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世博 服务世博 奉献世博

2010-09-04季坚

质量与标准化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世博世博会特种设备

文季坚

“世博给中国一次机会,中国还世界一片异彩。”9年前中国申博时许下的庄严承诺,现如今已在浦江两岸化为宏伟瑰丽的实景。

走过184天,上海世博会把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矗立在漫长的世博史上。新的历史纪录诞生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诞生在凭海临风的上海: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 300多万人次参观世博园,她们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生动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

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离不开每一个参与部门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每一位一线员工的倾情奉献。本文利用有限的篇幅节选了其中几个侧面,以此展现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上海精神……

特种设备:筑起世博安全防线

世博园区的特种设备安全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全国特种设备的平均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0.5,而园区内则达到了世所罕见的1:500,还要经受大客流、高温气候、汛期的重重考验,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可以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游客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保障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天气变化带来的困难前所未有。

此外,在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型国际都市,监察员人均监察特种设备台数超过3 600台,“人机比率”高居全国第一,安全监察资源本就十分匮乏,又加上世博园跨越浦东、卢湾、黄浦三区,行政监察属地化的限制使得在区县层面无法有效调动监察资源、实现有效监察。世博园内外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无疑是一场严苛的考验。

据统计,在面积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中,聚集的各类特种设备就达1 374台(套),其中包括电梯892台(其中自动扶梯及人行道329台)、压力容器44台、锅炉19台、起重机械45套、场内车辆364台、游乐设施1套,另有压力管道38 209.2米。每一台特种设备安全运营的背后,都浸透着上海质监部门一线工作人员的汗水。

以最为热门的中国馆为例,进馆的上行通道靠的是垂直电梯,出馆的下行通道则是自动扶梯,馆内32台电梯,每天忙个不停。它们从早上9时工作到晚上12时,日均服务人次超过4万。而半年时间内,却没有发生一起“关人”事件。“零关人”的背后,是上海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在大客流、高频度下实施安全保障制度的有益探索。

自2007年起,上海质监部门就开始谋划、准备世博安保工作,先后编制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服务指南》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并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拉开全市特种设备安保工作序幕。

在2010年国庆假期将至、上海旅游节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为确保世博会后期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市质监局加大特种设备检查力度,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游乐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2010年初至10月中旬,全市出动各类特种设备检查人员152 463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4 644户次,检查特种设备596 481台次,查出隐患10 739处,整改隐患9 940处。

在设备密度近千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全保障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上海质监部门注重创新制度、落实制度,创造了世博会184天在用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零事故的斐然成绩,这在世界博览会、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史上都是值得记录的一笔。上海世博会特种设备安保实践,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很多成功经验已运用在刚刚闭幕的广州亚运会特种设备安保实践中。在后世博的广阔工作实践中,必须向制度创新与落实要空间、要动力,特别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上海实现“四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交通保障:兼顾世博与日常运行

世博园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区,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交通的正常运行二者如何兼顾。

世博会期间,有7 300多万人次进出世博园区,平均日客流量超过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逼近80万人次。对上海的城市交通而言,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2009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频发事故,个别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又出现运力不足、人流拥挤等情况,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世博交通的担忧。

原本就“行路难”的上海,如何确保7 300多万游客“进得来,游得好,走得出”?

上海一直推行公交优先的策略,但2009年底地铁一号线接连发生事故,市民抱怨地铁软件服务不够、信息告知不通畅、应急机制欠缺等问题。通过这些事故,上海交通部门及时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通过加强设施设备维护保障、提升抢险保障能力、提高轨道交通突发故障应对处置能力、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世博期间的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为了实现游客通过公交、轨道方式,内环以内30分钟、内外环间45分钟、外环外近郊区60分钟、远郊区90分钟到达世博园的客运服务目标,上海市专门制定了《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方案》,突出集约化交通理念,力争让90%以上游客通过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及团体客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入园,以减少道路交通压力。比如,世博交通保障组规划了42条世博公交专线,投运了1 000多辆公交车。

此外,方案还划定了管控区、缓冲区和引导区三个交通管控区域:

管控区只允许持有世博通行证车辆、世博专属出租车和公交车才可以进入。区内居民和企业车辆可按规定申领通行证。园区周边设置大型停车场,专供世博专线巴士和团体客车等持证大巴使用;

缓冲区内设置194公里的世博交通保障通道,重点保障公交、团体客车等集约化车辆快速到达园区;

引导区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引导入沪车流,并通过P+R方式,方便长三角自驾车游客停车后换乘专线车或轨道交通入园。在F1赛车场、虹桥枢纽、松江等区域设置P+R停车场,提供10 000个换乘泊位。

