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8-2009年煤炭工业投资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0-09-09刘永平

中国煤炭 2010年7期
关键词: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煤炭

刘永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北京市东城区,100713)

★经济管理 ★

1978-2009年煤炭工业投资分析与对策建议

刘永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北京市东城区,100713)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投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加大煤炭资源勘查投资力度;加大煤炭铁路运输建设投资规模;加大资源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加大煤炭科技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投资。

对策 特点 投资 煤炭工业

AbstractIn this paper,an analysis is given on the characters of the investments into the coal sector of this count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ra of reforms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major problems therein.On the basis of this,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as follow: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eliminating the obsolet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random coal output growth;to intensify investment into coal resources survey and exploration;to enhance the total size of investment into coal sector railroad construction;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into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to enlarge inputs into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D activities;to increase inputs into work safety and increase inputs into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countermeasure,characteristics,investment,coal industry

近几年来,煤炭工业投资迅速增长,2009年煤炭工业投资达到了3021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6倍,比 1978年增加了90倍。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煤炭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煤炭工业投资得到了大幅提高,推动了煤炭行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安全高效化方向发展,使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煤炭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投资的特点

1.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78-2009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工业1978-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3个阶段。

图1 1978-2009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1)第一阶段是1978-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从1978年的33.17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223.44亿元,增长了5.73倍,平均每年增长10.56%。这一阶段,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加,因此对煤炭工业的投资也是循序渐进的。

(2)第二阶段是1998-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从 1998年的 155.20亿元下降到2001年的62.19亿元,下降了59.93%,平均每年下降26.28%。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相当低下。在“大中小一齐搞”、“有水快流”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各类小煤矿盲目发展起来,1997年小煤矿超过8.2万个。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到1997年出现了煤炭生产总量过剩的局面。受1998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需求量减少,由于过度竞争,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致使很多煤炭企业出现亏损,遭受重创,因此这一阶段属于煤炭工业的调整期,煤炭工业投资速度放缓。

(3)第三阶段是2002-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陡然加大,从2002年的111.9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21.45亿元,增长了26倍,平均每年增长60.13%。从1998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井压产调控煤炭总量的政策。经过近4年的努力,关井压产调控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各类小煤矿由1997年的8.2万个,减少到2002年的25543处,产量由1997年的13.3亿t下降到2001年的10.9亿t,2002年上升到13.9亿t,煤炭供需基本平衡。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煤炭需求强劲,煤炭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大发展,煤炭工业投资也出现了急速增长的局面。

1.2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迅速。乡镇煤矿如雨后春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各类小煤矿达到8万多处,1997年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的产量之比为40∶17∶43,国有大中型煤矿与乡镇小煤矿产量相当。因此在1997年煤炭产量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各类小煤矿争相压价,恶性竞争,给煤炭工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整顿、关井压产,到 2009年,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的产量之比为50∶12∶38。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2008年,千万吨级的煤炭企业43家,产量合计13.77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49.39%;3000万t以上的企业16家,5000万t以上的大型企业7家,亿吨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只有2个;2009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达到9000多家,年产量28.06亿t,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重达到92%,规模以下小煤矿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重比2008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5年规模以下小煤矿产量不断下降,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国家发改委的《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大中型煤矿将主要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内,大型煤矿产量将达到14.5亿t;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达到22.4亿t,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6%;同时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t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这改善了煤炭工业投资结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1.3 投资主体多元化

(1)国家投资。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无偿拨入的预算拨款,它带来了企业争投资、乱花钱的问题,使基本建设决算与预算长期倒挂,工程造价高,投资效果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煤炭工业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基本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投资管理方面,1981年国家决定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煤炭工业由于煤价低,煤矿缺乏偿还贷款的能力,1985年之前主要还是国家预算拨款。1985年1月,原煤炭工业部根据国家规定,拟定了《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实施办法》,煤炭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也由拨款改贷款。

