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0-08-31王丽霞
王丽霞
近两年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为教师弥补教材、重组教材、由静变动、引申教材等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为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下面,是我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 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例如:我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课时,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样,知识便有了生命,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教学媒体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我曾经设计了一节数学网络课《“一次函数”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概念的整理”“网络结构图”“巩固与应用”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若干个小环节,学生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练习。对于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在网上寻求同伴、教师的帮助,也可把自己的得意之处发布到网上让大家进行评价和分享。整节课,教师没有喋喋不休地讲解,只是作为一名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学生們兴趣盎然,信息十足,大家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信地走出课堂。
三、 帮助学生铺设探索之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探索之路,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剪纸拼图,拼到A点过程后,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一边思考,我一边反复放映刚才动画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想到了将各角拼到B点、C点和三角形一边上、三角形内部、三角形外部。这个课例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看得深,能给学生提供感知的画面,从而激起学生思维长河的波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涌起创新的灵感和浪花。
四、 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独立的,与其他学科毫无关联。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渗透,由于受到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参与,使数学教学整合了广博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构成新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育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去广泛涉猎知识,增长能力。教师、教材、网络、生活多管齐下,学生就能获得更充足的知识养分,更利于自主的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确实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操作数学软件,积极动手、动脑,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模式。
(滦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