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爪为何如此锐利
——德军军官团队建设评介
2010-09-08张沛
□张沛
鹰爪为何如此锐利
——德军军官团队建设评介
□张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取得不小的战绩,除去物质因素外,其所拥有的一支高素质军官队伍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其所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但就这支队伍的发展历程来看,仍有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崇武尚战的民族传统
日耳曼人作为德国人的祖先,最初并没有生活在今天的德国版图上。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西南部的日耳曼部落,开始以武力形式向南推进。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南侵后,于公元前1世纪定居于今日的欧洲中部。一路征途中,战争和掠夺成为了日耳曼人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日耳曼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打上了崇武好斗的烙印。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定居地之后,部落贵族为扩大其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不断对相邻部落发动掠夺性战争,由此锤炼了这个民族坚韧剽悍的意志和骁勇善战的作风。
频繁的对外侵略战争和各邦国之间的兵戎相见,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日耳曼人降生、成长、死亡。这种世代争斗的生活造就了一种世代相传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获得,便被视为软弱无能。因此,在战场上成为英雄成为日耳曼人所追求的最高美德。这就是17世纪在普鲁士这块土地上诞生的由吃苦耐劳、具有抗争传统的普鲁士人为臣民、由能征好战、富于管理和经营才能的条顿骑士团治理的普鲁士骑士团国家。条顿骑士团的团规规定“要用铁手消灭信仰的敌人”,其团员将自律、禁欲、安贫乐道作为其生活准则,每日里素食淡饭,剑不离手,为骑士团献身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对而后普鲁士乃至德意志军官集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英云集的成员构成
自古,德国的军事领导权就掌握在贵族手里。法兰克帝国时期,国王为扩大和保卫边区,设立了边区伯爵,普鲁士就是边区之一。边区伯爵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军事力量保卫边区。因此军官这一特殊职业在而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被边区贵族集团所垄断。他们的子弟几乎全部从军,自幼就被送进军队学校接受教育,到毕业之时,已成为文化程度较高、掌握相当军事知识的年轻军官。
到了近代,随着参谋部在德军的出现,一批优中择优、被树为全军楷模的总参谋部军官成为了军官团的核心。总参谋部军官的选拔极其严格,如在1926年,全国有340名军官报考参加总参谋部军官考试,经过多层考核把关,最后只有8名军官被录取,淘汰率达到了97.6%。而早在1868年2月,法国驻柏林的武官就向国内报告说:“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其总参军官团组织……我们的无法与之相比……在下一次战争中,普鲁士的参谋组织,将在有利于普鲁士军队的优势因素中成为一个最难对付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进入了一个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队最弱小的时期。但是仅隔20年之后,德国竟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这主要是因为,一战后德国总参谋部虽被撤销,但经改头换面仍在行使职权,军队虽只能保持10万人,但大部分军官得以保留,这批人受传统军国主义的影响,不但具有强烈的复仇心理,而且知识渊博,能力超群。在一些国家还对阵地战津津乐道,为下一次战争总结阵地战经验之时,这一大批被保留下来的具有普鲁士军事传统的军官,则已经就未来机动作战思想达成统一,并在暗地里大力发展装甲车辆的生产,在作战条令中提出了装甲车辆要成建制地和突然地使用,并且利用各种自制的模拟坦克在训练场上进行战斗演练。而在这一时期,以“闪击战”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军事思想也逐步孕育成熟,从而奠定了领先于世界的作战样式。
特立超前的军事思想
由于日耳曼民族拥有崇武尚战的传统,所以历任君主都对军队建设高度重视。在普鲁士王国时期,其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将国家收入的85%用于军队,使这个人口居欧洲大陆国家第13位、领土面积居第10位的小邦国,拥有了一支欧洲第4位的强大军队。其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即位后,又将军队从8.3万人扩充至20万,使得该国的兵民比例达到了1∶32,这个比例相当于奥地利的1倍,俄国的3倍和法国的4倍多。同时,他还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穿军服的君主,这不仅使军服在普鲁士成为最为时髦的服装,也引得其他各国君主纷纷效仿。一直到19世纪末,许多高级官吏、科学家还都以获得军衔为荣。而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优秀人才被吸引到了军官团,同时通过在常备军中长期、正规、科学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那么,这10万人的军队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军队?德军领导层首先使其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再在此基础之上强调要将军官训练成领导全民度过难关的领导者。因此,当时的德军领导层普遍认为军人的知识不应局限在军事领域,而应提高其全面修养,使其不仅能为国家无私奉献,而且要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者。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这一时期的德军军官团不仅使其作为国家精英集团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而且还成为了德国人民“重振德意志”的精神寄托。
《凡尔赛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但德军却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使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同时,以机动战为纲领指导军官的训练,开创了一个“指挥艺术高级训练”的时代。德军正是在这一时期在军官集团中对机动战思想的统一,以及所进行的系统调练,才使得“总体战”、“闪击战”等理论能在德军各级军官中得到系统和忠实的贯彻实施,也才能在实战中取得诸多胜绩。
(摘自《军事史林》)
book=220,ebook=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