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衔接
2010-08-31吴海静
吴海静
摘要: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九年一贯制教学。因此,中小学学习课程的衔接非常重要。笔者就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衔接;美术教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但每一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却十分重要。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做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使学生美术能力健康发展。下面谈谈我对小学、初中美术课程衔接的几点看法:
一、 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衔接
(1)首先,找好衔接点。要想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衔接工作,教师首先必须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中小学美术教材当中所编写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相同内容,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教学衔接点。仔细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浙教版),不难发现两者相似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浙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奇思妙想》和《正负图形》《我的小学生活》《小板报设计》,和中学美术教材中《奇特的视觉图形》《暑假生活记录册》《板报设计》等课题相似。
(2)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搞好内容的衔接。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有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根据《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美育的目的是在快乐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而中学美术绝不是启蒙教育,它是小学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中学阶段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小学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而中学教材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对教材可以作适当调整或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美术教材在高段把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分课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家乡》《黑白撕贴画》,就与中学美术教学的透视、构图、黑白灰构成的美感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为衔接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不至于中学教材内容给学生很突兀的感觉。因此,在教材衔接方面,教师一定要把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目标侧重点。有的放矢,把握分寸,帮助学生跨越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过渡,为学生从小学的“美术兴趣培养”顺利转入到以“美术基本知识”为主体的中学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实现教材的“完美”衔接。
二、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美术教学是入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第一位的。由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学并讲解示范。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生动、逼真的场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因而小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准备一些实物、图片教具,并巧妙设计场景,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更浓,学习干劲必然更足。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教学内容复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难度的增大而慢慢淡化。有的学生甚至会因画得不像对美术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平时上课时,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逐渐改变小学时的教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法的有效衔接。由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活动仍接近小学高段,他们虽然进入中学,但是从心理上他们仍渴望小学的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学教学活动。因此,中学初期的教学方法应接近小学高段的教学方法,然后逐渐向学生们能适应的中学的教学方法过渡。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当学生渐渐适应了现有的教法后,教师也就可以偏重于美术知识的灌输,教学中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示范,侧重分析、侧重讲清问题的实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逐步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中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实现教法的“完美”衔接。
三、 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
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前提。所以,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也很关键。由于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少,内容较简单,因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书面作业,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学生的学习起始阶段,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提醒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活动时要积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美术,另一方面则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到了中学阶段,教师要慢慢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逐步放手,更多地依靠学生自主管理,靠自己自学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一个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实践,进行认真探索,并寻找适合这种新形式的新方法。有不少学生,升入中学仍沿用小学那一套课题学习内容目标的“指令性”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浪费了时间,积累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过渡和銜接更为重要。
总之,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应该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科学的衔接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等多方面实施有效地衔接。同时,要正确认识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克服,群策群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最终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云.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32).
[2]肖俊.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创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3]李振.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
2009(24).
[4]魏娴,牟金秀.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的培养[J].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09(26).
(瑞安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