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建设IPv6“三不变”
2010-08-21李星
“今天我们在建设IPv6,究竟怎么做IPv6,今后怎么做IPv6?我想回顾一下最开始做IPv6想法,可能对未来怎么做有点经验启发。”
教育网IPv6的发展
任何新的方法、成就必须从实践中来,未来互联网做什么,一定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1994年CERNET成立,2001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网就开始考虑下一代网络,2002年中日IPv6项目启动,2004年,57位院士联名给国务院写信,八部委联合支持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实际是IPv4的网,流量越来越大,成为中国现在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什么?可以从几个数据来看,第一,在全世界网络排序中,从单个网络自治域公布最多的,第一名是中国电信,第二名是日本,教育网列第27名。第二,学校的排名,中国有一个本科院校的排名,一个研究生院的排名,我们也进行过教育网流量的排名,而前五十名流量排名跟学科排名非常相似。我们经常跟教育部领导沟通,高校有一些硬指标,如图书馆面积、藏书、实验设备,但是有一个指标值得考虑,就是每个学生平均上网带宽数、每个学生平均IP地址等等,将这样的指标用到学校里,可能是更客观的。
另外,“211三期”正在进行中,国家投入二亿多经费,将对CERNET进行大的升级,除了拉萨和乌鲁木齐,其他CERNET的34个节点城市,都会光纤直连。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2亿,列全世界第一,中国互联网增长普及率也是逐步增长,但是能拿到的地址越来越少。中国地址数、网络规模需要翻一番,互联网资源匮乏,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紧迫性越来越大。
我参与了CERNET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整个历程。1998年,CERNET就开始IPv6网络的探索和研究,用基于IPv6 over IPv4隧道的技术(Tunnel)。
2001年我们建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网(NSFNET),这张网上实现了两个第一,一是中国最早具有10Gbps链路的网络,二是,中国第一个IPv4/IPv6双栈的网络。
到2004年,由于57个院士建议,国家启动了CNGI项目。顺便提一下,美国非常重视CNGI项目,把CNGI项目看成中国在网络上进行跨越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我们认为既然认定IPv6是方向,就必须破釜沉舟,建双栈相当于“脚踩两条船”,没有促进向IPv6过渡的动力。
IPv6的设计在创新中前进
2005年,CERNET专家委员会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即建设纯IPv6的网络。这件事在当时国内、国外引发争议,但我们坚持建设纯IPv6,并从而实现了若干个重要成果。如由吴建平教授提出的真实源地址认证(SAVI),基于IPv4 over IPv6隧道的过渡技术(4over6)和基于IPv4/IPv6翻译的过渡技术(IVI)。
在纯IPv6的讨论上,我们认为既然认定IPv6是方向,就必须破釜沉舟,建双栈相当于“脚踩两条船”,没有促进向IPv6过渡的动力。
CERNET2开通仪式之前,在清华大学有一个月的产品测试,即各个设备互联。结果,发现华为、比威无法连通,中间加一个Juniper,就连通了。所以,在基础设备上,我的观点是不能简单强调国内、国际设备,我们的产品和设备一定要参与国际大竞争,互联网是一定要国际化的。
另外,从复杂性来讲,我们的设计很极端。IPv6是新生事物,必须让它逐步完善。简单的网络,什么问题都暴露不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队伍。清华教授考学生有一个理念,叫做教一练二考三,考试题目一定是作业没有见过的才能把水平考出来,网络环境也是如此,只有复杂的环境才能培养人。中国互联网人才基本上都是CERNET培养出来的,现在IPv6人才很多都是CNGI-CERNET2培养出来的。CERNET2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因为复杂才能暴露问题。要创新一定要不同,必须有一点新的想法,如果循规蹈矩按照现有思路一定不能成功。可以想像,当时这些设计理念还是面临重重压力的。
在IPv4与IPv6的过渡方面,我们最初的考虑是,CERNET比较拥塞,是收费的,CERNET2轻载,又是免费的。如果你想用高质量、免费的网络,就要把应用系统从IPv4牵引到IPv6,这个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CERNET2流量逐渐加大,遇到世界杯、奥运会等等赛事时,IPv6的流量就会出现一些高峰。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开通IPv6官方网站。200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地音乐会,通过IPv6传递,高清播放。
总结多年的IPv6建设经验,我认为简单把一个网络升级为双栈,并不意味着过渡到IPv6。因为IPv6上的信息和资源很少,应用也很少。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探究一个问题:IPv6的杀手级应用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视频,然而实践表明,IPv4照样能支持视频应用。后来大家认为是P2P应用,但现在的P2P应用可以穿透NAT。究竟什么才是IPv6的杀手级应用呢?我这么多年的体会结论是,和IPv4互联互通才是IPv6的杀手级应用,如果互联互通,那么所有IPv4资源就都可以成为IPv6的资源。不幸的是,最早设计IPv6太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一个好东西大家就会选择使用。然而网络不一样,因为网络的价值是用户数的平方。只有纯IPv6的用户数超过IPv4的用户数,IPv6的价值才能体现。因此,必须解决平稳过渡的问题。
