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与西方绘画出现焦点透视的分析

2010-08-29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梧州视点画幅

黄 尔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敦煌壁画与西方绘画出现焦点透视的分析

黄 尔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针对西方传统的线性透视——焦点透视法的出现时间,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左右)和中唐期间,敦煌壁画莫高窟、榆林窟同样出现了焦点透视法,足足比西方早700年。不相同的是二者在绘画上,各自选择了视向不同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更是采用了多视向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盛唐时期和西方采用的线性透视,他们都不自觉地注意到客观中存在着透视现象,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处理,通过其敏锐的视觉特点及审美天性暗示着这一点。

焦点透视;散点透视;视向

从公元1415年,意大利人勃鲁奈勒斯契第一次使用了“科学”的透视法——焦点透视法。马萨乔从勃鲁奈勒斯契用透视理论建立起的教堂中得到启示,于公元1427年创作了具有震憾人心的、具有真实感的祭坛画《三位一体》以来,西方的透视方式就一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最优秀的。

而敦煌壁画莫高窟、榆林窟同样出现了与西方绘画相同的焦点透视法,且足足比西方早700年。不相同的是两者在绘画上,各自选择了视向不同的焦点透视法,而敦煌壁画更是采用了多视向的焦点透视法。

一、从焦点透视出现的时间去说明

大约在公元1415年,意大利人勃鲁奈勒斯契首次提出“科学”的透视法——焦点透视法,到公元1427年马萨乔创作的祭坛画《三位一体》以及后来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最后的晚餐》等,都是西方绘画在焦点透视法的提出、运用、发展的过程,并不断地走向成熟,形成了科学的透视法体系。是对写实主义及对崇尚科学的必然结果。

而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左右)和中唐期间,敦煌壁画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第320窟《西方净土变》,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北壁《勒经变》,就已经出现了与西方绘画相同的焦点透视法。

二、从焦点透视上分析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是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这种透视方法,叫做 “焦点透视”。[2]

在透视上,《最后的晚餐》充分体现了西方绘画透视法的基本原理——焦点透视原理,并和很多西方绘画一样,都采用了平视的视向种类,视中线平行于地面,画幅也垂直于地面。视域的顶角大概也在60度左右,主点 (P点)正是耶稣本人,左右各六人,正好居中。平视中的平行透视容易使画幅中的景物形成集中、对称和稳定的感觉,画面表现庄重朴实、坚强有力。《最后的晚餐》中的视中线和画幅的距离很接近,体现了平静祥和的画面效果。

莫高窟第320窟 《西方净土变》这张壁画,在画法上透视原理处理得十分精细。主尊说法部分为平视,顶部诸佛、菩萨等为仰视,而乐舞部分是俯视。这种平、仰、俯视的巧妙结合,给人以生动而活泼的感受,这也是焦点透视原理的一种表现。

三、从视点和视向去比较

在写生取景时,首先是固定视点的位置,确定视向,视圈线才能固定,并在视圈线内选取画幅。这是“焦点透视”的标准透视模式。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特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 “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就这个定义去理解,纯粹的中国绘画不是一个 “视点”,而可以出现多个 “视点”。

但是,在敦煌壁画上述的几张壁画中也只出现一个 “视点”,这和西方的 “焦点透视”是完全吻合的。

在一幅画中只能有一条视中线所确定的一个视向和一个画幅位置,透视学中所说的视向,就是指构图视向,视向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即平视、仰视、俯视。[2]在西方绘画中只能够出现一条视中线和一个视向,但是在敦煌壁画上述的几张壁画中,均出现了平视、仰视、俯视三个视向 (多视向)共同构成的一个画幅,而视点的位置是固定的。

四、怎样看待透视在作品中应用

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分析,涉及到透视在绘画的应用问题。透视的应用应以透视学的科学原理为指导,只要绘画作品中的景物画得符合透视要求,即透视的感觉画准确了,就应该是应用了透视原理。画得越准确,就说明应用得越好。然而,透视的应用还要服从艺术处理及反映的内容的需要。

敦煌壁画大多数是反映坚持出家修行,强调布施、忍辱、持戒的修行方法,宣扬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佛法威力的佛教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在透视的运用上。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特定的需要。因而它们的形式,必然出现自己所需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自己的画面风格。敦煌壁画的画面表达上采用了多视向的透视方式,能最大程度上宣扬神的巨大形象、神的多元活动、神与神的位置关系、神与人的距离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及艺术语言。

五、西方成熟的透视发展和敦煌壁画的总体关系

线性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在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是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

上述的几张敦煌壁画的作品,都采用了比较远的视中线,产生了如照相机广角的效果,使画幅中主点 (P点)的景物非常地突出,旁边略有凹凸状,形成了焦点透视中 “近大远小”的作用。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它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还是佛教绘画的需要。从画面上去看,特别是建筑物,它的消失点都出现在画幅中的菩萨中心的位置,形成灭点,只是在理论上和作图的方法上,又与传统的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略有不同。但这不难说明,敦煌壁画在盛唐时期已经是能够熟练地掌握了 “焦点透视”。

六、结语

总而言之,“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而“透视法”则是描述此种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及画面空间处理方法的总结。绘画是以人眼观察所得为主要素材来源,其观察过程中呈现的无一不是透视现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观念与其观察习惯、观察方式等互相渗透影响下,艺术的功能、风格与观者的眼睛也在互相培养与规定,从而肯定会形成了相同的绘画透视观。

所以,敦煌壁画盛唐时期和西方采用的线性透视,他们都不自觉地注意到客观中存在着透视现象,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处理,通过其敏锐的视觉特点及审美天性暗示着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人类对于三维空间的概念。他们在时间上是相互对立的、在概念上是相互补充的,使绘画透视日益多元发展演进,走向成熟,共同推进世界美术取得更大的繁荣。

[1]陆仰豪.实用绘画透视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

[2]鹿炳君,谭红梅.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An Analysis of the Focus Perspective Applied in the Dunhuang Frescoes and W estern Paintings

Huang Er
(W uzhou University, W uzhou 543002, China)

Based on the time when the traditional Linear Perspective--Focus Perspective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painting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ocus Perspective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Dunhuang Frescoes,Mogao Grottoes and Yulin Grottoes during the thriving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bout A.D.713)and the late Tang Dynasty,which is 700 year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western world.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cus Perspective in the western paintings and that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at different view directionswere respectively adop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Focus Perspective.In the Dunhuang Frescoes,multiple view directions are found to be utilized.The painters of the Dunhuang Frescoes unconsciously noticed that there existed the phenomena of perspective in the objectiveworld and they dealtwith them in particularmethods of their own,which is implied in their sensitive vision and aesthetic nature.

Focus Perspective;Multiple Vanishing Points;view direction

J205

A

1673-8535(2010)02-0070-04

黄尔(1969—),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中国画。

(责任编辑:高 坚)

2010-01-23

猜你喜欢

梧州视点画幅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中共梧州城工委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全画幅机身
PAUL GALL AGHER 大画幅黑白风光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