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祥恩:用“爱”铸就“手术刀”和“公益心”

2010-08-24文图韩同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5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教授医生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韩同伟

石祥恩:用“爱”铸就“手术刀”和“公益心”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韩同伟

近日,记者来到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北京香山脚下,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北京三博脑科医院。这是一家由我国脑外科专家石祥恩教授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专家,为了中国神经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创建的现代化脑病专科医院。

本来已经和石祥恩教授约好了采访时间,却因为他连台做手术,不得不推迟了6个小时。等待期间,记者在这所医院的门诊部和住院部观察发现,这是一家非常温馨的医院,光洁雅致的大厅、温和微笑的护士、宽敞舒适的病房、舒缓平静的氛围,令记者感觉像回到了家……

终于等到了刚下手术台的石祥恩教授。他一脸慈祥,白发茂生,透过一副很普通的眼镜看着记者说:“我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我每天就做些有规律的日常工作。”记者不得不“刨根问底”地追问这位十分低调的老教授……

愿再有个33年,依然从事我热爱的神经外科

在记者的不断“追问”中,石祥恩教授回顾了自己学习医学和从事神经外科专业的33年生涯。他在无限热爱的专业里,度过了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石祥恩教授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1977级”医学本科生,亲身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也深深感受了我国神经外科发展道路上每一步的辛酸与喜悦。他记得刚毕业到医院参加工作,当时医院所有的临床科室都 “青黄不接”,人才短缺严重。由于神经外科处于起步阶段,临床治疗效果差,250多名毕业生无一人愿意到神经外科工作,恰因医院神经外科实在缺少医生值班,石祥恩就被科室老主任临时招来帮忙,却未想到这一干就是33年。

1989年,石祥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王忠诚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自此,石祥恩进入了神经外科的新领域。那时神经外科只有王忠诚和很少的几位医生做显微镜手术,看到一些病情严重或病变深在、手术非常困难、走遍全国求医而未得到治疗的患者,经过王忠诚老师的显微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石祥恩敏锐地觉察到,显微外科手术会给神经外科带来新变革。同时,老师那种冷静、稳重,勇于面对任何难题,刻苦研究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石祥恩。石祥恩开始起早贪黑地到实验室用显微镜练习缝合大鼠和狗的动、静脉,苦练显微外科技术的基本功。

从那时起,“神外处处无小事”这句前辈的警言,就一直根植于石祥恩的内心深处。石祥恩逐渐养成了手术前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史,并亲自检查患者的习惯,手术中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并随时总结、反思每一个病例。1992年,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神经外科医学博士学位。

1996年秋,石祥恩来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北部的根城(Gainesville),全身心地投入到当时国际神经外科界最权威的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工作,师从国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Albert L.Rhoton Jr.教授,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方向是下丘脑区和第三脑室显微外科解剖以及手术入路研究。两年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研究和教学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1998年秋,石祥恩抱着开拓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信念回到了祖国,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一事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先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教授等职务。如今在其亲手创建的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依旧全身心投入在临床与科研的最前线。石祥恩教授从未间断工作、学习、科研,至今,他以第一术者成功手术治疗颅内各种复杂肿瘤4300余例,他所救治的患者遍布全国。

石祥恩教授深感于王忠诚院士和各位前辈“几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多年来,他严以律己,并将这些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们,让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回首往事,石祥恩教授说:“但愿再有个33年,我能依然从事我热爱的神经外科,我会一如既往地救治我的患者。”

医生的成长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的反复砥砺过程

当记者问及多年学习和从事神经外科专业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石祥恩教授只是讲述了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学习期间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首先,是Albert L.Rhoton Jr.教授。这位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和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家,经过40余年的潜心探索,创立了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他提出的 “视交叉位置变异理论”、“动脉瘤位置理论”、“听神经瘤和面神经及血管关系理论”等,现已成为世界上任何一本神经外科著作的经典内容。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都是Albert L.Rhoton Jr.教授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的受益者。

