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达拉宫建筑初探

2010-08-22徐淑娟

山西建筑 2010年19期
关键词:布达拉宫宫殿白宫

唐 语 徐淑娟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约3 700 m,占地36 hm2有余,建筑面积超过13万m2,房屋千间,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文物建筑群,也是西藏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宗山建筑。

据《拉萨文物志》称:“后来的虔诚佛教徒将其比之为第二殊境——普陀山,由之布达拉宫一名始出(布达拉者梵语普陀山的发音)。”

1 建筑概况

布达拉宫的营建跨越了13个世纪。初建时,其规模不是很大。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为公主筑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而居”,后毁于雷电和战火。至17世纪,达赖喇嘛五世在原宫殿遗址上重建了白宫和红宫。此后,经历代喇嘛修建,才有今日规模[1]。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喇嘛的1300多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

布达拉宫东西长360余米,南北宽140余米,主楼外观13层,高约115.4 m,全为石木结构[2]。布达拉宫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中间的白宫,两侧的两组红宫以及山脚下的附属建筑三部分(见图1)。

白宫,外墙洁白,是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白宫主体建筑是东大殿(藏名“措钦厦”),它是西藏地方政府进行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此外,还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卧室等建筑。达赖喇嘛的寝宫在白宫顶层,设计奇巧,装饰瑰丽、陈设豪华,各种金银珠宝饰物、佛像、法器琳琅满目,终年阳光普照,称为日光殿。

红宫则是举行佛事活动的宗教场所和放置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的纪念堂。这是一多层建筑,由大殿、佛殿、灵塔殿等组成,是布达拉宫另一组自成体系的主建筑群。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西大殿,藏名“司西平措”,意天地两界功德圆满,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殿[3]。

除白宫、红宫之外,布达拉宫还有许多与它相配套、为之服务的附属建筑。在红宫的西侧有一大片的僧舍,白宫东南有藏军司令部。在宫殿的前山脚下有印经堂、藏经库等。此外,宫殿周围还有南北广场、龙王潭等。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主要是根据高原地区的特征。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空气流通。其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室内地面除少量铺设核桃木地板之外,很多是用“阿嘎土”(西藏特有的一种黏土)铺地,然后打上酥油研磨。宫顶部外围女儿墙全部用涂成深紫红色的“白玛草”(一种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藏式建筑特色。

单从建筑而言,布达拉宫既是宫室殿堂又是堡垒要塞,同时还有宗教圣所和陵寝的特征。由于是依山而筑,而且内部各宫室建筑形制不一,结合地形与空间因素较多,所以内部非对称式建筑布局特征十分显著,多采用分层合筑,盘错垒叠。加上布达拉宫建材多以花岗石、片石和木材为主,在建筑骨架及搭构上除显得遒劲雄浑外,还极具空间感和秩序感。

经过历代重建与维修,布达拉宫本身及周边建筑得以不断整殇,使得布达拉宫建筑群在形式、功用、内在精神及美感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而统一的有机体。

2 建筑融环境于一体

布达拉宫起基于红山南边的山腰,依山势修筑到山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红山,其充分运用建筑的体量、形制、质感、尺度、比例、结构和色彩等手段,塑造出独特的建筑艺术形象。其总平面布局不强调均衡对称,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层层套接,错综复杂,追求建立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结构。由大门到佛殿逐次升高的格局,强调并突出了红、白宫主体建筑的尊贵地位,从而营造起主殿高于偏殿和佛堂、达赖的寝宫凌驾于其他建筑之上。

1)它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依山就势,依靠自然,又驾驭自然,巧妙地运用了山体的走向、起伏、凹凸等自然特色,使宫殿与山融为一体,高低错落,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建筑上下错层,前后参差,形成较多空间层次。

2)为了突显宫殿与山体的相融性,布达拉宫布局自由灵活,打破了传统宫殿为了突显宏伟、壮观而采用的中心对称布局方式,整个宫墙体积的组合为不规则、非对称的建筑形式。自山下而上的踏垛,依山势迂回而上,因势利导,大体与山的等高线平行,呈不规则的“之”字形。在整个建筑构图上也是彼此呼应。

3)布达拉宫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建筑物愈高,收分则愈明显,从而使建筑物显得雄伟、稳固、巍然屹立,给人有一种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动感气势。与整个山体完全融为一体。布达拉宫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5 m以上,宫墙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1 m。从外面看,上百米的外墙平整如刀削。

布达拉宫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早已超出了纯粹作为建筑物存在的范畴而进入了精神领域。

3 建筑的艺术特征

布达拉宫的屋顶用镏金铜板制成,显得高贵典雅。另外,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参差错落,仿佛置身其间恍若神地。

庞大的建筑群整体依山势向上收紧,顶部是结合汉式飞檐歇山和藏式平川建筑特点的辉煌金顶,令布达拉宫在具有强烈精神凝聚及提升力的同时,又不失稳重;构成布达拉宫的主体的三大建筑单元——红宫、白宫和金顶,采用对比鲜明的红、白、金三色以及相对统一的窗檐形制与装饰等强化了布达拉宫整体外观上的对称与和谐。

大面积的屋面、木构和墙体的涂色,成为建筑外部基本色调。布达拉宫宫殿外部的红、白、黄组成了简单而明亮的色调。白宫围绕着红宫东西向排开,红宫居中,主次分明,色彩和谐,层次分明。白宫西面是外墙朱红的红宫。红宫上的金顶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金光夺目。白宫的白色象征恬静、和平,黄色的金顶象征圆满、齐备,红宫的红色象征威严和力量。

青藏高原空气洁净、清新,能见度高,各种自然景观的色彩都显得强烈、鲜艳,绝少给人以含蓄与朦胧之感,湛蓝的天空和湖泊,晶莹剔透的雪山和高天上的白云,夏天的绿色草原和莽莽原始森林,秋天金色的麦浪和秋草,明媚的月亮和灿烂的阳光。布达拉宫的整个色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朱红色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见图 2)。

此外,布达拉宫中的壁画也是一种非常普及的装饰形式。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 50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的主要是宗教题材,其余大多取材于历史或生活习俗。

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佛经故事,宗教传闻,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例如:文成公主进藏、十七世纪重建布达拉宫等壁画。

布达拉宫以其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旷世宝藏闻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

4 结语

余乃昌先生在《布达拉宫建筑的美学思想》中指出:“宗教的一切形象创造物,在非宗教的眼里,就不再是宗教而是艺术……虔诚的信仰,天国的号召,宗教的狂热,是宗教艺术的推动力量;而直接创造宗教艺术的却是人民。人民总是以世俗的态度,把现实的感受、渴望和追求凝结在他们的物质创造中。”

在人们心中,布达拉宫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它也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严 桦.布达拉宫[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2-10.

[2] 西藏自治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Z].1985:15.

[3] 杨嘉铭,赵心愚,杨 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28-129.

[4] 何学林.一生的旅游计划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46.

猜你喜欢

布达拉宫宫殿白宫
白宫附近
神秘宫殿
西藏布达拉宫迎“年度美容”
布达拉宫
记忆宫殿
白宫又陷落
白宫陷落
白宫医生攥着总统的命
阿掘的宫殿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