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2010-09-09申卫伟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3期
关键词:茶叶

王 庆 申卫伟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 100801)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王 庆 申卫伟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 10080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叶的国家,由此形成的中华茶文化几乎贯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目前,茶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已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范围广,从业人员多,产值多元化。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中,产茶县(市、区)有900余个,其中更有150多个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是茶业。由此可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本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多项利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充分惠及茶叶行业,我国茶产业由此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86.7万公顷,较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长71.44%;全国茶叶产量也由2000年的68.33万吨,发展到2009年的134.44万吨,增长96.75%,见图1。其中,绿茶产量由2000年的49.81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00万吨;乌龙茶产量由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6万吨;红茶产量由2000年的4.73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7.5万吨,见图2。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国内茶叶市场共销售茶叶95万吨,多数茶叶品种价格上扬,见表1。另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至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30.29万吨,出口金额7.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3.37%,见表2。

图1 2000~2009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单位:万公顷,万吨)

图2 2000~2009年全国绿茶、红茶、乌龙茶年产量(单位:万吨)

表1 2001~2009年茶叶内销数量 (单位:万吨)

表2 2001~2009年我国的茶叶出口量与出口金额(单位:万吨,亿美元)

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茶业发展态势良好,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总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上扬,国内市场产销两旺,出口保持平稳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茶产业目前在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环节仍存在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良种普及率低,茶叶单产低;种植面积盲目扩大,整体产销“供大于求”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的统计,2008年底,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71.9万公顷,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0%以上,但茶叶产量仅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1.54%。充分表明我国茶园单产低、良种化水平低、良种推广普及率低。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调查发现,我国诸多产茶县在制订地方茶叶规划中,均将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作为工作的重点,忽视了良种推广普及、提高茶叶单产、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连年持续增长,这其中尚未包括部分地区弃采的夏秋茶。面对此种现实状况,如果缺乏新的出路以转化茶叶产能,我国茶叶产销整体“供大于求”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1.2 茶园生产机制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差

茶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目前的茶园生产中,机械化普及程度普遍偏低,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以“纯手工”或“半手工”的形式进行,生产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效益差。尤其是每逢春茶采摘旺季,因采茶工短缺,常会导致5%以上的茶青无法及时得到采摘,造成浪费。这其中当然有手工制作名优茶的考虑,但产品结构、机械设计和管理理念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反观日本的茶园生产,由于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生产工效很高。如采茶,每台采茶机2人操作,每小时可采收1公顷茶园,春茶第一批茶叶的台时工效为5000公斤鲜叶。日加工9万公斤鲜叶的茶叶加工厂,每班的工作人员只有7~8人,全年的亩产值却高达约合人民币31000元

1.3 茶园管理粗放,抗害能力弱,存在农残、重金属超标问题

我国部分茶园存在茶树老化,品种退化的现象,另有部分茶园因茶叶销路不畅、价格偏低等原因放弃采摘,造成茶园“荒置”。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农村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主体生产方式,个体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茶农对于茶园的管理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参差不齐,投入能力不足,存在农残、重金属超标问题,茶园的抗害能力较弱。

1.4 加工规模小,过于分散;技术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创新性、延伸性不足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通过对全国128个茶叶主产县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产茶县有小型茶叶加工厂,从几十家到几百家不等。茶叶加工厂数量过多,分布不合理,规模偏小,加工能力有限,厂房简陋,设备落后,加工工艺不规范,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等问题。此外,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实力不强等原因,小型茶叶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仅限于单一的初级茶叶产品,新产品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1.5 茶叶产品种类多,品牌少;名茶多,名牌少

中国茶叶种类众多,仅名优茶就有千余种。全国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然而真正能称得上品牌的却很少。农业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茶叶的农业产值为330多亿,其中名茶占60%即198亿,而“立顿”一个品牌的产值竟达204亿,中国众多的名茶,其农业总产值却不抵“立顿”一个品牌。

1.6 企业间恶性竞争,“炒作”之风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标准,使得茶叶市场销售价格较为混乱。部分厂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辨真伪,不少消费者购买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之前受普洱茶“炒作之风”的影响,近年来有很多茶叶商家在茶叶销售过程中,刻意对所售商品渲染夸大,大肆炒作,以期获得暴利,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

