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琳:30年“书写”贵州
2010-09-06陆青剑
■ 文/本刊记者 陆青剑
唐佩琳:30年“书写”贵州
■ 文/本刊记者 陆青剑
“我走了一圈后发现,贵州的农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当成为电视艺术家的创作宝库。”
《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2010年4月12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杂志在“中国电视剧30年赢利模式之变”的专题中,称“《敌营十八年》不仅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大幕,而且首次尝试至今很流行的‘谍战’题材,率先运用悬疑、惊险等元素,可以说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娱乐化的先声”。
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创作者,就是贵州的剧作家唐佩琳。
1949年唐佩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西开赴贵州,此后便留在了贵州。从1980年创作《敌营十八年》,到刚刚完成的电视剧本《你从哪里来》,30年时间他创作出的20多部100多集的电视剧本全都拍成了电视剧,且大多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在中国电视界,“唐佩琳”这个名字已成为一个闪烁的艺术符号。
在贵州的60多年间,唐佩琳有一半的时光是在电视剧艺术的王国里耕耘。现在,78岁的他虽疾病缠身,但仍想在有生之年,为贵州再做点什么,日夜创作便成为他生活的主题。如今,他花近两年时间创作的《你从哪里来》已完稿,“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剧本拍成电视画面。这也许是我为贵州‘唱’的最后一支歌了。”
几个月来,唐佩琳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房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那张横在病床上的长板子,成了他修改剧本的案桌。夏日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整个病房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老人的气色也渐渐好了起来。
人要不断给自己找麻烦
3月下旬,记者收到朋友发来的唐佩琳生病住院的短信,颇为吃惊。记者与唐佩琳算是忘年交,他的身体一向是很棒的。但自从2008年他摔伤头部做了手术之后,身体就大不如前。今年4月5日,他再次因病重被送往医院。从2009年的春节后到现在,15个月里他七进医院。昔日那个提着茶杯迈着矫健步伐的可爱老头,如今正被病魔纠缠,天天写作已成习惯的他忽然感到力不从心。
记者到医院看望唐佩琳时,发现他坐在病床上,背后垫着雪白的被褥,鼻子插着氧气管,手指头也绑着监测心率和脉搏的仪器,正依着横放在床上的简易案桌写东西,“桌子”上码着一摞厚厚的手写稿和打印稿。医生说,自进医院以来,只要还能行动,唐老都坚持写东西,写累了,就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写。唐佩琳笑着说:“我不能让脑子停下来。”
有客人来访,他都争取下床坐在椅子上,表示对来客的尊敬。唐佩琳指着“桌子”上的稿子告诉记者,这是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就开始创作的电视剧本,名叫《你从哪里来》,讲的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事情。“我一直想写一部反映贵州农村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之下如何变化的电视剧,琢磨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完稿,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用电视剧这一艺术手法来表现发展中的贵州人和事,会更加生动,更加立体。”
健康状况使唐佩琳预感到,《你从哪里来》这部22集的剧本——他第一部2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剧本——很有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所以他不敢怠慢,每日苦苦思考,每日细细打磨。
虽然有着丰富的电视剧本创作经验,但谦虚的唐佩琳还是把《你从哪里来》的第一稿打印很多份,送给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在内的电视艺术界的朋友们看,希望朋友们提出修改意见。朋友的信息反馈回来后,他又根据这些建议,对作品进行认真的修改。
2009年秋,经过近一年的沉淀,唐佩琳又重新拿起笔,对剧本“实施外科手术”,特别是开头的几集,他基本上颠覆了原来的故事构架和发展脉络。“这样显得更有看头了。”唐佩琳说。对于熟练操作电脑的人来说,修改20多万字的稿子已是不易,唐老不会电脑,他得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然后再拿到打印店去打印,费时,费钱,费精力,但他却毫不在乎。“一个人啊,要不断给自己找麻烦,这样活着才充实。”唐佩琳说。
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创作《你从哪里来》这部电视剧呢?
