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研究

2010-09-07韩增林赵永勃

中国软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十二五大连市实力

李 博,韩增林,赵永勃,2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9;

2.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大连 116029)

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研究

李 博1,韩增林1,赵永勃1,2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9;

2.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大连 116029)

在“十二五”规划中,软实力的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本文深入分析国内外“软实力”内涵和衍生概念,深化区域软实力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参考统计分析结果等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从八个方面全面分析大连市“软实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七项建设工程提升大连市“软实力”水平,进而提升大连市的综合竞争力。

软实力;十二五;大连市

一、国内外“软实力”研究进展

(一 )软实力内涵

“软实力”概念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中发表的《软实力》一文,1990年首次提出“软实力”是国家的凝聚力,强调凝聚力、认知度、号召力和吸引力[1]。随后他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侧重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分别从行为角度和资源角度对“软实力”进行定义[2]。总结英国历史学家尼阿尔·芬古逊 (Niall Ferguson)和美国学者斯拜克曼的观点可以看出:“软实力”概念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国际政治领域—国内政治领域—经济社会领域”[3],“软实力”研究不单单可以提升国家外交能力,而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之路。

我国学者也展开了“软实力”的相关研究。2008年,席来旺在《环球时报》中曾指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能够转化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国家资源与能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感召力、国际规则或机制确立能力、外交政策合理制定及实施力等。学者阎学通不仅强调“软实力”对外的维度,也强调其对内的维度[4]。学者姜奇平提出价值认同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5]。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软实力”就是通过诉诸情感、理性和信仰,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期望的方式行动,从而帮助主体得偿所愿的能力,其作用方式主要有信仰与价值观的感召力、情感感召力、理性说服力和价值创造力[2]。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软实力”的理解也是符合国情的。不仅着眼于国际关系,更要着眼于国内发展;不仅关注影响他国的能力,还要考虑其整合力、号召力,强调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并重。各个学者所探讨的角度有所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价值观的号召力还是“软实力”的核心。

(二)“软实力”内涵的演变及其对区域软实力的理解

随着“软实力”被引进中国,出现了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等衍生概念,这是从各个角度对于“软实力”的拓展和延伸。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软实力”的概念剖析、衍生概念理解、特点分析、软硬实力之间关系的理解,本研究认为区域软实力是一种以人类心智为基础的文化、政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且具有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城市凝聚力、区域创新力、教育发展力、政府公信力、社会和谐力等特性。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政策是针对价值观政府部门所做出来的反映和保障手段,价值观是实质,这种价值模式是对具有同样理想、同种信仰的人来说是可以追求的。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性手段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强大的包容心使得居住在此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使他们愿意为此区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建设和谐大连的需要。

图 1 区域软实力内涵

(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研究

1.“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区域的综合实力 构造的实力函数为:P(H,S):

P=P[H(h1,h2,…,hi),S(s1,s2,…,sj)]

i,j=1,2…,n

其中 H(hi)为硬实力子函数,影响“硬实力”的各类因素可以定义为硬实力因子;S(sj)为“软实力”子函数,影响“软实力”的各类因素可以定义为软实力因子。

2.“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硬实力”与“软实力”既互相区别又联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6]。以文化为例,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3.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互动机理上分析 “软实力”在“硬实力”中得以提炼,“软实力”的进步又促进了“硬实力”的提高

以物质力量为代表的硬实力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价值观体系、文化、意识形态、制度规则等要素,构成了“软实力”的主要来源。但是,“硬实力”不会自动变成软实力,而是需要人们运用理性的思想工具对促进硬实力提升的精神性、价值观体系进行提炼,并追求培育符合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文化,并且需要制度规则和公民的法律道德素质及其创新精神[7]。只有进行了这种提炼和提升,才使得硬实力可以转化为软实力;而“软实力”的这种发展,反之会为硬实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精神以及价值观体系,从而实现硬实力更快的进行质的飞跃。

二、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发展环境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范围内居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否积极努力进取,是否拥有与时代相符的意识和价值理念,对于区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意识形态、以及健康的心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发挥居民的创造性。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区域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为区域的发展赢得时间、空间和持续的动力,为区域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软实力”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改革开放步入了第三十一个年头,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临海产业转移和升级,转换思想理念和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这些都是区域软实力所要求的重要内容。区域软实力的加强,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强“软实力”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扩大文化的感染力、认知度和接受度,深化“软实力”的认识,重视“软实力”建设。

(三)在区域综合竞争力增强的背景下,有利于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龙头作用的发挥