1.7 产品区域化特征明显,跨区域销售难度大

受产地气候、土壤、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不同产区的茶叶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差异。同时,由于各地区消费者饮茶习惯的不同,我国茶叶的销售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上述情况最终导致很多的名优茶难以进行跨区域推广,各种名茶市场区域化明显,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偏低。

1.8 出口利润过低,品牌少,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问题突出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茶叶出口依然逆势上扬,出口量价齐增,再创历史新高。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茶叶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应对的挑战。一是我国出口的茶叶以散装大宗茶为主,属初级原料产品,加工简单,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自有出口品牌、名牌少。茶叶出口量、金额虽呈上升态势,但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大。二是多数国家以进口红茶为主,绿茶主要销往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种茶类尚未受到国际市场热捧。三是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使企业检测成本大幅上升,贸易壁垒严重,出口风险加大。四是目前茶叶出口企业间的规模、实力差异明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茶叶出口企业低价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且短时期很难得到解决。五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遏制茶叶企业扩大出口及经营规模,企业的根本利益受到冲击。

2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对于我国茶产业而言,如何理解并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的精神,进而转变茶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健全茶叶市场经济体系,对于茶产业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茶叶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应主要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等。

3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建议

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应以全产业链工业化改造、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构建、标准化体系建立、整体市场化推进、组织化程度提升、科技化创新与应用、品牌化战略实施等作为核心内容。实施三个转型(即:产品转型、市场转型、营销转型)、四个升级(即:品牌升级、流通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等措施。

3.1 加快产业基础性建设,对全产业链进行工业化改造,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中国茶产业目前的基础性建设仍显滞后,茶叶生产布局不甚合理,基层茶叶种植、加工规模小且过度分散。产业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普遍落后,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初级农产品,成本高,利润低。因此,实施茶产业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是加大投入力度,对整条产业链进行工业化改造,促进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1.1 构建基层茶叶生产集约化模式,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全面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鼓励茶农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而对个体茶园进行统筹,实施农场化统一管理。在茶叶种植、采摘、植保等环节,推广普及机械化生产方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确保茶叶品质稳定和质量安全。还可鼓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干部职工、茶农及其它合作组织独资或合资创办新茶园;建立 “生产+旅游观光”模式的产业带;探索建设“茶、果、花、林”间作体系和立体生态农业体系等。

3.1.2 着力提升茶叶初、精制加工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提高茶叶加工门槛,推广普及清洁化加工生产线

对茶叶初、精制加工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推广普及清洁化茶叶生产线和设备,有效提高茶叶加工门槛,淘汰“手工作坊式”的小型零散加工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茶叶初加工企业数量众多、过于分散且难以管理的现状,同时也可有效提升茶叶品质的安全性和均衡性。

3.2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

茶叶质量安全历来是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对茶产业进行工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标准化,对于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合理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建立良好的行业秩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3.2.1 建立系统化的茶叶生产和质量安全标准

全行业应以生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为目标,依托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涵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贮运、包装及销售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四川省蒲江县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蒲江县以“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加快建设和完善统一权威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努力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多家相关部门组成的标准化领导小组,同时成立茶叶标准化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标准的制订、实施、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目前,全县已基本建立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从茶苗选择、种植间距、管理施肥、病虫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储存、包装标识等方面均作出了规范化要求,从而全面提升当地茶叶的整体质量安全,增强了品牌的影响力。

3.2.2 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基层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意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册、制作远教课件、有线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对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农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茶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切实抓好工业生产布局,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外部环境的污染。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建立空气、土壤、水质监测体系,加大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关。

3.2.3 不断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建设

在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方面,茶叶加工企业要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要求,进行企业全程卫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同时,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建设优质品牌创造条件。

3.2.4 建立茶叶质量检测控制体系和茶叶市场监测体系

相关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确立标准的检测手段,对各茶叶产销区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网点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逐步实现生产、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全过程监控,确保茶叶质量和卫生安全。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应针对茶叶市场的交易情况、产品价格变化、市场消费导向等,进行定期性调查统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监测体系,通过发布相关市场信息数据和分析报告,逐步引导和规范茶叶市场交易秩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09年8月起开始组织编制中国茶叶价格指数,这标志着中国茶产业将逐渐告别无价格参考、无消费需求参考、交易流向不清的现状,对于中国茶叶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我们希望,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起中国茶叶的预警生产体系。