谈起Albert L.Rhoton Jr.教授,石祥恩教授满心的敬佩之意溢于言表:“Albert L.Rhoton Jr.教授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要求无论是手术还是实验都精益求精,每一篇论文都是在实事求是、精确无误的工作或实验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之后完成的。留学期间,我从他那里不仅学习到了各种显微解剖操作和神经外科显微解剖知识,也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神经外科理论,这为我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他在医学界的贡献和成果,2000年和2002年,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为了纪念他的医学贡献,出版了他的‘显微神经解剖学’专刊;2001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为他颁发了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

接着石祥恩教授说到当时所在实验室的一位同事Eduardo,年轻的Eduardo来自阿根廷,他的父亲是一名汽车修理师,在世时最大的愿望是希望Eduardo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Eduardo带着父亲的期望来到了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他工作非常执著。石祥恩教授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做测量工作,Eduardo需要把25个标本中直径均约为1毫米的脑核团微血管进行测量。颅内深部血管,结构相当复杂,每个标本的脑核团微血管有5个部位需要测量,每个部位要量3次,然后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如果3次测量中的任何一次测量和期望值偏离较大时,需要重新测量。Eduardo每天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里做测量工作,直到完好地测量了全部标本的脑核团微血管。”

石祥恩教授总结道:“一名医生成长、进步、成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的反复砥砺的过程,尤其是神经外科医生,更需要经历千锤百炼。这些与金钱、荣誉等无关。”

最好的外科医生是有爱心和同情心

如果仅仅看到石祥恩教授在神经外科专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挚爱的工作,就还远未认识到石祥恩教授全部的精神内涵。2006年3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长春绝症盲女朱欣月虽身患绝症,仍心系天安门与国旗的动人故事,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此事件也深深感动了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医护人员,他们决定向小欣月伸出援助之手。2006年3月29日,医院派出以石祥恩教授为领队的专家组赶赴长春。石祥恩教授认为小欣月情况比较危急,治疗难度较大,需尽快采取手术治疗。2006年3月30日,医院派遣三人医疗小组飞赴长春,负责小欣月抵京的全程护理。2006年3月31日早7∶30,小欣月安全入住神外三病区,医院专门成立了小欣月抢救治疗小组,由目前国内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等专业领域内几位优秀的专家负责小欣月的治疗护理工作,石祥恩教授为专家组组长。经初步诊断,小欣月患的是“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伴梗阻性脑积水”。因病情危重,于当日13∶10在全麻下行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颅内高压明显缓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得以纠正,营养状况得以改善。2006年4月11日9∶00,石祥恩教授为小欣月行枕下后正中入路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在专家组与特护组精心照护下,小欣月闯过了各种并发症的关口,恢复良好。最终,小欣月在2006年5月8日清晨,真正圆梦天安门。

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了大量关于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石祥恩教授与“爱心妈妈”联盟救治社会绝症脑病患儿的事迹:

藏族孤儿益西曲宗一直由在俄支寺出家的舅舅土登益西抚养。因半身不遂,已于2008年5月在当地住院治疗。他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援助,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昂治疗费用,仍备感巨大压力。一位上海的“爱心妈妈”通过学校网站得知益西曲宗的不幸遭遇后非常关心孩子的情况,决定给予帮助,并最终联系了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石祥恩教授为孩子治疗。2008年7月13日上午8时,益西曲宗到达北京,医院安排接站。石祥恩教授和医生们经过会诊,确定孩子脑部第三脑室有生殖细胞瘤,压迫了右侧神经,遂于2008年7月17日上午8时进行手术摘除;下午3时,手术成功结束,益西曲宗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2008年8月上旬,益西曲宗痊愈出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给予了住院费用最大幅度的减免。