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大连市的龙头地位显而易见,但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增强大连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协调能力和辐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是一个耦合的复杂巨系统,因而大连市不仅仅要在经济方面发挥其龙头作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也要走到前列。“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城镇居民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先进性,以及制度上的优越,会使大连市增大对外吸引力,全面培育和引进各项功能机构,优化功能机构的成长环境,建设发达的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完善便利的社区服务、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法治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的适于各类功能机构成长发育的优越环境,从而带动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软实力”是建设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需要

“把大连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取向,为大连市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价值定位和方向锁定。夏德仁书记在 2009年全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强调:处理好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总量、产业总量等“硬实力”是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城市的凝聚力、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城市精神,是当前抵御金融危机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说这种“软实力”比“硬实力”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在建设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过程中,要注重大连市国际性形象的树立,对外的吸引力,外部的认同感;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大连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名城;铸就城市文化品牌,满足大连创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的内在要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广大连创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的行为模式;上述问题的提出都是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要把大连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就必须提升大连文化软实力,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大连市软实力现状分析

由于“软实力”的研究定量化比较困难,所以本研究采取三种研究形式,即:参考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的 2009年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的研究结果;问卷调查评估,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高素质人才、普通城市市民四类群体,对大连市的“软实力”现状进行把握;查找资料分析座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清晰认识大连市“软实力”现状,目的是更准确提出大连市“软实力”发展对策。总体上分析,大连市“软实力”处于较强的位置。据新华网最近报道,2008年 8月至 12月,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展开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并将推选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包括直辖市在内,这五十个城市中,大连市“软实力”总体排名在排名第十一位;不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软实力”总体排名第八位,处于领先水平。参考国家软实力排名,以及对各界人士的调查问卷分析,以及座谈资料分析,总结出大连市“软实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城市吸引力

城市吸引力,是一个城市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吸纳能力,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也是外界对一个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现。体现为一个城市具有较为成熟的投资环境,体现为一个城市对于人才资源的足够重视,体现为一个城市对于新技术的接纳以及及时的转换能力等。大连市对于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比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图 2 中国城市软实力前十强 (不包括直辖市)[8]

1.人才吸引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才积聚环境和竞争环境有待加强,分配制度有待提升 大连市在社会文化底蕴以及人才市场发育程度方面的落后构成了大连市吸引优秀人才的障碍。大连市在人才投资、培养、引进、使用、分配、奖励以及人才市场等领域,与吸引先进人才能力强的深圳市相比,用人制度的灵活、重能力方面,大连市有一定的差距[9]。另外,大连市的竞争环境有待不断加强。上海构筑全国性人才高地起步最早,成效最大。北京是中国人才总量最大、人才资源再造功能最强的城市。沈阳、长春曾是东北地区的科技文化中心,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所有这些不仅对大连人才资源高地建设是一种人才的分流,而且对大连人才资源的吸引形成强大的制约。此外,分配制度有待提升,大连市的工资水平较低。2007年,大连市机关工作人员年平均收入 41223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均收入为 30520元,而深圳市 2007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43454元,比我市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收入还要高。大连市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以吸纳为主,而辐射力还未形成;人才结构布局虽渐趋合理,但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创新;人才队伍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自我更新和再造机制尚未形成。

2.重视技术,但是未成为全国性的技术高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偏慢 大连市虽然引进了一些技术,但也没有成为全国性的技术高地。大连市需要大力发展数字通讯、微电子、多媒体信息、计算机软硬件、基因工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和生物农业等,但是迄今为止在这些方面引进的高层次项目并不多,自身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也是大连难以创造出较多名牌产品和企业、产值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另外,科研与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约大连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素。目前,大连市每年获得的各种科研成果超 150项,但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的比例非常低。关键因素在于,成果出来之后,很难通过良好的转化渠道把实验室的原理性产品带进工厂;企业或科研单位在中试阶段及以后的产业化阶段投入偏低,无法形成规模,从而导致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甚至失去市场或在进入市场之前夭折,严重放缓了产业高级化进程。

3.对资金吸引能力逐年提升,逐年加大吸引强度 自从“十一五”以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随着长兴岛工业园区、花园口经济区等“一岛十区”和“两区一带”工业布局的拉开,在 2008年以来,全市储备了相当数量的重大投资项目,如 INTER芯片、STX造船等等。大连目前到了距 1990年代后第二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期,轻轨已经联通金州,今后还将旅顺、长兴岛、普兰店等组团联系起来,地铁项目已经开工,大连新火车站和新飞机场的建设也已经处在搬迁和建设的准备工作状态,这一系列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发的投资需求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 )区域影响力

