泰必利组评分较治疗后升高。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YGTSS总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YGTSS总评分比较(±s)

注:a 与治疗前比较,t=2.73,2.92,P<0.05;b 与 20 次比较,t=3.54,P<0.05;c 与泰必利组比较,t=4.85,P<0.05;d 与治疗后比较,t=4.13,P<0.05

?

2.3 治疗不良反应 生物反馈组患儿未发现不良反应。泰必利组16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嗜睡13例,胃肠道反应12例,头昏8例,乏力6例,记忆力减退5例,椎体外系反应4例。

3 讨论

TD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背景下发生的固定或游走性的肌肉群不自主抽动,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 (TTD)、慢性抽动障碍(CTD)和多发性抽动症(TS)三类,三者之间具有连续性,属于同一类疾病。近年来TD发病呈增加趋势,文献报道国外发病率为10~24%,国内为1~7%。学龄期儿童为高发人群,男多于女3倍以上。本文二组患儿均以男性为多,发病平均年龄为9岁左右。

本病确切病因不清,临床发现当紧张、焦虑时抽动加重,当处于放松状态时抽动减轻。传统的治疗常用精神病类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对抽动症状控制有一定的疗效,但该类药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且停药复发率高,对药物疗效欠佳的患儿和难治性病例也无好对策,因此探讨新的治疗干预方法有重要意义。

生物反馈治疗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收集人体的脑电波和身体生理信号(如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等),并将这些信号反馈给受训者,反馈给受训者的生理信号即是条件刺激,也是经过大脑有意识调控的结果,当受训者生理信号达到或超过某设定阈值,生物反馈仪会给予受训者心理奖赏和强化,其治疗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学习过程。许多疾病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通过不良学习所形成的病态性条件联系。通过学习正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对病态性条件联系的对抗、纠正或逆转。因此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经过不断地训练,这一操作性条件反射便能加强并固定下来,因而疗效持久[5]。

对于抽动障碍的生物反馈治疗多通过强化SMR波、抑制θ波的治疗方案进行,本研究在治疗方案上有所改进,除强化SMR波外,还给予降低MyoScan及SC,升高TEMP的反馈训练。降低MyoScan及SC训练,旨在减少肌肉紧张、提高放松能力,降低紧张情绪,从而控制抽动症状;通过皮温生物反馈可改善人体信息反馈,提高人体植物神经机能调节的能力;升高TEMP训练使机体具有抗应激作用,使身体放松,心态平静,减轻或控制抽动症状。我们发现生物反馈组治疗20次时,抽动障碍明显好转,YGTSS总评分降低,有效率达78.26%,40次时评分进一步下降,有效率为91.30%,随访6mo时仍能维持治疗后水平。泰必利治疗虽可获得相似的疗效,但难以巩固疗效,随访时YGTSS评分回升,有效率(63.64%)明显降低。说明通过强化SMR波、降低MyoScan及SC、升高TEMP的反馈训练可有效控制抽动症状,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明显。而且较药物治疗的疗效更持久稳定。

[1]崔永华,郑毅,仲崇丽.抽动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05-507.

[2]杨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6):793-795.

[3]Stern E,Silbersweig DA,Chee KY.A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tics in Tourette syndrome [J].Arch-Gen-Psychiatry,2000,57(8):741-748.

[4]李荔,王玉凤.共患抽动障碍的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62-264.

[5]王庭槐,高庆春.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13-117.

猜你喜欢

受训者生物反馈障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跟踪导练(四)2
浅议军事技能教学中的检查与纠正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