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矿区棚户区的改造模式*
2010-09-09渌马
井 渌马 静
(1.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经济管理 ★
徐州矿区棚户区的改造模式*
井 渌1马 静2
(1.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在廓清矿业城市棚户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城市棚户区的形成原因,并根据徐州矿务集团下属8个矿区的实际情况,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矿业城市发展的棚户区改造模式。
矿业城市 棚户区 改造模式 徐州
AbstractFirst presenting a distinct concept of shantytowns in mining c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of shantytowns in mining cities.Also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ly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eight mine areas under Xuzhou Mining Group and an overall survey of the shantytowns,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hantytown transformation model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cities.
Key wordsmining city,shantytown,transformation model,Xuzhou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棚户区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这在资源型矿业城市的发展中尤为凸显。一些棚户区曾经确实解决了矿业城市大量人口的住房问题,为我国矿业城市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到矿产资源枯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的影响,让矿业工人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居住区——工人村,不少已沦为现代社会角落里的“贫民窟”。质量较差的房屋和设施不齐全的社区严重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使城市发展趋向于瓶颈。
棚户区改造具有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它不仅能够恢复社区在城市发展中的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促进民生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城市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矿业城市棚户区概念界定
广义的棚户区指城市中结构简陋或者老化、抗灾性差 (抗震、防火、防洪性差),居住拥挤、功能设施不完善 (缺少独立厨卫、无上下水、采光通风差、无集中供气供热),居住环境差 (道路状况差、绿化率低、公共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缺乏)的房屋集中区,既包括古城镇的传统历史街区,也包括危旧住房、低洼易涝或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的街区、城中村等。
本文研究的矿业城市棚户区是指建筑设施老化、居住拥挤、设施不全、环境差的工人村,它们多数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结合城市周边的行政区域。这些工人村形成于矿业城市发展之初,建成年代在50年左右,房屋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多年没有得到改善,衰落成现在的棚户区。
2 徐州市棚户区成因分析
20世纪50年代,徐州作为矿业城市而迅速发展,吸引来众多本地或外来劳工,在矿山开采初期,工人被安置在矿区附近的简易平房里。在计划经济年代里,这些分布于矿区附近的简易住宅是矿工们的骄傲,拥有医院、学校、食堂等设施的独立工人村大院更是工人身份的象征和荣誉。但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后,工人村的现状堪忧,留下剥落的外墙与老化的内部设施,基础设施极其缺乏。通过调研分析与总结,将矿业城市棚户区的形成原因归纳如下。
2.1 矿产资源的枯竭
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企业迁移或转型,导致因矿而生、与矿产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工人村衰落。资源枯竭后,因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矿区职能单一、综合程度差,工业结构缺少活力,没有可依托的其它产业,令矿区失去了再发展的能力,大量职工下岗。因掌握技术单一,部分职工再就业就变得困难,再加上下岗及行业本身待遇低,大量职工生活贫困。企业和职工都无力改善社区环境,使工人村成为城市发展的薄弱地区。
2.2 人力财力流失严重
矿区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以及产业又以采掘业等重工业为主,对技术水平的需求不是很高,矿工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企业转型后他们又面临严峻的下岗、失业问题,生活负担重,既无力购买商品房举家外迁,也没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工人生活质量低下。而企业中具有较高技能的人才,往往位居企业高层,有能力脱离棚户区到环境较好的市区安居,他们不再关心已与其无关的棚户区环境质量的好坏。此外,矿区自身缺乏吸引力,缺少对高技能人群的接纳能力,同时社区人力、财力流失严重,加之基础设施的滞后,最终导致有财力的居民外迁,人口萎缩,社区衰落。
2.3 企业办社会负担重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创办了大量学校、医院、后勤服务部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企业办社会的负担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中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约为企业全部资产的10%,造成企业负担重,无力支付棚户区改造中拆迁、重建等巨额费用。对于徐州市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区或已经关闭的矿区——徐矿集团的14个矿中已有3个停产(大黄山矿、青山泉矿、新河矿)——尚未能解决好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也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
2.4 社区发展与城市脱节
矿区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边远地区,工人村长期以“小社会”的形式存在,企业主导使得社区发展缓慢,在城市大刀阔斧改革更新的时候,矿业社区被遗忘在角落里。企业在“甩包袱”时,并未将住宅推向社会,自主发展社区时缺乏对社区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规划,资金的短缺或者任何企业困境都导致社区发展受限制,与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脱节。政府政策实施下的棚户区改造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各阶段方案及实施计划较为完善,相比之下,矿业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显得寒酸,由此导致大量棚户区得不到改善,基本生活设施简陋。