(2)集体、个人允许投资煤矿。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于活跃,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随后的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这样,我国煤炭的投资主体就由国家扩大到集体和个人。

(3)煤炭企业开始上市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煤炭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后,开始呈现活力。截至2009年底,国内共有32家煤炭类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557亿元。通过上市融资,煤炭企业很好地解决了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

(4)国内煤炭企业也积极寻求外商投资。1981年,原煤炭工业部确定了积极引用外资,加快煤炭工业发展的方针。1977-1985年,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外资17亿多美元,利用这些外资与国内外配套建设了总规模为3720万t/a的煤矿。“九五”期间 (1996-2000年),煤炭工业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外资近l亿美元,技术装备进口总额4.8亿美元。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煤炭行业利用外资总额 (包括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约50亿美元左右。其中日本能源贷款约38.4亿美元,占76.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亿美元左右,约占20%。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等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

(5)下游产业纷纷投资煤炭工业,给煤炭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当前煤炭供应偏紧、运力不足、煤炭企业政策性成本上升、资源价格普遍上涨的形势下,电力、钢铁、水泥等下游企业不得不接受煤炭价格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下游企业开始加紧对煤炭行业的延伸,以稳定企业自身的利益。初步统计,到2009年底,非煤央企投资煤矿133处 (不含参股煤矿),设计能力3.19亿t/a。

1.4 投资项目多样化

随着煤炭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按市场和用户需求组织生产,提高精煤产率、开发高炉喷吹煤等,逐渐形成了多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结构。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在加大煤炭产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煤基多元产业,努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延伸煤炭产业链,一大批煤焦、煤电、煤建材、煤化工产业园区开始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1.5 投资决策科学化

(1)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煤炭科技的发展,煤炭工业大力发展机械化、现代化。很多煤炭企业从手工开采逐渐完成了采煤、掘进、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等环节的机械化,大大提升了采煤工效。1978年我国煤炭工业采煤机械化程度仅32.52%,2008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89.67%。2009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效率达到5.551 t/工,比1978年的0.931 t/工,提高了将近4.96倍;回采工作面平均单产达到 58783 t/月,比 1978年的10989 t/月,提高了4.35倍。

(2)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矿井。从1992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矿井。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资金进一步向煤炭工业倾斜,支持了一批国有煤矿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煤矿,提高了煤炭工业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装备水平。到2008年底,建成安全高效矿井292处。

(3)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煤炭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徐矿集团年投入研发费用由2005年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提高到2009年的3.5%;淮南矿业集团科技投入比例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9年的5.04%。一些大型企业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积极与煤炭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注重解决煤矿生产和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2002-2007年煤炭企业申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共计1755项,获奖项目738项。煤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多数大型煤炭企业实现了综合信息管理和工业视频监控系统的计算机控制,逐步向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目标推进。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重视人才引进和使用,尽可能地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宽松发展环境。如,淮南矿业集团成立技术创新职能部门和机构,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和研发平台建设。

1.6 投资的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既要引进别国的产品和资本,自己也需要“走出去”。实行对外开放是煤炭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1972年起,中国煤炭工业开始改变闭关自守的状况,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交流、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81年,原煤炭工业部确定了积极引用外资,加快煤炭工业发展的方针。

1985年,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由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山西省雁北地区所有)与中国岛溪煤炭有限公司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所有)合作开发经营。这个项目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33万t,建设工期为26个月,双方共投资6.5亿美元,其中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投资3.05亿美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煤炭工业第一个吸引外资合作开发的煤矿,为我国煤炭工业后续的利用外资合作办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他利用外资合作建设的煤矿项目还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年产400万t的山西潞安常村煤矿、利用法国出口信贷引进大型关键设备建设的年产400万t的山东兖州东滩矿井、与罗马尼亚采取补偿贸易方式建设的年产120万t的山西霍县白龙矿井和年入洗180万t的选煤厂、同德国合作凿井的河北开滦东欢坨矿井等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煤炭企业不仅把外资“引进来”,也尝试“走出去”。

