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0-08-22罗在仁许艳芬郭兆旺
罗在仁 许艳芬 郭兆旺
(云南省盈江县畜牧兽医局,云南盈江679300)
养猪业是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养猪业,对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大意义。云南省德宏州盈江是畜牧业资源大县,盈江县的畜牧业潜力在猪 (Suum)[1],亮点在水牛(Bubalus bubalis)[2];2009年猪肉产量17148.9吨,占肉、蛋、奶总产量的75.17%(17148.9/22813.99);占肉产量的81.87% (17148.9/20947.6), 生猪产值29710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4.14%(29710/31560),养猪收入25328万元,占畜牧业收入的92.39% (25328/27415),从而可以看出养猪业仍然是盈江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也存在着养殖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1 盈江县自然、农业、畜牧业概况
1.1 自然条件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东经97°31′40″~98°15′0″、 北纬 24°24′16″~25°24′10″之间, 是祖国西南边陲县。 盈江县为印度洋季风气候,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雨少天干;春秋温暖、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但由于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大,相对高差3194.6m,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北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集一体, “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9.3℃,全年无霜期长达324天。年平均降水量1496.9mm,主要集中于5~10月,雨季降水量132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88.4%,相对湿度78%。年日照时数 2319.4h,≥10℃的积温6975.3℃,日照充足,光质好,太阳辐射量大,年辐射量达137.9千卡/cm,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
盈江县南北最大纵距106km,东西最大横距72km。东北与腾冲县为隅,东部与梁河县毗连,南部与陇川县相接,西南、西部和西北均与缅甸为邻,国境线长达214.6km。全县总面积442900hm2,占全州土地面积的38.42%。该县古称衰牢县,是古代 “西南丝路”的出境要道,因大盈江贯穿全境,故称为盈江县。
1.2 盈江农业有效地支撑着猪业的发展
盈江是农业大县 ,2009年全县农用土地总面积161893 hm2,其中:耕地32186.7 hm2;大小春粮豆播种面积34557.5 hm2,水稻产量91709吨,玉米产量20501吨,豆类产量625吨,薯类产量 (折合粮食)3501吨,蔬菜产量25729吨,瓜类17308吨,青饲料15505吨。这些粮食和其加工副产品及瓜果蔬菜都是养殖生猪的好饲料。盈江具有种植优质饲料的光、热、水、土条件,可以种植多花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cv.Tetragold)等优质、高产饲料。
1.3 盈江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盈江是畜牧资源大县,滇南小耳朵猪和德宏水牛的主产区。2009年全县肉、蛋、奶总产量22813.99吨,人均占有76kg,肉产量20947.6吨。畜牧业产值3156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31%,占农村经济增长量的52.96%。畜牧业收入2741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77%,人均畜牧业收入957元,占农村现金收入的53%。
2 盈江县猪业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2.1 盈江县猪业的发展过程
盈江县养猪业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五十年代未,耕牛折价入社,大办集体猪场,生猪出栏率长期停留在20%以内,凭票供肉,供求失衡。1978年以后生猪退出派购,经营有了自主权,生猪价格与价值接近,猪粮比价比较合理,群众养猪积极高涨。
1991 年是 “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主攻提高出栏率和产肉量,支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推广养猪综合配套技术,农村科学养猪水平逐年提高,并不断向深层次方面延伸,生猪生产持续发展, 1995年生猪存栏129930头,出栏51055头,出栏率仅为42.07%(51055/121357), 猪肉自求平衡。2000年存栏146087头,出栏77832头,出栏率56.81%,市场肉源丰富,肉质改善,供应充足,肉价平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发展重点户、示范户和示范村,促使全县养猪生产快速发展,坝区养猪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实现增收增效,部份山区仍用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养殖。
2005 年至2009年间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猪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畜牧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强先进性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强化科技支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养猪业,形成以技术指导为纽带,以畜牧科技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养猪户的技术网络,建成了一批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全县的养猪具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附表所示)养猪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成为当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2.2 盈江养猪业的现状
2.2.1 养殖模式
2.2.1.1 农产品加工型养猪模式 有考酒、碾米,主要是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的副产物如:酒糟、糠等喂猪,从而达到减少饲料成本的目的。
2.2.1.2 种植业型养猪模式 种植需要肥料,喂猪需要饲料,种-养结合是我县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养猪模式。
2.2.1.3 生态养猪模式 猪屎、猪尿进入沼汽池,沼液做肥料,达到种养生态结合。
2.2.1.4 短期育肥养猪模式 弄璋新寨郭久兰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充分利用饲料粮和购入大架子猪,通过50~100天内的短期饲养,达到快速增长和增收的目的。
2.2.2 饲养户与消费者注重猪的毛色
由于长期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对猪品种没有要求,但注重猪的毛色,不管什么品种只拍爱黑色。对那些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的白色猪种饲养户总认为是病多、难卖,不愿饲养。
2.2.3 公猪品种结构
2010 年5 月止全县存栏公猪90头,其中:杜络克 (Duroc)75头、汉普夏 (Hampshire)1头、长白 (Landrace)3头、大约克 (Large yorkshire)10头和巴克夏 (Berkshire)[1]1头;现有人工授精站点8个,其中:乡级1个,民营7个;饲养公猪26头,占公猪存栏数的28.89%。
2.2.4 盈江猪肉市场空间大
盈江全县30万人消费市场。2009年生猪存栏173333头,出栏180515头,肉产量17148.9吨,人均占有猪肉量 57.16kg (17148.9吨∕30万人);人均占有肉量69.83kg (20947.6吨∕30万人);与其它省市相差还大;并且盈江城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肥猪饲养还不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量,本地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因而广大商品猪饲养户不仅在短期内立足于当地市场,还要考虑扩大饲养规模,把眼光放在县外,因为盈江有丰富的饲料粮做后盾。
