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加速“数字漯河”进程

2010-09-07裴广平李会军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6期
关键词:漯河市信息系统框架

◎ 裴广平 李会军

一、概述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和支持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建设数字城市、促进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国内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现状与有关政策

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的基础和支撑,它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的整合、共享和充分利用,提升城市管理、决策与公共服务水平。

早在2002年,中办发[2002]17号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等四个基础数据库。2007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30号),再次要求“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目前,全国287个地级市中,有30个城市已经先期开展并陆续完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河南省政府2008年1月下发豫政[2008]11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地按照 “统一设计、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进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并积极开展数字城市试点工作。

国家测绘局2006年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6]18号),从2006年起每年从各省份选择1~2个城市作为国家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在资金、政策、技术上予以扶助。河南省郑州市和平顶山市2007年已经启动该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8年7月29日,国家测绘局再次下发了《关于开展2008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遴选工作的通知》(测国土函[2008]137号),开始了2009年的试点申报工作。

三、漯河市申报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市的优势和现实需求

(一)相比其他城市,漯河市具有明显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优势

1、城市面积小,投资少,见效快。漯河市是新兴城市,市域仅2617平方公里,需要投入资金相对少,见效快。根据国家测绘局测国土[2008]137号文件要求,试点城市投资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可以分两年实施,除去国家和省约30%配套资金外,每年市财政只需投入350万元左右。

2、城市信息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为申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加速漯河市信息化进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电子政务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信息办及规划局的专业人员,对漯河市二十余家的相关部门信息化现状和对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应用需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漯河市公安、工商、土地、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都较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已经延伸到各个单位,具有建设数字漯河地理空间框架的良好基础。

3、基础测绘数据齐全,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漯河市从2000年至今,先后完成了市区D级GPS控制网点105个,E级GPS控制网点50个,城区加密Ⅰ、Ⅱ级导线网点409个,三四等水准网477公里,施测了1:1000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图近400幅,完成了市区综合地下管网的普查探测,实现了漯河市地方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和高程系的接轨。

(二)漯河市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现实迫切需求

1、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漯河市和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建设数字漯河提供空间数据基础和平台支撑。如果没有基础地理空间框架,任何数字城市建设都无从谈起。

2、能够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从调研情况看,随着业务需求扩展,漯河市部分单位已经开始考虑或正在建设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支撑,容易形成规模各异、互不联通的“信息孤岛”,既无法实现共享,又浪费大量资金。

3、能解决有关部门信息化应用中的难点。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漯河市公安、应急、规划、环保、建委、国土、房管、水利、人防、工商、人口、气象等多个部门由于缺少必要的地理空间框架支撑,不能实现业务信息和地理信息的叠加,已成为制约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的瓶颈。例如,漯河市“金盾”工程三期在建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必须以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基础支撑平台,才能达到准确的报警定位、警情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由于目前没有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基础支撑平台,该系统建设只好停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根据烟台等试点城市经验,自从叠加地理空间框架以来,平均处警时间较以往缩短了一半以上,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9.6%,破案率由56%提高到78%。

4、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通过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可以使各部门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应急事件。在公共服务方面,网络电子地图可以非常直观地为公众提供包括新闻、水、电、气、道路、规划、实时路况等信息服务,提升城市形象。例如,太原市通过环保检测信息与地理空间框架的叠加,实现了水质量、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锅炉的实时检测,从发现污染源到处置、整改的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30分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申请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能极大地促进漯河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两个率先”步伐

(一)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数字漯河地理空间框架建成后,为城市应急、公安、消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农业园林、旅游、卫生、统计、人口计生、税务、工商等部门专业信息的空间定位、集成交换、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各行业可以在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方便快捷地叠加上各自的业务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大提升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

通过地理空间框架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叠加,可建成漯河市应急平台,可以实时地将灾害或事故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可能发展及蔓延的趋势,以及通往现场的主要道路、最优路径及通行能力,救援队伍的具体位置分布及赶赴现场所需时间等重要指挥信息精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同时,能够实现对灾害面积的精确测量及损失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作用已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与重建工作中有突出体现。

(二)能够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数字漯河地理空间框架建成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覆盖两县三区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道路、管线、市政、垃圾收运、文化体育、农田、林地、村庄、饮水等统筹规划和精细化管理,能够体现特色,发展高精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两个率先”步伐。

(三)应用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早日建成数字漯河

在数字漯河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开发漯河市综合市情系统,漯河市地理信息公众查询系统,漯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还可以作为各个行业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

主要应用系统列举如下: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管网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绿化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人口资源信息系统

政府办公信息系统

城市通讯信息系统

城市电力信息系统等等

总之,只要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专业领域均可在“漯河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之上建立各自的专业GIS应用信息系统。

五、结束语

根据漯河市的实际情况,漯河市城乡规划局特申请市政府同意,由规划局代表市政府积极申报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经过市规划局和省测绘局的大力协调,国家测绘局已确定漯河市为“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城市(国测国字【2008】44号)。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冲击,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新制度会不断涌现,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漯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猜你喜欢

漯河市信息系统框架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漯河市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漯河市
WTO框架下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