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况调查
2010-09-07金春花
金春花
(吉林省珲春市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珲春 133300)
珲春市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况调查
金春花
(吉林省珲春市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珲春 133300)
目的:了解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高血压发病情况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管理,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方法:调查珲春市新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09年1月~2010年6月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就诊患者248例。结果:目前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仍以短效西药为主,原发性高血压的控制不良占44.76%。结论: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率低。
高血压;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血压控制满意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原发性高血压,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解本社区高血压患者情况,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珲春市新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岁以上就诊2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是珲春市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按照患者不服药、服用长效降压药(包括硝苯地平缓释片、吲达帕胺、坎地沙坦、依那普利)、短效降压药(包括珍菊降压片、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罗布麻片、复方降压片、尼群地平片)和服用保健食品分类统计;以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为满意、血压控制在155/95mmHg以上为不满意分类统计 。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门诊2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02例,占41.13%,女146例,占58.87%。
2.2 血压控制情况
血压控制不满意116例,占46.77%;血压控制满意132例,占53.23%。
2.3 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
248 例患者中服用长效降压药43例,占17.34%,血压控制满意率为90.70%;服用短效降压药108例,占43.55%,血压控制满意率为55.56%;不服药97例,血压控制满意率为34.02%。其中服用保健品23例,血压控制满意率为47.82%,不服用保健品74例,血压控制满意率为29.73%。具体见表1。
3 讨论
服用长效降压药患者的血压控制满意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说明合理使用长效药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案;服用长效降压药患者比例很低,说明患者对合理使用降压药知识了解程度差,分析原因为患者到药店自主选择药物时,得不到准确的用药知识和药品信息介绍、盲目用药,甚至把有些短效降压药当作中药长期使用;不服用药物的患者比例接近40%,血压控制满意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分析原因是对自身疾病重视程度不够,不定期测量血压和规范治疗,当出现严重症状时才开始用药;服用保健品患者血压控制满意率高于不服用保健品患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保健品综合作用的结果。
表1 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n)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改变,人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健全,更多疾病特别是常见病、慢性病在社区诊治成为趋势[1]。故掌握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情况,实施原发性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促进社区人群养成健康行为,帮助社区人群正确认识原发性高血压,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自觉培养关心健康态度,显得尤其重要[2-3]。目前新安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用药和用药不合理占大多数,血压控制不良者占很大比例,对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知识不很了解,所以在社区开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社区人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实行社区老年大学授课、板报宣传、社区咨询及健康指导,宣传教育原发性高血压自我监测,使用长效降压药等多种方式控制高血压,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是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4-6]。
[1]赵淑兰.老年人高血压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62-163.
[2]徐亚娟.脂肪肝、高血脂和高血压检出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108.
[3]寇立红.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39-40.
[4]刘瑛,赵子彦,赵生法,等.城市老年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8.
[5]何永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4-26.
[6]陈丽萍,初采瑛.140例高血压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46.
R544.1
B
1674-4721(2010)10(a)-138-01
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