山东兖矿集团2005年向德国DBT公司签约转让使用一项“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采煤专利技术,这是我国煤炭行业首次向国外输出采煤技术。这一采煤技术是兖矿集团综采放顶煤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拥有多项国内专利,并于2004年在澳大利亚获得2项发明专利,是我国煤炭行业目前唯一在国外获得专利的技术。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目前世界厚煤层开采的技术难题。

1.7 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增加,生产技术装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安全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初期,煤矿安全生产费用平均吨煤为1.23元, 2009年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吨煤提取22.49元,增长了17倍,2009年累计提取安全费用246.92亿元。

图2 1978-2009年全国煤矿死亡人数

1978-2009年全国煤矿死亡人数见图2,全国煤矿企业死亡人数1978年为6001人,2009年为2700人,死亡人数下降了55%;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1978年为9.713,2007年为0.892,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90.82%。

近年来,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高度重视。表现在5个方面。

(1)煤炭企业提取安全费用。为建立煤矿安全生产设施长效投入机制,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19号)文件的规定,从2005年起实施煤炭生产企业单独提取安全费用制度,由2005年3月份开始执行新的提取标准,到2007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吨煤累计提取20.91元,这2年来安全费用吨煤提取基本稳定在20元左右。

(2)为强化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风险抵押机制,保证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对从事煤炭开采的煤炭生产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按照核定生产能力,3万 t/a (含)以下100万元;3~9万t/a(含)200万元; 9~15万t/a(含)300万元;15万t/a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t/a增加50万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可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的规模大小和行业特点,在不低于以上缴纳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产量、从业人数或销售收入情况,分档确定交纳比例或具体数额。每家企业交纳风险抵押金最高数额为人民币600万元。据测算统计,全国共计缴纳600多亿元。

(3)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为使事故成本大于安全投入成本,形成业主自觉增加安全投入、自觉防范事故的机制,开始探索建立新的赔偿制度。企业不仅要执行工伤保险制度,而且在发生伤亡事故后,还必须依据责任划分,向死亡人员遗属或伤残人员支付相应的赔偿、抚恤金。伤亡者本人或遗属除了得到工伤保险赔偿金之外,还有权向企业提出赔偿要求,再拿到一笔数额较大的补偿费用。目前,我国制定统一的伤亡赔偿标准是,如果责任全在企业,对一个青壮年的赔偿额度最高是20年的工资,工资依据是当地上一年的平均工资,并规定煤矿事故死亡矿工的赔偿金不得低于20万元。这个赔偿标准的提高是希望在提高企业事故成本的前提下,促使企业重视安全投入,真正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4)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增加。为了解决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欠账问题、加快治理重点煤矿重大隐患和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国家以国债资金扶持项目,地方政府也要投入相应配套资金,企业是安全投入的主体,各省 (市、区)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共同增加安全投入。2005年政府安排了30亿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加上地方配套和企业自有资金,全年煤矿技改投资达到150亿元左右。2006年,第二批煤矿安全改造国债补助项目共97个,涉及15个企业集团,总投资约74亿元,其中,符合补助条件的设备及安装投资约24亿元。2007年继续运用30亿元国债资金,带动企业和地方投入约200亿元。

(5)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05年度煤矿安全改造国债资金5020万元,用于14个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04个煤矿建设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这104个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总投资约1.67亿元,除中央财政国债资金补助外,地方政府还配套1264万元,企业自筹投资1.05亿元,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政府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比重分别占30%、7.5%和62.5%。

2 煤炭行业投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06-2009年的4年间,全国累计完成煤炭采选业资产投资8685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6280亿元,有力地拉动了煤炭产能建设。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0年春节对全国煤矿统计,全国共有在籍煤矿15119处,总生产能力36.91亿t/a;其中煤矿在建项目7039个,新增产能15.03亿t/a。这些在建煤矿项目中,新建项目1081个,总能力6.85亿t/a;改扩建项目5958个,新增能力8.18亿t/a。另据国土资源部对已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情况统计,全国具有煤炭采矿许可证的煤矿共14423处,总产能36.6亿t/a。随着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陆续投产,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2.2 煤化工产业盲目发展,投资风险加大

