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知识建构创新学习模式
2010-08-21杨玲瞿堃
文/杨玲 瞿堃
新的学习观强调成员间的知识构建和社会协商,认为知识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协商建构起来的,这意味着知识在被个体吸收之前在学习社区中已经形成。
将学习看做是一种经由社会协商的知识建构活动,引发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产生与知识创新,迎合了知识创造和创新普及的世界对教育的需求。协作知识建构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理论范式不仅革新了教育理念,也越来越为教育实践者所接受。
知识管理强调的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获取、利用和创新。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从知识管理的定义和内涵看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为了知识应用和创新,这与协作知识建构的最终诉求是一致的。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是知识建构的一个方面,知识建构按主体层次不同,又可分为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个体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或经验的基础上,改组原有的知识经验或创造新意义。协作知识建构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它是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 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协作知识构建所揭示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观点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这里知识的形成是共同体成员相互构建的结果,它不能独立于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
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
对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Harasim(1989)首先探讨了协作学习中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将其分为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估、检验论证,相互质疑,协商综合等阶段;Gunawardena(1995)则从学习者交互的角度,把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分为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和分析观点间的差异、通过提出新建议共同建构知识、成员间达成共识并应用新知识四个基本阶段;Stahl(2003)的研究则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构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谢幼如探讨了网络课堂中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提出了该过程包括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五个阶段;庄慧娟和柳婵娟从活动的角度,按学习者活动的内容分为分享、协商、共识和应用四个阶段。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可把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分为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见图1)。这四个阶段是逐步上升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边界。
分享解释:学习者陈述个人观点达到分享知识的目的,这些观点包括对主题的描述 、提出问题和解释观点等。
评估协商:成员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比和识别观点,在争辩、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和修正彼此的立场和论据,将个体想法和知识贡献到公共知识空间。此阶段成员经过不断地协商考量,逐渐形成共享的意义网络。
理解共识 :成员经过反复探讨,在不断地对想法进行精炼和论证的基础上,获得共享意义,达成一致理解。
应用反思:把达成一致的观点转为人工制品(论文、报告、话剧等)并保存在集体知识网络中。
尤其要指出的是,协作知识建构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四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循环的结束正是新一轮的开始,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经过周而复始的过程得到完善和提升。同时该过程也实现了对知识的优化和创新。
图1 协作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
知识管理思想下的建构过程
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知识管理的思想是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为基础的。关于知识的认识和分类,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最为人们接受和传播。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明确表达出来, 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念、直觉、洞察力和价值观等的知识,是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
知识形态的转化
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在不断获取、分享、交流和重新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该过程中成员知识的产生与获取同样经历着知识形态的转化,学习者的知识通过“外化-综合化-内化-社会化”的过程向高层螺旋上升,同时有效地将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的知识进行相互转化。
分享解释阶段是知识的外化阶段。首先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体成员内部,这部分知识既包括了个人的先验知识,也包含了共同体的默会知识。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当前问题情境,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将自身具有的隐性知识外化为能被成员共享的显性知识。
评估协商阶段包含了知识的社会化和知识初步综合化。学习者分享各种观点之后,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冲突导致了思考和鉴别。通过观摩彼此的观点获得相同的经历来激发成员的隐性知识,这是知识社会化的体现。同时,参与者把彼此的观点联系起来,这就进入了联结观点阶段。该阶段正在为共享理解做准备,参与者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意见,同意或反对别人的观点,澄清、阐述证明各自支持的观点,或者在接受其他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彼此修正立场,扩大彼此的共同点,这是初步的知识综合化。
理解共识阶段包含了知识内化和知识高度综合化。各种观点的关联和结合点己经辨别出来,小组基于共享的理解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小组成员把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综合成明确的和一致的结论或成果,即达成共识。
应用反思阶段是知识的内化阶段。小组成员经过努力共同建构的新知识作为集体智慧保存在组织中。个体将集体共享的知识内化到自身原有知识结构并运用它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不断反思协作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获取相关知识并将这些内化了的知识作为下一轮协作知识建构分享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新一轮的知识转化。
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形态的转化通过共同体成员间地交互不断循环,个体在该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吸收、转化,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改组认知结构和创造新意义。集体知识由共同体成员相互协作、积极建构得到提升和扩展。
知识管理工具是支撑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工具
为了探索知识管理工具对协作支持建构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可以了解几个有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第一,概念地图是学习者对某一知识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视觉化表征,也是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它呈现了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概念地图创建者对该领域知识地理解,可以帮助理解该领域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体系结构;概念图还能提供合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对话与合作,共同建构知识,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管理显性知识的有力工具。
第二,思维导图是一种类似于概念地图的知识管理工具。二者区别在于,概念地图是对知识体系的静态、客观的表示;而思维导图是对思维过程地导向和记录,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第三,博客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主要用于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心得以及自己的原始思想,或者是链接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源站点。我们可以借助博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工具协作知识建构
知识管理工具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足以成为支持协作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这种支持和促进体现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的每个阶段。
首先学生以构图的形式对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表述,概念图作为学生观点的承载体,使各知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易理解的形式,为下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发表各自的观点之后进行激烈讨论,互相启迪,帮助激发创造灵感,形成新的观点和创意。绘制思维导图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来促进学习者进行头脑风暴。而概念图策略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经验、建构知识的协作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加速对新的隐性知识地创造、加快知识的社会化。
学生在完成探讨之后,头脑接受了许多零散、杂乱的想法和知识点,一时难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要领从而整合知识。概念图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知识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某一主题知识综合化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用博客和思维导图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相互阅读博客和观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了的思维过程或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共享经历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