区域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政府的政策、制度、发展模式以及形象传播、企业的品牌树立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对于相近城市和相近区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它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所处地位的体现。

1.政府层面上,建设和谐大连,城市形象传播走在全国前列 制度是“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制度创新可以使得一个地区居于国内甚至是国际关系的领导地位并成为其他地区效仿的对象,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在形象传播方面,大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且相当注重城市营销。20世纪 90年代,大连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形象工程建设,“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规划、建设、优化、美化城市环境,营造最佳的城市投资环境和最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打造环境优美的国际名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塑造,大连就已经形成了广场文化、花园式绿化等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由此“浪漫之都”的旅游形象得以了传播。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大连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大连率先提出“浪漫之都”的城市旅游品牌,并进行了工商注册;率先走入央视,进行城市形象片的传播;参与“倾国倾城”等活动,向世界推荐大连,进行了奥运背景下城市品牌资源的大激活;把与大连有关的节庆活动进行绑定,作为大连市形象传播的载体;通过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升大连市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形象传播的层次;荣获“2009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荣誉称号。

2.企业层面上,树立企业品牌,但其数量总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企业品牌的树立也是对于“软实力”的一种提升。大连市从 1997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2000年以来,大连市每年都要求要对全市商标注册工作和品牌产品培育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截至 2008年,大连市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 9件,省著名商标累计达到 212件,市著名商标 133件,形成了一批以中国驰名商标引领的、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群体。绝大多数创建驰、著名商标的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和创建成功后经济总额、企业利润、国家税收以及市场占有率都有大幅度增长,平均在 20%-40%左右。大连市实施名牌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相比,但名牌总量、水平都还很不够。如青岛有中国名牌 44个,宁波有 33个,深圳有 38个。大连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大力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形成名牌集群,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大连老工业基地的率先振兴,带动大连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大连不仅专利授权数排在最后,品牌竞争力也比较弱。2006年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研究,大连的品牌数量和价值分别排第 9和 13位,与许多副省级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现有的几个品牌如实德、华丰、大显、华农等影响力不足,缺乏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制造业品牌,也没有像青岛海尔等那样以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为主导,构建强势企业群和产品链,这除与大连特有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关外,也与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有关。

(三 )文化感召力

文化感召力,是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多种文化成分,是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以及城市本身文化输出的能力。它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丰厚;体现为一个城市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能够促进该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体现为一个城市向外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也体现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数量及质量,即文化产业体系的完善程度。

1.城市文化底蕴有待挖掘 城市文化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城市的物态文化、市民的行为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大连没有悠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阶段的文明程度仅仅是表层文明,城市文化主要表现为表面的物态文化。在市民素质、精神气质和城市文化的软环境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大连民风爽直朴实,崇尚外在形象美,具有积极的参与精神、求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例如:言谈举止缺乏修养、片面追求消费与虚荣的心理等等。

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先进理念能力比较强 外来文化是指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为外来文化。对于大连来讲,主要是异国文化,掺杂着俄国、日本文化的烙印。由于大连市的开放程度,以及大连市豪爽的性格,使得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先进理念能力较强,这必然包括一些劣习,要加强其去伪存真的能力。

3.城市本身的文化输出,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 GDP的增长速度。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15807个 (法人单位 3581个),比上年增加 2410个。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96.4亿元,比上年增加 20亿元,现价增长幅度为 26.2%,文化产业占 GDP比重比上年提高 0.11个百分点,达到 3.08%。从文化产业的结构分层看,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获得了稳定增长,以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服务产品的“相关层”已具有相当规模,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的“外围层”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2007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 28:31:41,增加值之比为 18:26:56。

大连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大青文化产业集团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都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而且每年创收过亿元;杂技团大胆尝试创新,每年出国演出收入达到 2000多万元,位列东北杂技团第一位;大连电影有限公司更是连续多年,以长江以北票房仅低于北京的好成绩,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大连电影现象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大连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大连市的文化产品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大连市的文化符号不明显,口号过于繁多。“北方明珠 ”、“渤海明珠 ”、“浪漫之都 ”、“足球之城”、“服装之城”等美称;荣获“全球环境 500佳”、“联合国人居奖”、“国际生态安全城市”、“全国最佳旅游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CCTV——最具活力城市和市民最满意城市”等荣誉。口号提出过多,容易造成文化符号不突出、文化特征不明显的特性。(2)文化产业呈“小散弱”状态。文化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是规模小、分散化、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大连市还没有一家文化企业进入全国 500强的大型企业中去。(3)特色产品没有形成产业,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于大连整体相关的品牌效应。(4)文化产业的经营、品牌、营销的概念不足,人才缺乏,管理效能不明显。