也是在2008年,成都的“爱心妈妈”把深陷绝望的八岁脑瘤患儿小雪母女送到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小雪的哥哥、姐姐、弟弟均因脑瘤相继离开人世,如今剩下唯一的女儿也被诊断为“髓母细胞瘤”,小雪的妈妈、爸爸陷入了绝境!石祥恩教授为小雪成功进行了手术,同时三博脑科医院也给予小雪医疗费用的巨额减免。

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有太多这样的例子,问及救助这些孩子的原因,石祥恩教授说:“一名医生工作仅为了私利,没有爱心和奉献是无法当好医生的。”并用英语重复他的老师Rhonton Jr.教授在给美国神经外科医师讲课前经常说的三句话:“It is important that we grow in compassion,it requires an innate feeling commonly called love,just as we grow in competence.(最重要的观念是一定要爱患者,而不是爱疾病,医生爱心的培养重于能力的培养)。”“The best surgeon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ompassion.(最好的外科医生是有爱心 和 同 情 心 。 )” “Competence without compassion is worthless.(有技术没有爱心的医生没有价值。)”

医院要拥有一颗跳动的、并充满爱的“公益心”

记者在采访石祥恩教授之前,就对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历史与现状做了了解。在与石祥恩教授的交谈中不禁想到,这所医院院名中的一个“博”字不正是石祥恩教授这样的医生们闪光内涵的外在表现吗?!

三博脑科医院以“博医、博教、博研”为愿景,以发展中国的神经科学事业为使命,秉承 “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尽心、尽力、尽责”服务的理念,采用先进的医学管理模式并不断改进,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医院对医生的医疗服务理念倡导医术立身、医德立命,强调服务社会、立足业内、实现自身价值。

以石祥恩教授为核心的神经外科三病区,以颅咽管瘤、脑血管病和脊髓疾病的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各种复杂颅内肿瘤数千例,治愈率在95%以上,已开展颅咽管瘤全切除术500多例,90%以上达到肿瘤全切除。2009年,现任美国医学会主席、美国新泽西大学神经外科主任,长期从事颅咽管瘤手术治疗的Peter Carme教授专程来医院访问了石祥恩教授。共同的事业把两位专家牵系成了跨国好友。

石祥恩教授曾说自己是医生,但更愿意做一名教师。他说:“我一直认为,如果每一名学生都能超越老师,这样的老师就合格了。如果在全国基层培养更多的高端神经科医生,老百姓就不必奔波劳累,再到北京治病。”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为此每年开办三期显微外科技术训练班,每次他都在显微镜下诲人不倦地手把手教每位学员,把现代神经外科理念和技术全部传授给每位学员。几百名学员回到当地医院均有所作为,脑病患者受益极大。同时,医院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长期义务为在读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实习条件。

石祥恩教授说:“脑病患者需要开颅手术治疗,应是他们一生中天大的事,也是他们的精神和生活中最艰难的时期。医生需要换位思考、反复斟酌、给患者以信心,绝不能辜负患者的寄托和期待。只有获得患者的信任,才会使自身的才能得到发挥。应时刻意识到任何手术都是最复杂和最困难的,不可轻视。这也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动力和压力源泉,我们要以患者需求为第一宗旨。”

石祥恩教授撰写的5部专业著作,已成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学习的教材;他曾获得卫生部和北京市科委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2009年12月获 “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学术奖”,2010年5月被聘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医疗顾问。然而,当记者提及这些荣誉时,石祥恩教授却平静地说:“我个人的这些奖项都不重要,我认为医院要拥有一颗跳动的并充满爱的‘公益心’,每天做好自己份内的本质工作,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记者深深地感触到,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确是有着一颗跳动着的、充满了爱的“公益心”,拥有一群如石祥恩教授一样的、用爱铸成“手术刀”和“公益心”的医生们。他们以自己的“简单”破解神经科学的“复杂”;以自己的“爱心”来化解神经科患者的“痛苦”;以自己的“平凡”诠解神经科学事业的“辉煌”。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教授医生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最美医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