近年来,各主要产煤地区纷纷抛出了庞大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以合成氨、甲醇、PVC等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产品的产能快速扩张,并且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产品主要定位在煤制油、甲醇、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达到了4017万t/a;在建和拟建甲醇项目34个,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2600~3060万t/a,二甲醚产能将达到1000万t/a。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的无序重复引进,其中有些技术并不成熟,我国已经成为国外煤气化技术应用于化工领域的试验或示范基地,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2.3 增值税税制不合理

目前,煤炭行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税率为17%,而煤炭外购资产中原材料所占比重小,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因而可抵扣的购进额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0%左右,远远低于一般工业产品70%左右的比重,致使煤炭企业增值税税负比较高。煤炭产业属于基础产业,现行增值税政策不但体现不出国家发展基础产业的政策导向,反而使煤炭企业的税负高于其他行业,起着逆向调节作用,抑制了国有大型煤矿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难以在煤炭产业集团化、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上发挥鼓励和引导作用。

3 煤炭工业投资的建议

3.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产量无序增长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煤炭行业到2010年底前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煤矿8000处,淘汰产能2亿t/a。全行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加强煤炭市场研究,根据市场变化科学组织生产;要认真吸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煤炭产量过剩的教训,有序推进煤炭产能建设,防止出现产量严重过剩、恶性竞争、竞相降价现象,防止煤炭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保障煤炭工业健康平稳持续发展。

3.2 加大煤炭资源勘查投资力度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加基础地质勘探投入,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我国将加快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进程。神东、陕北、晋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以优质动力煤和炼焦煤为重点,加快预查、普查,开展必要的详查,为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缺口1250亿t,详查储量缺口2100亿t,普查储量缺口6600亿t,需要投资400亿元以上。

由于勘查投入不足,有些省区市煤炭资源保障能力正在下降,对煤炭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带来影响。比如,湖南省累计探明煤炭储量37亿t,探明煤炭矿产地572处,总含煤面积达5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4。这些煤炭勘查成果,主要是1992年以前获取的。1992年以后,由于煤炭地质勘查资金剧减,加之融资渠道不畅,煤炭勘查工作逐年萎缩。2000年钻探进尺从1992年的1.2万m锐减至1186 m,仅为1992年的10%,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已有探明储量尚需进一步工作的井田、矿段不能进一步验证和查明。

近几年来,国家煤炭资源勘查投入很少,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需求差距甚远,投资渠道不畅问题日益突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解决煤炭地质勘查投入不足问题。建议国家设立煤炭地质勘查专项资金,支持煤炭基础地质工作和重点矿区详查工作;建立煤炭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运用减免企业税收、贷款贴息和允许地勘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鼓励地勘单位开展煤炭资源风险勘探,促进商业性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形成和良性发育。

3.3 加大煤炭铁路运输建设投资规模

煤炭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瓶颈。长距离运输大宗物资是铁路运输的优势。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和陕西,然而铁路干线比较少;东部地区铁路网密集,但煤炭资源紧缺。因此“北煤南运”离不开铁路运输。尽管煤运比重一直居铁路货物运输之首,然而,铁路煤炭运输缺口却居高不下。2007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5.4亿t,而公路运煤仅2.2亿t,内河运煤也仅2.44亿t。而煤炭更是占据了全国铁路货运的半壁江山——2007年,铁路煤炭运输占货运总量的比重为49%。