3.3 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市场主体,推进茶产业市场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茶叶流通开始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经营向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开放。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茶叶市场的快速建立和发展。中国茶叶由此告别了短缺时代,开始向多品种、多茶类发展,质量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中国茶叶市场化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纵观中国茶叶市场现状,总体呈现出消费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的扩张速度,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同时,尽管市场上流通的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但市场整体管理无序,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品牌意识淡薄。所以,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进行多元化、系统化产品研发,重点开发快销型产品和深加工产品

尽管全行业逐渐开始重视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拓展,但仍仅限于向消费者推广单一化的产品,推广一种“热饮慢啜”的品饮方式,而这种几千年的品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茶叶人均消费增长极其缓慢,“热饮慢啜”的市场空间已很有限。茶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调整工作思路。首先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树立茶叶不仅仅是一种初级农副产品的观念,要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做足文章。茶饮料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利用还远远不够。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运用到食品、化妆品、日化、医药等领域,让更多的消费者去感受茶的魅力,是茶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应瞄准不同消费群体,积极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中低档茶及茶叶包装、茶具、茶艺术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拓宽市场领域。

3.3.2 加大对各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市场主体

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和帮助现有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能力强的企业,打破地区、单位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跨区域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组建茶叶企业集团,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逐步将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市场主体。

3.3.3 不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现代茶叶流通体系

目前我国茶叶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和生产要素低成本逐渐丧失,在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茶叶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消费,以化解产能。由于我国的茶叶产品结构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得到普遍接受,所以现阶段我们主要应以强化国内茶叶需求稳步持续增长为“消费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与之相对称的国内现代茶叶流通体系。对于茶叶的现代流通方式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专业的茶叶经销商,尤其是以提供大型销售平台和覆盖面较广的网络体系及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专业营销企业,鼓励跨区域开设连锁、专卖店,范围可涵盖原茶产品、茶叶食品、饮料、深加工产品等所有涉茶产品。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立茶行业的 “产销联盟”。适时推出茶叶拍卖体系,由国家制定拍卖、竞价、交割等系列管理办法,委托全国性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实施,发现茶叶远期价格,规避生产经营风险。

3.4 树立品牌意识,全力实施茶产业品牌化战略

缺乏强势品牌作为推动力,茶叶产业整体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前,中国的茶叶企业多数是由茶厂、茶农、茶商、茶庄等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尽管近年来有了品牌意识,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大部分未脱离“小农经营”的模式,停留在生产加工及买进卖出的简单阶段。消费者知道的茶名很多,而对于各类茶中的品牌却知之甚少。品牌不够突出,影响力不强,缺乏像“立顿”这样能够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打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是中国茶产业、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3.4.1 树立正确的品牌价值观和品牌方法论

对于中国茶产业而言,知名品牌茶叶并不等同于名优茶,茶叶只有以大众市场为基础,品牌才能有真正的成长空间。立顿茶附加值不可谓不高,但其价格与中国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 “好茶”相比,还是价廉物美的。100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立顿立志于将当时只有上流社会一小部分人群才能享用得起的红茶,引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立足于大众的便捷和放心,才造就了面向130多个国家年销售数百亿个茶包的全球最大茶叶品牌。因此,中国茶产业应重视大众化的茶产业,着眼广阔的工业品的大众市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名优茶,作为我国茶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名优茶及其制作工艺应该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可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使其得到永久性地保留。

3.4.2 树立大品牌概念,充分整和品牌资源,深度挖掘和扩展茶叶品牌的丰富内涵

针对于我国茶产业现状而言,品牌化战略的实施要与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协同进行,树立大品牌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组织各中小型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或大型集团公司,例如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茶叶联合体。当然,最佳的方式是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各类终端零售店面和专柜标识,从而有效提升品牌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另外,可借助茶馆、旅游等带动茶经济、助推茶品牌。

3.4.3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于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为全面实施茶产业品牌化提供有利保障

工商、质监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制定相关品牌的管理、使用和保护办法,严把品牌使用关,确保茶产业品牌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3.5 加快科技创新、推广力度,确保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顺利实施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茶土翻犁、开沟、茶叶修剪、茶叶采摘、防虫除害等农业机械,组建农机服务组织,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研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3.6 努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

中国茶产业要努力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茶叶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市场经济对茶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茶业产业化提高、企业做大做强、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

中国茶叶加工 2010,(3):4~9

2010-07-21,修改日期:2010-09-10

王庆(1964-),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2022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摘茶叶的学问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叶包上的日记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