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2010-09-08鲁振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3期
关键词:陶艺师生美术

■鲁振芳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一线美术教师们已经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正在逐步向实现美术教学的高效化迈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老教法舍不得,新教法不会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更富时代感、更具教育理念地体现美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创新的功能,以此来真正优化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以下五个突破做起。

实现从课堂教学设计上的突破

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要从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实践、作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整个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设计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等,使师生能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如在《陶艺创作》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把泥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作,从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短片,先播放陶艺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不同时期各种陶艺造型、艺术作品,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艺术的渲染中打开思路,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也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到陶吧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其乐无穷。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实现从师生互动关系上的突破

师生互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好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对教材和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课前分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发展性内容,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课上的学生活动部分才不会尴尬,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会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比如在《艺术品的收藏与拍卖》一课中,授课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试图引导学生说出艺术品的含义,而学生由于没有任何关于收藏品的生活经验,只能是反应平淡。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进行调查,找出对收藏品有过经历的学生,由他来介绍自己的经验,或由教师本人采集一些拍卖艺术品的场景展示给学生,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地想试一试、拍一拍,学生对手中拍卖的艺术品的理解就容易许多。

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教师应根据美术课课型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审美性、趣味性、直观性,要富有启发性,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实现从教师素质多元化上的突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习惯,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观察的角度都不同。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点,整个班级就是一个面,而师生交流就像一条线,这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表面,单一地传授课本内容,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多种素养,做一名学生爱戴的、拥有渊博知识的教师,使自己能够从多种思维的角度出发,应对美术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比如《陶艺创作》中,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只脚和一只手,一个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的教师就能启发学生将此命名为“手足情深”;而一个花篮、几个汤圆,又可以引申为“团团圆圆”。几句话,几个词,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可见,教师多元化的素养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从教学手段上的突破

随着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发展,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直观教学手段。美术教师应努力实现从“唱独角戏”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化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形式活泼、表现力极强,有利于优化课堂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有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信息功能,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术创作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风采各异的作品展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从教学特色上的突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是教师灵活机智的再创造。因此,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地开发、改革和创新,在特色上下功夫。解放学生的头脑,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说起来。由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想、说、动、创的能力,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将成为一名美术教师独有的教学特色。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美术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事业也是在不断摸索中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应关注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加强学习,突破羁绊,优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陶艺师生美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