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及解决对策
2010-09-05赫林
赫林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及解决对策
赫林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出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除了大学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进行制度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就业观
一、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分析
“啃老族”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啃老族”、“傍老族”,他们被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族。“NEET”族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指既没有在学校里读书,也没有正式就业,更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必须依赖家庭来维持生活的年轻人。此后,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也先后出现类似“NEET”族群体,并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啃老族”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甚至有人把“考研族”也列入到“啃老族”中,内涵界定的混乱给该群体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障碍。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啃老族”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上且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具有劳动能力,而不去工作或已工作但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在经济上仍要依靠父母的年轻人。根据“啃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全职“啃老族”。这类人完全放弃就业机会,有工作能力却不去工作,完全呆在家里依靠父母维持生活,是典型的“啃老族”。第二类是半职“啃老族”。这类人有工作但频繁跳槽或经济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的消费支出,而不得不“啃老”[1]。
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加入“啃老族”行列,并成为“啃老族”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麦可思(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2009年度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大学毕业半年后,除了考研和就业外,仍有73.56万人没找到工作,而在这些失业人群中,又有超过15%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甘心当起了“啃老族”[2]。其中,不乏有毕业于“211”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这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层次更加复杂,如图1所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果刚刚步入社会就受到失业的打击,这极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满,进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实际上,无所事事的“啃老族”,更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和不安定因素,进而深度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图12008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失业人群分布[3]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
1.个人能力差,就业期望值过高
(1)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成长的环境来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多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父母的溺爱和呵护致使他们存在很大的心理弱点。许多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应社会能力差,“太辛苦”、“待遇不好”几乎是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拒绝工作的理由。因而当真正需要独自面对抉择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
(2)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英情结。他们择业观念陈旧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沿海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等情有独钟,而对西部偏远地区和小城镇退避三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精英情结受到极大挑战。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即便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去,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据《英才网联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前四类单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4]。另据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中,国家机关的需求非常小,而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内资企业用人需求较大,占到了74.9%[5]。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就业率低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自然形成了“啃老族”。
2.家庭依赖意识强,家庭教育缺失
(1)传统文化中强化家庭依赖意识。中国几千年来就有四世同堂的历史传统。中国父母关心爱护子女,有一种近乎于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对子女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甚至婚姻等都事事插手,不这样便于心不安。传统的“父子”关系的文化结构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极容易泯灭两代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两代人成为心理上的“连体人”。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赖。
(2)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个人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在养育子女时,只注重子女的生理性健康,而忽略子女独立自强、勤俭节约等人格精神的培养;加之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人生价值平台单一,教育的目的是围绕考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子女基本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使得他们形成自私任性、无责任感的性格品质,缺乏独立生活和判断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中尤以城市的男性独生子女为多。
3.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教育不仅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德行成长的精神家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过渡,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教育的多样性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挑战,以至于教育四大功能中仅存的“求知”功能也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拿文凭。这就使得大量较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对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群体的壮大起到了助推作用。
4.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极少存在矛盾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群体的日益壮大,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业形势的严峻,生活成本的攀升,客观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啃老族”数量的增加。连续几年大学的扩招,致使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极少。2008年,在我国城镇新增的就业岗位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基本无优势可言。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宁愿在城市无固定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或偏远的西部工作。然而,城市的高消费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生活无助的时候,“啃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的对策
1.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改变生活的关键在于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要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择业观,勇敢面对竞争,到社会中寻找位置,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1)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作为大学毕业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挑战生活的勇气和魄力。人生中遭受挫折不足为奇,问题是遭受挫折后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真实而深入地审视自我,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不能消极地坐、等、靠,而应从自我方面进行归因,自觉树立起客观、务实的就业观,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是明智之举;要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在人生开始的起点,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成功。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在大学初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优势与相关专业的关系,有意识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朝着这个目标付出行动[6]。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工作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以便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2.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适机给子女“心理断乳”
(1)家长应及早转变溺爱的教育手段。家长应及时给子女“心理断乳”,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家长应尊重子女的自主权,注意培养子女自律人格。家长应鼓励子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热心做”的意识,注意培养子女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
(3)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身心变化,与他们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家长应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从而让他们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3.学校: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就业指导
(1)改革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应努力做到“立人、立德、立心、求知”并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学校应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时,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做到自信。
(2)加强就业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且还要帮助他们了解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把握国家及各省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岗位需求信息;增强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并为他们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当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缓解或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当对“啃老族”群体给予重视,并积极寻求缓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政府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动态档案,及时掌握失业者的数量及变化动向;在就业安排上,鼓励企业主优先录用大学毕业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失业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关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上出台一些措施来扭转当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增长趋势。
[1]马志国.“啃老族”:牵动千家万户的忧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8(2):110-112.
[2]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1.
[3]麦可思(MYCOS)—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2009-06-10)[2009-10-20].http://www.mycos.com.cn.
[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4.
[5]刘畅.应届大学毕业生新成长失业青年比重有所增加[N].中国青年报,2007-10-24(6).
[6]李淑文.“啃老族”应早日做好职业规划[J].职业时空,2007(2):53-54.
[责任编辑:任映红]
Analysis on Courses of College Graduates "NEET" and Solutions
HE Li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The appearance of "NEET"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results from the individual, family, society and other factors.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llege graduates should adjust their employment attitude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Meanwhile, par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education method, schools should shift their education mode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the macro-control and system reform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graduates.
College graduates; NEET; Employment view
book=2,ebook=136
C913.2
A
1671-4326(2010)02-0075-03
2009-11-04
赫林(1983—),男,河南周口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