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暴雨来袭严防地质灾害
2010-09-08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马志飞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马志飞
汛期暴雨来袭严防地质灾害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马志飞
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截至发稿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337人遇难,1 148人失踪。根据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8日16时决定,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二级。
每年的雨季,给大地洒下的原本都应是降温除旱的甘霖,但是今年,持续不断的暴雨却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到恶劣天气,内陆地区以高温桑拿天气为主,沿海地区则在暴雨洪灾中挣扎。
更可怕的是,与此同时,地质灾害猛然增加。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被人们误传为“天坑”的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接连不断。暴雨,成了诸多灾难的直接诱因!
暴雨诱发的原因
今年的洪涝灾害,受灾人数之多,受灾地域之广,历时之长,并不亚于1998年特大洪水,甚至局部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截至7月底,我国已有28个省份约1.35亿人受灾,因灾死亡近千人。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今年1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 553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932.4%,即近10倍!与2001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也最多。统计数据还表明,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所有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引发的占总数的4%,自然因素引发的达到总数的96%,而自然因素中又以强降雨、持续降雨为主。为何暴雨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它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呢?
我们知道,无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还是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发性地质灾害,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因是地形地貌、岩石类型、地层构造等基本形成条件,决定了灾害发育的程度和特点,也决定了灾害分布的地理位置;外因即外界的诱发因素,通过改变地质体的原生稳定状态而加速地质灾害发生,通常决定了灾害分布的时间规律。一般而言,潜在的地质灾害都是逐渐变化的过程,只有当受到外界干扰时才会发生突变,其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最容易受到暴雨的影响。
孤立裸露的岩石在风吹日晒之下一般容易形成破碎带或裂隙带,平日里看似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山体在暴雨的冲刷之下常常显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的巨大岩石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一刹那给我们以致命的损伤。如2010年6月2日上午发生在容县的崩塌灾害,由于受暴雨袭击,广西十多个县市均受灾,其中容县六王镇一处山体崩塌,造成至少15人死亡,15人失踪。
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地滑”或“土溜”等,是一种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上的一个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江河湖海的斜坡,山脚开阔的山坡、铁路和公路的边坡等都是最易于发生滑坡的地区。在我国山势陡峻沟壑纵横的四川、湖南和福建等省份广泛发育。滑坡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地形地貌的因素之外,降雨是一种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因为雨水的持续渗入,不仅促使岩土体自重增大,而且使部分岩土发生软化,从而整体上失去稳定而沿软弱带向下滑动。如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的特大型滑坡,致使42人死亡、57人失踪。经过调查发现,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和强降雨的诱发作用,因为该山体的山顶是坚硬而且透水性较好的灰岩和白云岩,山体下部地势平缓,为泥岩和砂岩,易形成富水带,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均超过此前当地的所有气象记录,使得雨水不断入渗,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内或斜坡上的泥、沙、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有些地方称之为“山洪”、“龙扒”,“水泡”、“走蛟”等,它是一种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地质作用,是一种高浓度的固、液两相流。因此,要形成泥石流,首先必须有水源存在,汛期的暴雨天气正好提供了这种条件,大量的雨水不断在低洼的沟谷中汇集,当能量累积到足以携带松散的固体物质(泥、沙、石等)流动的时候,即成了泥石流。
灾前的预警预报
据统计,我国由于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5%,如2009年发生的36起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中,有24起是降雨引发。这表明,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不仅在地域上与年降水量较高的地区相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与各地区的雨季相吻合。
从我国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一年12个月中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9月,尤以7~8月频次最高,1~3月和10~12月较少。如2009年,其中5~9月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全年总数的93%,7~8月占全年的73%。这是因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入雨季较早,5月份就开始进入灾害高发期,然后降雨逐渐向内陆推移,西南地区6月份、内陆地区7月份开始进入灾害高发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西北地区由于冬季降雪,春季气温回暖导致冰雪融化,4~5月份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详细了解了地质灾害分布的时间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灾害预报。现阶段,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报是建立在对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的,因为地质灾害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都会对近期的地质灾害作出预报,对降雨过程的成功预报也将大大提高对地质灾害预报的准确率。
除了政府部门的预报之外,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并能在发现险情时及时打电话向国土资源部门报警。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更多地减少灾害的发生。
2007年7月7日发生在四川省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的特大滑坡可谓是成功避灾的经典案例。7月2~6日,达县持续普降特大暴雨。岩门村村民监测员谢光全在巡查时发现地面出现裂缝,随后裂缝迅速扩大,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村委会主任,并拿起铜锣边跑边挨家挨户地报警。上级领导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赶到现场,组织转移险区内的村民。7日9时左右,全村552户、2 251名村民刚刚撤至安全地带,顿时山崩地裂,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整个岩门村的1 658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受灾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和安置。如此特大型滑坡竟没有损伤一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长久以来,能够吸引我们视线的,往往是那些已经发生的灾难,巨大的伤亡数字和损失令我们感到痛心,可还有许多灾害隐患未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那些还没有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果我们能够长期监测,防患于未然,其功劳远在于治理之上。随着政府部门防灾减灾体系的逐渐健全和灾害防御知识的不断普及,我们一定能够最终战胜自然,战胜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