(四 )城市凝聚力

城市凝聚力,是一个城市的居民把对城市的认同和对自身的认同连接在一起,城市的发展、进步和外界口碑被城市市民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分子。体现为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程度和热爱程度,一个城市对外部民众的深深吸引和令人神往的程度。城市凝聚力最终要体现为全体市民对该城市强烈的归属感。

在中国“软实力”调查中,不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城市凝聚力排名第十位。要关注以下几大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城市凝聚力。

图 3 “城市凝聚力”前十强 (不包括直辖市)[8]

1.政府与市民互动效果良好 大连市是政府与市民之间互动比较好的城市。注重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看重老百姓对城市发展的态度,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都尽量做到倾听民意、科学决策,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和谐、活力、幸福之城。

2.社会就业压力大,居民个体之间贫富差距大 突出表现在每年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新增劳动力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压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压力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保障面较狭窄、保障费增长缓慢且支付压力增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但是却出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怪圈。从城乡居民收入上分析,2008年大连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9818元。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基尼指数明显上升,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大。另外,从行业上分析,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这些都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否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凝聚力。

3.社会稳定问题以及民生问题值得关注 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重大的社会问题,造成了社会不稳定,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源头。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和失业率的逐年上升,有些民众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具有不满情绪的市民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凝聚能力。关注民生的脆弱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的教育不公问题、频频发生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等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困扰。尤其要关注涉及居民收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富民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起与国际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切实抓好民生工程建设。

(五 )区域创新力

区域创新力,是一个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制度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城市在各种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发、使用等方面体现出的革新与创造能力;是一个城市在体制制度上的创新能力。

1.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但是转化效率较慢在候选的中国“软实力”城市中,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的科技创新力排名第八位,不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的科技创新力排名第五位。

图 4 “科技创新力”前十强 (不包括直辖市)[8]

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为了尽快走出危机,并在后危机时代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培育可能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更激烈[10]。预计“十二五”期间大连市的的创新能力目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到 2015年,全社会 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以上。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和乘数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3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 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 60%,力争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目前大连在科技创新上还存在着差距和问题,比如,对科技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科技资源系统整合没有形成合力,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等等。创新能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也就难以完成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11]。

2.制度改革创新仍需加强 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大连市亟待解决的是行政区与先导区以及功能区融合发展问题。当前,大连市在国家支持下形成了若干先导发展区域,同时又与许多行政区交织在一起,互相之间产业关联度低,竞争大于合作,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资源要素浪费严重。急需整合要素资源,避免重复浪费,降低发展成本,形成合力谋发展。另外,要争取国家批准大连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学习深圳经验实行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为全域城市化打好基础,为北三市和长海的城市化发展留足空间、创造条件。另外,关注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的问题。目前,干部考核科学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尚未建立。有些先进地区采取差异化考核的方法值得大连市借鉴,差异化考核,在特殊的地方定特殊的政策,是科学发展的的指挥棒,实现“绿色GDP”的制度保障。

(六 )教育发展力

教育发展力,是一个城市教育结构的设施、人员素质、人才培养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体现为一个城市已基本构建起多层次的完备教育体系,一个城市能够培养大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教育发展力还体现为一个城市极为关注并努力培养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

在这次调查中,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的教育发展力在候选城市中排名第九位;不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排名第七位。

图 5 “教育发展力”前十强 (不包括直辖市)[8]

大连市教育水平较高,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实施,长兴岛、花园口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建设,重大项目的先后上马,使得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和空缺的问题越发凸显。而目前大连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对称性也进一步造成这一矛盾的程度。因此,充分认识大连市各产业人才状况特点,明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方向是非常紧迫的。

(七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政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地方和部门违法违规、失信于民,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市场监管不严,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朝令夕改,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一些政府机关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漠,失职渎职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和环保等安全隐患突出;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等[12]。大连市的政府公信力较好,但是以上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城市的“软实力”总体发展。

(八 )社会和谐力

社会和谐力,是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总体和谐,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得到协调的程度。体现为城市与人的和谐:城市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人与人的和谐:市民的宽厚包容和亲情爱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在这次调查中,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的社会和谐力在候选城市中排名第 4位,不包括直辖市在内,大连市的社会和谐力排名第 3位,社会和谐力排名位居前列。

图 6 “社会和谐力”前十强 (不包括直辖市)[8]

