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出个性
2010-08-31毕金艳
毕金艳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有了个性,语文阅读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 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发展个性化想象空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带有个性化的体验。学生的体验过程是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如在阅读《天净沙·秋思》一曲时,可采用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绘出一幅自己想象的图,这样就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二、 让学生留有疑问的空间,培养个性化思维品质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唐彪则进一步认为“凡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质疑意识一旦形成,在认识活动中就会敏于生疑,勇于生疑,敢于生疑,继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研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凭借文本并超越文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锻炼自己的个性思维,形成个性化见解,促进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抓住了文眼“讽”字,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围绕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讽?怎么讽?讽的结果?这样就达到了牵一“讽”而动全篇的效果。这样学生的质疑兴趣更浓,其个性化思维才会得以继续发展。
三、 给学生远航的动力,激发个性化创新意识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可嘗试采用以下方法:①精彩片断推荐法:每周定期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一部名著中的精彩片断并说说其推荐理由。这样学生会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去判断,同时也在无意中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②写作体验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不妨在文本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随笔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阅读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阅读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地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体验的平台,并适时注入启航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个性化一定会得以充分实现。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