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课堂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2010-08-31

成才之路 2010年23期
关键词:学具动手情感

刘 懿

动手操作模式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子模式,从属于主体性学习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为指导,以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来提示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策略,以教师的指导参与模式和学生动手合作模式来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基本模式:教师模式:目标引入→指导发现→引导总结→延续认知;学生模式:目标认同→合作实践→集体研讨→运用发展。基于以上思想,自己不断摸索着一条以知识情感为基础,动手操作为手段,合作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努力创设“自主、合作、创造”的学习氛围,并逐渐形成了以情感为先导、以操作去感知、以研讨出结论、以变式求发展的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模式,来进一步全面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以情感为先导,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也就无所谓对数学知识的追求。大量事实证明,兴趣源于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注意和寻觅,而学生任何学习愿望又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正如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注意和寻觅中,教师巧设悬念,甚至有意把学生引入误区,将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知识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并将其激化。悬念的适度的不确定,使学生的思维在最近的发展区内产生新旧冲突,将学生置身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矛盾的集中激化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愉快地主动参与,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需要、自觉追求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联系起来,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教具: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通过观察和对旧知识的回忆,学生很快答出它们的关系是“等底等高”“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然后教师将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分别旋转成圆锥体和圆柱体,再观察其特点(仍是等底等高),同时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圆锥的体积可能与谁有关?可能有什么关系?”这一极其近似的数学现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矛盾,构成悬念,引发学生的遐想。成功的渴望、高涨的情绪,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平面几何间的关系应用到立体几何中来,达到矛盾激化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检验推理、体验成功的愿望。

二、 以操作去感知,展开合作创造的空间

教师要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欲望下,适时分组并提供充分的学具及必要的实验提纲,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创造揭示数学奥秘创造条件,为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创造条件,为学生体验合作的力量和乐趣创造条件。例如,上例中为了让学生验证圆柱、圆锥间的体积关系,教师就可以打破常规,在分组学具中可以安排多个不同的圆锥、圆柱形容器供学生选择,给学生保留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余地,使实验过程具有可选性、可发挥性、可比性,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自主持续地发展。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遐想选择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乃至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多种情况进行验证,从而打破了个别现象以偏概全的局限性,同时学具的适当的不确定性,加强了知识间的辨析,防止学生死套学具,机械使用。实验始终是在学生分工合作下和谐自主地进行的。有意思的是,教师是实验的创设者,而不是实验的主宰者。在一次做课中,我特意安排一组学生的学具中没有既等底又等高的柱锥形容器,使学生陷入困境,好以此作为反例。而这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不等不靠,主动和邻组交换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容器,从正反两方面完成了实验。在此,我不得不感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创造了学习过程。

三、 以研讨出结论,解除个体思维的困惑

在动手实践中,由于小组个体组成的不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也会各有侧重。学生通过感知得到许多新的发现,同时也产生许多困惑和知识上的问号,这些都为研讨积累下多层次、多角度的素材。这时,适当展开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创设一个人人动脑、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思想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延续学生的兴奋状态。把个人发现转化成集体财富,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将探究中的操作、发现和推论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交流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思维上的发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操作实验中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调控,适时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由认知平衡的打破到新认知平衡的产生,以此往复。认知上的交锋不仅给学生带来思考,也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起伏:有兴奋,有思索,有得意,有折服……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达到了高潮,或赞同、或反对……在认知和情感的交融中,学生不仅通过多次的积累掌握其本质属性,“创造”出知识结论,形成内在学习动力,更喜爱数学,喜爱探究,还使学生在实践讨论中学会合作交往,共同克服困难,感受合作的力量和乐趣,品味探究的艰辛和快乐,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

四、 以变式求发展,延续数学知识的认知

在学生探究研讨得出正确结论后,进行相应的习题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使练习成为新知识的继续;同时还可以在练习高潮时,及时推出一些综合运用性的、可实践操作性的知识或具有悬念性的思考题,来满足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渴望对新知识进一步发挥和创造的欲望,满足其好奇心和成就感。这会产生“课虽终,味犹存”之效,把课堂的认知和探究延续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形成知识、情感、探究、实践间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下的知识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概念本身,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严谨的求学态度,同时也加强了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如皋市安定小学)

猜你喜欢

学具动手情感
我也来动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情感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