唐佩琳说,贵州的电视剧创作从1980年开始,近30多年来出了400多部集的作品,如《杨虎城的最后岁月》、《日子如水》、《茅台酒的传说》、《将军的世界》、《难念的经》、《普通一官》、《邓小平在1950》、《遵义会议》、《黄齐生与王若飞》等,许多作品还拿了“金鹰”、“飞天”、“五个一工程”等大奖。纵观“黔字号”电视剧,他发现历史题材远远多于现实题材,包括他在内的贵州剧作家,笔触所到之处,多与历史题材有关,贵州创作拍摄的电视剧,被人戏称为“历史专区”。
是贵州没有现实题材可挖掘和表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广电总局一位专家说,现实体裁尤其是农村题材,就全国来看,北方的多,南方的很少。作为一位老电视艺术家,唐佩琳决定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一点努力。
2005年,73岁的他自费到贵定、惠水、兴义等地农村进行采访。采访中他欣喜地看到,一幢幢新楼房在我省农村拔地而起,农民群众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向小康迈进,穿着时髦的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无异,流行歌曲在村村寨寨飘荡。“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贵州的农村还很穷,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上。我走了一圈后发现,贵州的农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当成为电视艺术家的创作宝库。”
唐佩琳感到很振奋,之后他又去了贵州的一些乡镇,采集到了许多鲜活的素材,结识了许多奋斗在一线的干部群众,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地在他的脑海中盘旋、复合、生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他认为创作的时机已成熟,便在家里铺开稿纸,开始了漫长的爬格子“苦行军”。
由于年纪较大,唐佩琳不会使用电脑,这使他饱受写、誊、抄的艰辛,但唐佩琳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贵州的电视剧创作,历史题材不缺乏,缺乏的是现实题材。我写的历史题材较多,现实题材较少,这部作品多多少少可以填补一点缺憾。”
尽管住进了医院,但唐佩琳并没闲过,只要有机会,他就拿起笔写作。在医院几进几出,他都坚持创作。医生说,唐老几次发病,都与他过度用脑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劝他都劝不住。”
30年来只做一件事
唐佩琳特别看重《你从哪里来》这个本子,第三稿修改完成后,他又打印出多份给相关人士阅看,希望再从那些不同的意见中把本子改得更好,同时他也希望这个本子能够变成电视画面呈现给广大观众。看见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就争分夺秒修改稿子,即便躺在病床上喘着粗气,他的脑子里还是剧本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凡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看见他在身上插着管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无不为之动容。“唐老对电视剧艺术的热爱,简直胜过自己的生命。”他的好友郭连保感慨地说。
“30年来我只做一件事,这就是电视剧本创作。”唐佩琳说。当年由他编剧、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极大地鼓舞了他,他由此闯进电视剧艺术王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不管是在电视剧艺术迅速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还是彻底与市场接轨的新世纪,他都没停止过电视剧本创作。近30年间,他写的草稿就有几大口袋。“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琢磨电视剧创作的事儿。”
唐佩琳早在1993年就办理了离休手续,但贵州电视界需要他,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2004年。事实上,离休后的他比在任时更忙,创作的电视剧本比在任时更多。在中国电视艺术界,很多人都熟悉“唐佩琳”这个名字。一次在“金鹰奖”颁奖典礼上,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长杨伟光对他说,中国的电视剧颁奖盛会如果没有他,将会逊色不少。虽是玩笑话,但可看出唐佩琳在中国电视艺术界的地位。
从《情留此山中》,到《邓小平在1950》,再到《周恩来在贵阳》,唐佩琳创作的几十部集的电视剧,绝大多数反映的是贵州的人或贵州的事。“贵州这片土地很有灵气,它是我创作的营养富矿,让我越写越爱写。”唐佩琳说,写顺手的时候,他可以一天写一集,一集就是一万多字。
在唐佩琳的心中,还有一件事一直让他牵挂,那就是贵州电视剧本创作后继乏人。几年前他在任时,曾组织过一次全省性的电视剧本创作会议,相当于一次摸底调查,结果令他忧心忡忡。“希望贵州多出电视剧作品,更希望贵州多出电视剧本创作人才。”
七月流火, 唐佩琳仍然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他把新创作的《你从哪里来》看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把故事的细节弄得更完善些,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凝望自己的宝贝。窗外绿荫一片,他在盼望回家的日子,也在盼望本子变成电视画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