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醴陵艺术瓷人才培养之我见

2010-09-04温月斌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0年7期
关键词:醴陵陶瓷人才

温月斌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412200

醴陵艺术瓷人才培养之我见

温月斌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412200

MYOPINIONONPERSONALTRAINING OFLILINGPORCELAINART

醴陵制瓷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同称为三大瓷都,其独有的釉下五彩瓷,有着内敛、含蓄、柔美的东方审美风格,在1915年与国酒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解放后,又成为新中国的“红色官窑”,承接了“毛瓷”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用瓷、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的“国宾瓷”等烧制任务。近年,釉下五彩瓷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醴陵瓷器”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场形势看好,但繁荣之下仍有隐忧,最大的问题在于:釉下五彩技术和艺术人才储备不足,无论是“量”还是“质”,都不能满足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这已成为行业内外人士的共识。笔者从事艺术陶瓷创作50余年,且带徒授业多人,稍有心得,在此发一窥之见,以期和同行一起共同探讨。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纵观醴陵瓷的发展历史,清末民初和建国初期的两次辉煌,均是教育先行、大力培养人才的结果。

1.清末民初,釉下五彩瓷器的创制

1904年,著名人士熊希龄(1866-1950年,湖南凤凰县人,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本着实业救国、振兴瓷业的思想赴日本考察,探索新的制瓷工艺。回国后,与醴陵举人文俊铎等人赴醴陵沩山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总结了当时危及粗瓷业生产的九个问题,弄清了发展醴陵瓷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一立堂、二设公司”(熊希龄禀请湖广总督端方要求设立瓷业公司的呈文,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350-354页),得到当时官府的支持,于1906年在醴陵城北姜湾创立官办“湖南醴陵瓷业学堂”。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永久、速成(六个月一期)两班讲授,除本省的师资外,还大量聘请江西景德镇的制瓷技师以及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为教员。学习内容以专业为主,兼学文化。次年,成立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08年烧制出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丽的釉下五彩瓷,由此醴陵瓷进入第一次辉煌期。

2.建国以后,釉下五彩瓷器恢复发展时期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为恢复釉下五彩名瓷的烧制,当时的醴陵瓷业公司和刚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解放前整整二十年停止了生产,因此缺乏传授技艺的人才,后来通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才在醴陵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先生,担任陶瓷研究所的技师,专门研究和传授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通过培训艺徒和举办陶瓷彩绘工人业余美术训练班等方式进行教学,先后培训釉下彩技艺人员300多名,技艺队伍不断扩大,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这样就使醴陵釉下彩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进入第二次腾飞期。

以史为鉴,有志跻身“陶瓷历史名城”的醴陵,必须寻找适合时代和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为众人切切期盼的醴陵瓷第三次腾飞,提供强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近年来,艺术陶瓷的发展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人家”,随着中产阶层和收藏人群的壮大,工艺品、收藏品市况见好,醴陵老牌釉下彩企业顺势扩张,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从业人员紧俏异常,薪酬水涨船高,人力资源市场一片“火爆”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年龄老化,后备队伍有待充实。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釉下彩瓷生产企业60余家,从业人员数千人,其中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籍)2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23名,高级工艺美术师35名,整体年龄偏大,两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籍)年龄分别为80岁和69岁,2006年评选首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获选的包括本人在内的23人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3岁,最小的为38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整体来看,艺术创作队伍年龄老化,与江西景德镇相比,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后备队伍仍显单薄。

2.趋利跟风,风格不够多样化

在某次全国性的陶瓷博览会上,醴陵釉下瓷有十余家企业分柜参展,笔者曾听到一位参观者如此评价--“醴陵瓷好是好,看完一个柜台足够了”,虽然这言过其实,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厂作品题材、风格雷同,不够多样化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创作者心态浮躁,趋利跟风,谁家的东西好卖,便一哄而上,仿其风格,往往是形似神不似,更有甚者,直接仿制名家作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自明。

3.力量分散,攻坚克难没有合力

一件陶瓷艺术品从瓷泥到成品,有几十道工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哪一道工序不过关,都会导致最终效果的不理想。无论是“毛瓷”还是“三馆瓷”或“国宾瓷”,当时都是把最优秀的力量整合起来,把最杰出的人才集结起来,利用集体智慧的结晶,创作出特别有影响力、富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目前,醴陵缺少进行前瞻性研究的企业或机构,缺少聚集各工序精英的杰出团队,各人自立门户,单打独斗,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方面无法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再造“毛瓷”时代的辉煌。