温家宝总理在 2007年来到大连时就强调“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创新,更加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把大连建设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人口构成的多元性,需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大连作为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海滨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要素,碧海蓝天,是大家心神向往的宜居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良好。大连市的人口构成比较多元化和丰富与复杂,其社会分层也比较复杂多元,社会关系网呈现多元、多级、多极和现代化、国际化的状态。需要特别处理好社会分层多元复杂化中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建设健康的、文明的、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分配不均的情况。由于到大连市定居的富裕阶层、中产阶级比较多,本地的工资水平又不高,使得分配不均、收入与生活水平差异化程度就比较大,人们就容易变得敏感,容易产生羡慕与嫉妒心理。如何使人们正确认识、理解与对待这种过渡性、历史性和暂时性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大连市“十二五”期间提高软实力的几大工程建设

从以上对大连市“软实力”现状的分析,为了加强“十二五”期间大连市“软实力”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大工程的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

1.人才吸引工程 增强人才吸引,重视尊重人才,加强人才竞争环境和创业环境,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实施创业环境和人才竞争环境。

2.城市品牌塑造工程 形象传播方面,要抓住重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抓住这些名片效应,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有的城市建设资源,使其承载大连的人文以及核心精神,建设大连,使之成为汇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城市未来与历史交叉的城市象征。并且要抓住这些形象传播途径,不断拓展其层次。例如,夏季达沃斯会议的召开,就提升了大连市的会展层次和城市形象。注重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大连市应抓住“浪漫之都”做文章。

3.文化感召建设工程 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启动宣传教育功能,弘扬新风,通过文化知识教育,新闻媒体的疏导,文化活动的熏陶,开启市民的心智,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精神指向;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营造结构合理的健康文化市场,培养高品位、高素质的市民;营造现代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诸如大连市的赏槐节、服装节、国际马拉松等大型的文化活动已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日常的公园里也经常有一些文化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形成新的市风。传承大连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

4.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体制机制方面,运行机制要按国际惯例,并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确定科学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创新上要加快各类功能区块的整合,降低发展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效率第一,包括行政效率,土地、空间及各类要素的高效利用等。实现制度创新,重塑市场基础,以获得最优的体制资源。加强科技创新能力[1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创造良好的人才辈出环境,为人才的创新、培养、研究、设计等服好务,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才的工资水平和薪酬标准,要时时刻刻关心人才及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要重金聘人,敞开胸怀选人,真心实意用人,注重真情留人。

5.教育发展提升工程 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扩大教育办学规模,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结构,改进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密切产学关系。重视企业高端人才培养,建立地区产业人才服务公共平台。

6.政府公信力提升工程 通过诚信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廉政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7.社会和谐力建设工程 优化环境,建立分配公平的社会体系。关注弱势群体、高危群体。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软实力”上升到战略思维的高度,相对于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的建设,面对处于“软实力”建设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的健康发展。

[1][美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 [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韩 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J].当代世界,2006,(9):33-35.

[4]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J].世纪行,2007,(6):42-43.

[5]姜奇平.软实力的文化分析 [J].互联网周刊,2004,(27):64-66.

[6]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导刊,2009,(5):23-25.

[7]蒋英州,叶娟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41-249.

[8]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R].2009.

[9]徐明才.大连人才资源高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2003.

[10]杨大海.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7,(9):16-18.

[11]赵新正,宁越敏.中国区域城市化动力差异研究 [J].城市问题,2009,(12):13-18.

[12]王申成.强化八种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 [J].大连干部学刊,2006,(11):21-30.

[13]李 红,张平宇.辽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想 [J].城市问题,2009,(12):23-26.

(本文责编:润 泽)

Study of the Soft Power in Dalian C ity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L IBo1,HAN Zeng-lin1,ZHAO Yong-bo1,2
(1.Study Center of M 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 rm 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2.Development and Refo rm Comm ittee of Dalian,Dalian116029,China)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understandingof“softpower”and related concepts in China and abroad,further understands the regional soft power deeply.It use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visit forum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combin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is study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soft power in Dalian city,holds the problems accurately from eight aspects,and then points 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increasing soft pow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on during the next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Dalian city.

soft power;Twelfth Five-Year Plan;Dalian city

F207

A

1002-9753(2010)09-0108-10

2010-06-17

2010-08-30

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LT2010057);大连市科技局项目(2009D11ZC101)。

李 博(1983-),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地理。

猜你喜欢

十二五大连市实力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实力抢镜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多个“第一”背后的秘密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