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构改革在学生教育管理效率提升中的作用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2010-09-04董刚
董 刚
(重庆文理学院 学工部,重庆 402160)
高校机构改革在学生教育管理效率提升中的作用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董 刚
(重庆文理学院 学工部,重庆 402160)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也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改革,而机构改革是高校改革的基础,将对高校的办学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的功能是育人,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最基础的工作,机构改革能否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率带来提升正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
机构改革;高校管理;学生教育;效率提升
管理创新一直以来是企业发展壮大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在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之后也逐步意识到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办学实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必须让“经营高校”的理念深入人心,“管理创新”也就成为一部分高校追求的目标,一部分高校在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人员、财务、教学、后勤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可否认,“管理创新”对高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同样,对于学校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高校的机构改革对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效率上的变化。
一 高校机构改革的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从1982年的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实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一直到2993年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再到2009年的大部制改革,每一次国家政府的改革都触动着高校的敏感神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上的束缚以及多年来办学工程中积累的种种问题,让各高校的改革举步维艰,相对于政府机构的精简不一样,各高校以及显现出机构庞大臃肿的病态。“一份资料显示,西北某大学共有教职工23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仅占一半左右。1000多名行政人员中,校领导12人,其中校党委书记、校长各1人,副书记3人,副校长7人。校级管理部门和各院系的处级以上干部加在一起,共有300人左右。”[1]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认为,大学行政机构改革可以参照“大部制”的“精简高效”原则,大幅精简管理部门数量。根据初步计划,武汉大学将实施本科生综合管理方式,从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位工作到就业指导,都纳入一个综合部门下统筹考虑。同时,对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和安全管理也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
在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看来,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推动以行政管理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破解当前高校行政化弊端的必然选择,而且,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简高校的领导人数和管理机构。[2]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高校的行政和后勤成为制约高校持续发展的瓶颈,相对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制度改革已经严重滞后。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启动后,将给高校的改革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启迪,也促使高校面对以后的发展不得不思考和选择改革的路子,尤其是办学时间不长,学科专业发展还没有形成特色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将面临着更艰难的选择。因此,一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尝试这方面的探索,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就在管理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路子。
二 重庆文理学院管理创新的探索
重庆文理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前身是由一所师专和一所教育学院合并而来,因此底子薄、基础差、学科单一,专业大多属于师范类,缺乏吸引力。为了在同类高校中抢占先机,学校把管理创新作为特色打造,2001年底至2002年初,学校党委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设置、干部竞聘、全员聘任、津贴分配、工作质量考核、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短期内就实现了两校的实质性合并。2002年底,学校大胆引进、移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机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了覆盖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校务管理、后勤保障、党建工作等全方位工作的“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2008年,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结合“三标一体”质量管理模型的内在要求,推进新一轮机构设置改革,以组团概念对教学服务部门进行重组和改造,实现“小机关、大服务”改革目标,又对学校机构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学校所有单位归并为15个教学执行部门和15个教学服务(辅助)部门,尤其对原有机关职能处室进行了精简合并,对外统称教学服务部门,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样,凸显对教学一线的服务功能。把过去的35个机关职能处室合并为十大部,实行“实部、虚处、实科”运行,干部职数、机构设置大大减少,人员进一步精简,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下图为重庆文理学院目前教学服务部门示意图:
三 机构改革对学生教育管理效率提升的分析
(一)机构改革的理念创新将引导教职员工关注育人效率及其指标的符合度
高校的功能是育人,这应该体现在高校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然而,由于意识的不到位,大多数环节和部门都与学生的教育严重脱节,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后勤职工只忙活不育人、非学工职能部门只管人不育人的现象,真正履行起教育学生职责的仅仅是教学和学工的相关人员,这自然使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率低下。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必须将育人的职责量化在机构的岗位中。机构改革的根本在提高效率,效率的体现在于工作质量的考评,考评的关键则在于目标指标,机构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和学校实际,是否在教职员工引起震撼和共鸣,将对效率提升起着引领作用。
(二)机构重组优化了设置
(1)重组合并,调控为辅。这需要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的任务要求,统筹学科建设,兼顾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各类机构和人员结构现状,科学合理重组机构。同时按照机构结构比例标准,规范设置各级各类部(处)科的职责,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2)优化结构,高效第一。以教学执行部门为主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同时优化教学服务部门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用人质量与用人效益,也相应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效率优先。
(3)定岗定责,规范管理。以机构设置为基础,深化聘用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聘用,以岗定责,按岗聘用,尤其加大对科一级岗位的管理和督促,使最基础的机构得以灵活运转。相应也促使各岗位受聘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将过去与学生工作结合最紧密的学生处、招生办公室、就业办公室、团委、保卫处合并组建学工部,对学工部及其下属科级机构包括科员的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一方面使某些过去重合的职责和事项得到合并,过去学生办一件事情可能要走三个部门,现在在一个部门就可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使从事相同功能和职责的人员得到合理使用,过去五个处级机构就要配五个秘书,现在学工部一个综合科两个人员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过去学生处在处理学生中的矛盾和纠纷时往往会借助于保卫处去调查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中间有协调和沟通环节,浪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在统一归口在学工部处理,省去了中间环节,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学工部工作人员较以前五个处室运行时进行了分流,人员减少了,同一时间内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效率提高了。
(三)流程再造简化了环节
在“三标一体”管理质量模型中尤其强调流程的重要,每个部门各有工作流程,部门相互之间围绕学校育人功能开展工作也必须有工作接口,只有使每个部门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才能保证整个育人系统流畅运转。重庆文理学院在大部制成立后,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了清理,简化多余的程序、手续、内容,使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归档等基础性管理工作不再重叠,推动了单位时间内的学生教育管理效率明显提升。像教学部和学工部这两个涉及学生教育管理最直接的服务部门,在成立之初就认真梳理了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除部门内部本身对工作流程再造之外,还要对横向联系的部门进行流程对接,比如学校的招生工作,学工部作为招生计划的执行部门,具体负责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而分专业招生计划则由教学部根据师资状况、教学资源等方面因素来安排,安排之后提交学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才交由学工部具体实施。这就需要双方的职责明确,接口清晰。
(四)资源共享增强了合力
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根本,大部制的运行使学生教育管理的人力、财力、物力、过程信息、评价结果等都可以得到共享,从而保障了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客观上降低了运行成本。大部制运行前,学工部现有几个处室有工作人员42人,工作职责相当单一,由于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加之业务熟悉程度不一样,人员协调使用有很大的困难,成立大部制以后,人员得到精简的同时还完全调配使用,业务培训时间和效果也能保障,学生教育管理的、就业的、团学工作、安全保卫的工作人员都要去围绕学生开展工作,都要去熟悉和了解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克服了过去不同部门业务不熟、调配乏力的现象;同样,过去五个处级部门,每个部门都要配置相同的设施设备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大部制成立以后所有办公资源全部调配使用,所有关于学生的信息资源都得到共享。
[1]刘君.大学需要“大部制”[J].教育与职业,2008,(6).
[2]田豆豆.武汉大学试水“政学分权”[N].人民日报,2008-04-17.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8.4
A
1673-2219(2010)08-0162-03
2010-03-30
董刚(1968-),男,四川旺苍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学工部部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