3 盈江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3.1 母猪繁殖性能低,仔猪缺口大
盈江县长期以来对仔猪需要量多,仍处于外进仔猪的状况。其原因:一是居住盈江县坝区的傣族和山区的其它少数民族,有食用3~5月龄仔猪的生活习惯,如:盈江火烧猪肉、昔马笋子猪肉、勐弄和苏典的清水猪肉,年均消费仔猪在3万头。二是能繁母猪提供有效成活仔猪数低,2000年为3.04头,2009年8.89头,远远低于全国其它地区县市。2005年以来,年需外调仔猪10万左右,由于仔猪不能自给,所以需要大量从外购进,势必会造成盈江县资金外流,疫病的流入,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下降。
3.2 饲养水平低
养殖户素质较低,造成科学饲养意识不强,商品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饲养方式落后,猪的品种相对单一,导致出栏率和商品率低。
3.3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3.3.1 高Cu、Zn添加剂和预混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为了增加猪只的生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使用含高剂量Cu和Zn的添加剂和预混料,使Cu和Zn在猪肉内残留,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3.3.2 养殖户大量霉变玉米,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
盈江充分利用冬季农田种植玉米,在5月中下旬成熟时是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的季节,收获的玉米不能及时晾晒入库,玉米含水过高,达到20%~30%左右,容易出现霉变,用发霉的玉米饲喂生猪易引起慢性中毒。玉米赤霉烯酮主要作用于生殖器官,使动物发生雌激素样亢进,表现为母猪阴唇肿大、乳头肿大、乳腺间质水肿、流产等症状,育肥猪一般不出现中毒症状,其原因是也有人利用玉米赤霉烯酮或其衍生物在畜牧生产作为家畜生长促进剂,对促进生长发育有明显效果,毒素可在猪体内维持半年之久,使猪肉造成对人体潜在的危害。
3.3.3 注射性激素类药物替代母猪的阉割手术
有的猪贩子从散养农户购入25~35日龄的仔猪,通过40~60天的保育,把小母猪用刀片划破皮肤,制造已阉割的假象,其它养殖户购买饲养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发情症状,农户为了减少损失注射性激素类药物替代母猪的阉割手术。据调查:猪贩子、饲料经销商一般是使用甲孕酮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醋酸甲羟孕酮;口服黄体酮;安宫黄体酮;甲羟孕酮),俗称绝情针;丙酸睾丸素 (Testosterone propionate),俗称无情针两种药物。
4 应对措施和发展思路
4.1 积极扶持养猪科技示范户和生猪标准化建设
通过畜牧科技培植,我县建立了一大批养猪科技示范户、示范村,使示范户成为农村养殖户促增收的典范,让广大群众看有现场、学有榜样、干有照样。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生产“养牛为犁田、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的落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畜牧业由家庭副业逐步向家庭经济主要来源转变,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发展。
4.2 围绕培训抓指导
切实加强养猪技术培训,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4.3 做好结合
4.3.1 环境资源与品种资源相结合
特殊的品种是宝贵资源,特殊的环境也是宝贵资源,把这两个宝贵资源结合,形成经济资源。
4.3.2 养猪业与饲料饲草种植有机结合
生态养猪强调通过一定途径让养猪生产的粪尿污水还田入地,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蔬菜作物、果林等多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培育出良好的地力,促进种植业的丰产和稳产。为养猪提供丰富多样的饲料,从而进一步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发展后的养猪业又为种植业提供更多的有机肥。如此形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提高,稳定性加强。
4.4 充分利用野猪和野生饲料饲草资源发展生态养殖
生态养猪业是在没有污染环境中养猪,尽可能多用天然物质、自然饲料资源,少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添加剂、药物及其它抗生素等,因此所生产的猪肉及其它副产品就能满足人们对无污染、无残留、无毒害作用、健康卫生的需求,生产出的就是的绿色产品。
4.5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4.5.1 做好宣传
进一步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和 《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增强全民防疫意识。
4.5.2 抓好防疫不松懈
按照 “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努力完成各项防疫任务,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场 (户)强制免疫责任追究机制。
4.5.3 加强边境疫情监测工作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防疫计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4.6 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
要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坚持推行“产地检疫”和 “定点屠宰、到点检疫”,严格执行 “宰前检疫、宰后检验”,逐步整顿和规范市场,对生产经营带病畜产品和伪劣兽药饲料者予以严厉打击,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卫生、安全、无害的猪肉食品。
4.7 规模化饲养与组织化形式的创新
4.7.1 探索与创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盈江县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规模化养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养殖用地,积极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路子,改变农村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面貌。
4.7.2 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机制
1982 年以来,我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发生了许多而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这就要引导养猪户走联合的道路,可以通过养猪合作社、养猪协会等各种形式,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几十户、几百户或更多的养猪户组织起来,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我县的养猪业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抗风险能力。
4.8 要掌握生猪价格的变化规律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养殖户正确把握和认识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生猪品种结构,并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引种指导和养殖技术指导。知道养猪户掌握生猪市场的变化规律,沉着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韩陆奇编著.猪[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1.128~136
[2]章纯熙主著.中国水牛科学[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0.67
[3]云南省畜牧局编著.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