据悉,这份方案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历届世博会的交通组织经验,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有史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日本大阪世博会、2005年最近一届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保障的成功经验。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部门还通过签订安保责任书的形式,与全市18个区县交通港航部门、11个局属单位以及830余家公交、长途、道路危品运输和码头单位签订了二级安保责任书,落实安保责任;编制完成了世博公交、长途、轨道等12个专项方案;形成了市局层面一个总体预案和19个专项应急预案,当客流规模达到40万、50万、60万时,分别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由市公安局牵头发布启动指令,交警、交通运输、治安等相关部门配套做好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三级预案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反恐防范和应急处突预案的修编工作,圆满完成了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交通正常运行兼顾的艰巨任务。

食品安全:让游客记住“上海味道”

民以食为天。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世博游客们吃得满意放心,记住中国“滋味”、上海“味道”,可不单是厨师的责任,上海食品监管部门同样重任在肩。

由于持续时间长、中外游客流量大、食品原料来源不一、加工程序复杂、供应环节繁多等诸多因素,世博期间的食品安全,让上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食品监管部门开展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成功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把好食品安全关。

自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以来,国家相关部委、上海市政府对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上海食品监管部门借鉴国外办展和北京奥运的经验,起草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作为世博食品安全的全盘工作指南,《纲要》的核心内容是打制“6把安全锁”,即从政策法规、行政监管、技术监测、评估保障、安全供给和宣传教育6个方面严把世博食品质量安全关,并从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规划,科学设立世博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从而进一步完善上海市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上海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作为世博食品安全工作的前奏,上海市自2005年开始,于每年春夏之交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开展了以迎世博为主题,以防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据介绍,这项宣传周活动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每年持续下去,从而让食品行业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让广大市民养成科学的饮食消费习惯。

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很特殊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国内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国外的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只有抓紧研究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积极组织制定各项保障预案,才能从容迎接挑战,确保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

为建立完善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监管部门多方论证,实地考察,在了解汉诺威世博会、爱知世博会以及北京奥运会等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的特点,从标准体系、准入条件、物流控制、应急预案等各个方面入手,研究制定了周密详尽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并精心打造“世博食品安全信息监控平台”。该平台覆盖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统计分析、预警应急指挥等环节,从而确保世博会举办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高效和及时。

空气质量:打造长三角联动机制

2010年,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上海。当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宾客聚集到上海世博会时,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颗充满活力的“东方明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变得更美丽了。

监测数据显示,截止9月底,上海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3%,世博会开幕以来,优良率更是达到98.7%,均为历年最高。其中,空气质量一级的天数达到了历年最高的121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的平均浓度也是历年同期最低的。

上海的空气质量较以前明显改善,这离不开各方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国家环保部多次指导世博保障工作,并协调江浙两省积极配合上海的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借助“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平台,积极落实空气质量保障各项措施。2009年,江浙沪两省一市的环保部门借助《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年)》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编制启动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措施”,划定了以世博园区为核心、半径300公里的重点防控区域,加强合作沟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为切实保障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江浙沪三省市携手开展科学研究,制定联防联控措施。2009年6月,上海市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方案》,确定了高架源、机动车、联合监测、世博应急保障等四方面的合作内容。结合世博会空气质量的管理需求和保障目标,上海市环保部门会同江浙两省环保部门制定了以联合监测、共同整治、应急联动为主要内容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措施》。江苏省、浙江省积极响应,分别制定并发布了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和高污染应急预案。

世博会召开前,长三角区域内联合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上海市对全市18个区县进行了全面巡查,对114家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安全巡查,对有问题的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及时落实整治措施。环境监察人员还重点对园区内100多家餐厅的油烟气净化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发现油烟气净化设施运行不正常的餐厅发出了整改通知书,坚持发现问题一抓到底不放过,及时进行回访,确保整改措施得到落实。江浙两省也同步对钢铁、化工、建材、船舶等行业进行了全面整治,对燃煤锅炉和炉窑继续全面清查,并全面排查了餐饮业油烟气治理设施。全面的环境整治覆盖量大面广的各类污染源,为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开展联合监测预报,建立区域共享会商平台”,是环卫部门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又一创新举措。在国家环保部监测司牵头协调下,长三角区域环卫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方案”,由上海、南京、苏州、连云港、南通、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共9个城市的5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组成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小组,对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开展技术会商,为世博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世博世博会特种设备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更正启事
西部特种设备网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世博特刊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