4.人才缺位,文化人、策划人、经理人难觅

文化的“软”实力,是产业发展的“硬”工夫,文化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文化宣传方面,缺少有影响力,从事醴陵瓷文化研究和醴陵瓷美术评论的学者,特别是醴陵瓷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醴陵瓷史著作问世;在向外推介方面,醴陵瓷的营销手法比较单一,缺少有实力的营销专家;在管理方面,多数企业仍沿用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亟待转型,缺少深谙行业特点,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经理人。

着眼未来,寻找对策

醴陵艺术陶瓷产业人力资源存在上述问题,有教育、培训、流动、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仅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需要政府、协会、院校、企业及广大艺术陶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行业监管与引导,加大教育培训投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措施多管齐下,才能打造一支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醴陵瓷再度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稳步推进中高等陶瓷美术职业教育

结合醴陵的实际,发展高等专业教育因受地域经济规模、政府财力所限,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把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陶瓷产业技术工人的重点途径,是切实可行且非常必要的。职业教育是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比如,在现代工业相当发达的德国,同龄人中70%的年轻人都得接受“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日本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作用于经济,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目前,湖南省轻工技校和醴陵市职业中专都已开设陶美班,且来势喜人,今年6月份,湖南省轻工技校陶瓷美术部首届四十多名学生结业,各企业争相招才纳贤,社会反响良好。下一步,除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外,还要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变目前专业单一的现状,做好陶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围绕行业人才缺口开设新专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类人才、科技人才、涉外类人才、营销类人才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可以采取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边摸索边实践。

2.筑巢引凤,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战略要内外结合,做好“内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外引”的功课,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和奖励政策,为高端人才来醴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为之栽好梧桐树,筑好“凤凰巢”,才能引得凤凰来。近两三年来的实践也证明,醴陵艺术陶瓷产业发展良好的态势,为一大批“外引”人才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艺术无界,工艺相通,单单是设计人才,现为醴陵所用的就有以下几大类:

一是高等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近两年来,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毕业生来醴从事艺术陶瓷设计的人数就达数十人之多,从接收单位和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些理论实践俱佳且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利用他们的所学所长,积极尝试新的题材,新的手法和新的风格,为传统釉下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二是有志从事陶画设计的职业画家。随着书画家绘瓷的风尚渐起,醴陵每年接纳大批的书画名家,其中不乏长驻醴陵,专攻瓷画的职业画家,他们将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造就了陶瓷艺术的“窑变”,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使艺术陶瓷更加具有艺术性,达到了欣赏功能、材料技巧、形式美感三者有机的结合,给醴陵瓷带来新的亮点和卖点。

三是其它门类转行陶瓷设计的工美人才。湖南工艺品有“三绝——湘绣、陶瓷和菊花石,聚集地分别是长沙、醴陵和浏阳,三地毗邻同属“长株潭”城市群,最远不过一个半小时车程,受市场景气的影响,不少气名显赫的湘绣大师转攻艺术陶瓷,王坚义等人就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实现了从湘绣领军人物向艺术陶瓷领军人物的转变。

此外,在引进研究型学者,营销策划专家和职业经理人等方面,都是大有所为且必须有所为的。

3.“产、学、研”结合,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其中又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和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最具代表性,这些都属于高科技产业园区,但“产、学、研”结合并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专利”,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样可以利用这把“利刃”。

首先,教育要打通与产业的联系,确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把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确立为实习基地,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还可以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成立传承人教育基地,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其次,要构建良好的创作创新氛围,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仿制假冒,行业协会加强引导,全心为企业和会员服务。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重奖有功之人,激励青年才俊,鼓励培养杰出陶瓷大师,鼓励潜心创作卓越的陶瓷艺术品,鼓励为行业发展献计出力。

最后,要建立公共科研平台,以政府支持,院校、企业参与,投资分摊,成果共享的模式,建立公共科研平台,选择材料、工艺等基础领域,重点攻关,打造釉下五彩瓷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中心。

以上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book=7,ebook=169

猜你喜欢

醴陵陶瓷人才
人才云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陶瓷艺术作品
醴陵尚方窑制“世界和瓶”闪耀巴西里约奥运会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