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柴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50例
2010-08-27林国彬
林国彬
银柴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50例
林国彬
目的观察自拟银柴退热汤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银柴退热汤,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疗程3d;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退热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银柴退热汤对风热型外感发热疗效确切。
外感发热 银柴退热汤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深圳518133)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所致。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自拟银柴退热汤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实证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11月我院发热门诊患者100例,病程1~3d以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5~75岁,平均33.25岁。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4~73岁,平均32.75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订。(1)中医诊断为外感风热证,主症为身热较著,微恶风,有汗,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脉浮数;次症为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边尖红。(2)西医诊断(取中度发热以上病例):局部症状为喷嚏,鼻塞,流涕,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为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即可纳入观察。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银柴退热汤:金银花15g,连翘15g,柴胡 15g,黄芩 10g,青蒿 20g,葛根 15g,牛蒡子 10g,贯众 15g,荆芥10g,生甘草6g。恶风明显者加防风10g;咽喉肿痛明显者加玄参15g;咳嗽明显者加射干10g。共煎药2次,每次取汁200mL,每剂分4~6次温服,每3小时服1次。服药期间禁忌辛辣、油腻之物,宜清淡饮食。对照组服用奥司他韦胶囊每日2次,每次75mg;配合解热镇痛剂口服或加服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两组均3d为1个疗程。
1.4 观察内容 两组治疗后体温、主要症状(如发热、鼻塞、咳嗽、头痛、咽痛、肌痛、疲乏等)改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体温测定方法:首次服药后1h开始测体温,采用腋温,测量时间5min,并记录,每隔1h测量1次,连续4次,以后每4~6小时测定1次,至观察期结束(72h),并作好记录。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1]拟定。痊愈:用药48h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用药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无效:体温无下降,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见表1,表2。结果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退热时间亦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0例无1例出现明显相关副作用;对照组50例中3例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例出现失眠。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h,±s)
表2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h,±s)
n组别治疗组对照组50 50平均退热时间21.27 ± 6.42△28.67 ± 6.52
3 讨论
外感发热多是由感受风热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所导致。风热之邪侵入皮毛,或从口鼻而入,郁遏卫阳,正邪相争于体表,或热毒盛于体内。故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柴退热汤中金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宣散之力,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柴胡、黄芩及葛根清热解肌,和解表里;荆芥助金银花、连翘开皮毛而解肌逐邪,温而不燥,既利于逐邪,又不悖辛凉之旨;青蒿性寒气香,解暑清热,与黄芩配伍既解表热又清里热;贯众性寒味苦,清热解毒为用;牛蒡子发表退热以利咽喉;甘草调和诸药兼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研究表明,金银花与连翘配伍能够降低体内IL-6的含量,并抑制其生成从而起到一定解热作用[2]。柴胡主要成分为皂苷、甾醇等挥发油,其中皂苷具有退热、镇静、镇痛、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3]。动物实验证明葛根中含的葛根醇有扩张血管、降温作用[4]。
邪、毒、热是高热证治的中心环节。临床上必须坚持解毒祛邪才能达到祛除高热的目的。本观察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因此银柴退热汤退热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2]段红妍,马成.金银花与连翘配伍退热机制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214-1216.
[3]王袖珍,李洁,林先毅.柴胡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1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4):239 -240.
[4]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9:2.
R254.9
B
1004-745X(2010)09-1594-02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