工人村的发展除了同地方城镇体系的发展没有衔接、缺乏统一规划与同步建设外,两者利益也时有冲突,最终导致矿业社区的发展游离于地方规划建设的范围之外。
3 徐州市棚户区改造模式探究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及综合棚户区改造研究以后发现,解决徐矿集团的8个棚户区问题主要在于改善居住环境和房屋质量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并重。
3.1 改造目标
3.1.1 营造宜居环境
依据人居环境理论,棚户区改造将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工人村建筑建成于不同年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建筑质量尚好,可进行建筑的内部设施完善和外部环境的改善,而一些年代久远的建筑则需要改建或重建,考虑居民实际要求,设置厨房和独立卫生间。无论改造还是新建,都应把功能完善作为重点。
3.1.2 增加再就业机会
以民生为基本展开棚户区改造工程,可以解决贫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如在面向道路的地段建设沿街商业带,既增加了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需求。改造棚户区应以提高居民自身生活条件为主,只有实现棚户区居民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改善棚户区整体环境,真正实现棚户区的成功改造。
3.1.3 关注老龄人群
煤炭企业退休职工在棚户区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调研时发现很多老人没有公共活动场所可去,缺乏相适宜的配套基础设施。多数老人的子女居住在别处,老人的生活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棚户区改造应考虑建设老年活动场所,增加公共设施,为老龄人提供颐养天年的舒适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1.4 加强公众参与
调研发现,棚户区居民更了解他们自己的居住环境,他们也最渴望看到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只有广泛吸收公众的意见才能做好棚户区改造,从最基本的聆听民声做起,更正现行的盲目“一刀切”方式,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积极推行公众参与机制。
3.2 改造模式
将徐州市的棚户区改造划分为微调模式、调整模式、重建模式3种模式进行研究,并根据矿区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提出适宜的改造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徐矿集团8个工人村现状及改造模式分析
3.2.1 微调模式
适用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高工业文化价值或者整体环境较好的工人村,如青山泉工人村的南村、垞城东村、新河南村、夹河西村。这些工人村具有良好的规模和较为完整的规划布局,因建筑年代大都超过40年,建筑难免有破损,内部设施也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这种模式的改造不需要大拆大建,在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对具有传统工业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剥离建筑外部的附着物和居民自搭自建的违规建筑,修复剥落的墙面和建筑内部的损毁。从现阶段居民的生活标准出发,增加公共服务和配套等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种模式实施时工程量较小,所需的资金投入也较少,不需要政府的介入,企业自身即可完成。
3.2.2 局部调整模式
这种模式应用于总体景观不会与城市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布局较为完整,建成环境较好的工人村。如韩桥、大黄山、庞庄、张集工人村。这些工人村内部建筑年代不一,新旧建筑对比明显,部分旧建筑已无人居住,周围杂草丛生,影响了工人村的整体形象。
只针对局部进行改造,拆除重建部分建筑,不影响工人村整体布局,控制新建建筑,对工人村进行整体外立面的装饰 (改善外部景观)和内部的适当梳理。适用于新老建筑对比鲜明的工人村,拆除年久失修和破败的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绿化面积,调整道路体系,增加社区服务 (医疗卫生、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等。
3.2.3 重建模式
土地价值高的工人村才具有重建模式改造的价值,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工人村,如靠近市区或处于重要地段的,否则巨大的拆迁量和高额的安置费用会增大改造资金的运作难度,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对工人村进行整体改造,重建模式涉及到整体布局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原住居民拆迁和安置、重建资金来源等问题,牵涉的层面较为广阔,需要巨额资本的投入,这也增加了企业及政府的压力。为降低改造过程中政府投入的资金成本,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同时也将降低改造的市场风险。
矿业城市棚户区改造是长期而复杂的问题,应该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拟定改造模式,避免一概而论、批量生产的盲目拆建。
[1]程道平等.现代城市规划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柴艳芳.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社会学分析 [J].前进,2007(9)
[3]林春梅,王敏峰.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型低收入住区改造模式探讨——以沈阳市为例 [J].现代城市研究, 2008(3)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袁媛.“城郊型”工人村改造策略研究 [D].中国矿业大学,2009
[7]李威.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D].河北农业大学,2009
[8]孙霞.济南市棚户区改造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Shantytown transformation model for mining city:a case study of Xuzhou
Jing Lu1,Ma Jing2
(1.School of Art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province 221006,China; 2.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province 221006,China)
TU984.13
B
井渌 (196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徐州工业设计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更新与设计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 张大鹏)
江苏省建设厅科研项目——苏北地区村庄节约建设发展模式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s2007-jh-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