(1)要从根本上打破运力瓶颈,规范运力分配,关键是扩大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目前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为7.9万 km,其中约2/3是改革开放前所建。近十几年来,我国新增铁路里程仅为每年2%,远低于同期8%~9%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这是造成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根本原因。2001年以前,我国铁路日均装车长期徘徊在9万车以下, 2003年突破 10万车大关,2006年高速增长至12.9万车。一连串的数据,在展示铁路跨越式发展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铁路运能挖潜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铁道部出台的《铁路“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重点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地区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其设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t,而2007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5.4亿t,还有2.6亿t的煤炭运力缺口。因此根本解决煤炭运输瓶颈,是要靠大能力煤运通道的建设。

(2)让煤炭企业资本加入铁路建设,是煤炭与铁路双赢的一个选择。神朔铁路和目前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应该扩展到煤运专线建设上来。长期单一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的铁路行业,本来就给外来资本留下了大量空间,要满足并规范煤炭运输市场,绝不能靠铁路一家力量,必须要煤炭上下游企业战略性合作,实行一场煤炭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所属的神朔铁路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条由国有特大型煤电企业投资经营的运煤干线,开通10多年来,运量增长173倍,运输煤炭4.4亿t,实现利润47.2亿元,上缴税金约10亿元。企业人均效益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第二条年运量过亿吨的铁路。

我国很多煤炭企业都有长短不一的自营铁路,自营铁路的赢利水平甚至不低于煤炭主业。煤炭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自建铁路。

(3)要加强铁路建设基金流向的监管。目前,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铁路建设基金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刚性支出,短期内难以取消,加重了煤炭企业负担。据统计测算,1995-2006年,煤炭企业累计支付铁路建设基金1700多亿元。目前,煤炭铁路运输量占全国货物运输总量的45%以上,煤炭行业承担了全国铁路建设基金的一半左右。铁路建设基金要专款专用,加快铁路建设速度,缓解煤炭铁路运力的不足。

(4)要吸纳社会资源进行铁路建设。尽快采取铁路股份投资工程试点,提高地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比例,推动其他产业资本与铁路运输资本的兼并融合步伐,通过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不同产业资本的横向联合和发展,从根本上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

3.4 加大资源环境保护投资力度

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战略位置,摆脱粗放增长的路子,已成为全煤炭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无论在煤炭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煤炭消费领域,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推动煤炭的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淮南、平顶山、抚顺、西山、新汶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矿区,正在加快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步伐。目前,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和原煤入洗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煤炭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合理、优化方向转变。

3.5 加大煤炭科技研发的投入

煤炭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大国家科研开发资金对煤炭产业的支持力度,或建立煤炭科研开发专项基金,加快煤矿建设、煤炭开采及加工转化等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发步伐。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风险投入,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开发建设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试验和示范项目,推进煤炭产品多元化、洁净化和高级化。

3.6 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尽管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仍然明显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水平。2009年特大事故数同比上升,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事故多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硬约束。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确保煤炭工业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3.7 加大发展循环经济投资

循环经济以“资源开发—煤炭生产—资源再生”为主要特征,不仅使煤炭生产向电力、焦化等下游延伸,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产生,煤炭企业要真正将煤炭就地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突破目前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销售煤炭初级产品的困局,在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需要投入庞大的资本,来完成面向未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条调整。这种投资需求单单依靠煤炭企业自身的积累无法完成煤炭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布局,直接抑制了许多煤炭企业非常好的项目上马。

因此,需要通过利用政策引导和企业项目规范运作,来解决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切的投资需求。在政策方面,首先是投资政策,加大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对重大煤炭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国家可针对煤炭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税收上减税、财政上采取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资本向煤炭行业循环经济项目流入。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优势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消费政策上,政府采购应起表率作用,在同样的条件下,优先使用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产品,例如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煤炭液化产品、煤炭化工产品等,以此来增加煤炭循环经济项目的吸引力,使得投资政策与消费政策相互促进,引导更多的资本向煤炭行业流入。

(责任编辑 张大鹏)

Coal industry investments during 1978~2009:a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Yongping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Data,China National Coal Association,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713,China)

TD-916

A

刘永平 (1971-),女,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硕士研究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煤炭行业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工作。

猜你喜欢

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煤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继往开来 接力奋斗 谱写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