中国对于过渡这件事体会太深了,从鸦片战争中国人一直找救国的办法,最后发现问题的核心是过渡到理想的目标。1949年以来中国也是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摸索走强国之路,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办法,后三十年确实按正确的路线走,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胜利是找到了过渡机制。目标定了之后,就是寻找机制,现在的IPv6也是同样道理。
那么IPv6如何才能与IPv4互联互通,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无状态的翻译机制IVI,这一机制分为无状态的一对一转换和部分状态的一对N转换两种,可以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发起的通信。
物联网的英文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每一个温度计、每一个电灯泡都应该配置IP地址,这才是真正的物联网。那么,可以想像,如果没有IPv6,特别是没有IVI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将是有限的。
三不变应对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目前面临的挑战,第一是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时间点是2012年3、4月份。最近我接到一封信,他们说按照新出台的规定,实际到明年2月份,IPv4地址就分配完了。我还收到一封信,他说清华的C类地址,能不能卖给我?因为现在允许IPv4的地址交易,他愿意出五千美元购买。我算了一下,CERNET目前的IPv4地址按这个价格大概值三亿多美元。
第二是流量爆炸和经济模型的问题。
现在的热点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等等,IT概念推陈出新,变化莫测,有人会问,热点不断变化,如何保证远见?我建议需要坚持三条保证不变。
第一,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变,把实际问题描述清楚很重要。
第二,坚持IPv6不要变。
第三,核心问题是过渡不要变。
比如云计算与IPv6结合起来的研究,IPv6的虚拟机可以不同。我有研究生做了一个IPv6虚拟机的模型。他的研究是让每个用户绑定一个IPv6地址,每个人都有一个80端口,那么在IPv6的环境下,云计算就不一定套用目前虚拟机的模型。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永远在线,如果IPv4地址不够,一个手机使用私有地址上网,要实现永远在线,必须不断发送keepalive,带来能源的消耗、使电池两次充电的间隔减少20%。而使用IVI翻译技术不需要keepalive,可以节省能源,延长待机时间。
物联网的英文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并非很多传感器接起来,就能构成物联网。如果按照英文的意思,每一个温度计、每一个电灯泡都应该配置IP地址,这才是真正的物联网。那么,可以想像,如果没有IPv6,特别是没有IVI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将是有限的。
当然,安全仍然是IPv6的一大挑战。IPv6最大的优势是地址非常庞大,是2的128次方,然而IPv6地址前64位与目前IPv4的机制很相似,是为路由使用的,IPv6地址的后64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进行编码,传送加密信息等。只是,这对安全是一大挑战。
国际形势与教育网的机会
前不久,美国政府投入了6200万美元支持建一个“100G社区网”。这是什么概念?这件事对全球科研网发展的意义极其巨大。
我们知道,互联网最早在美国诞生,到1995年,美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将学术网的国家经费的支持停掉,全盘私有化、商业化。从1995年开始,美国政府每年缩减20%经费,到2000年,学术网就没有国家资助的经费,都由各个学校凑经费、拉赞助运行。2010年,美国政府通过反思发现,特别是奥巴马上台之后推行的宽带计划,实际上落后很多国家,美国终于认识到学术网还要继续支持,因此,从2010年美国建设一个网络连接大学、科研机构、医院、图书馆等所有公益性机构,而商业网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同行在上个月的国际会议上很高兴地提到了中国的教育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设费没有停,对美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现在美国要迎头赶上了。
对于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美国政府的思路是很清晰的。美国重视教育公益性网络,给予了大量经费支持,资助美国科研教育网的多个项目。
这样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机遇。
在网络发展初期,国家对教育网的发展政策就确立为:建设靠国家,运行靠自己,在网络运行上长期自立。从1997年起,CERNET的运行经费就是由各个学校分担,而到2010年,整个的运行都没有亏损。早前在亚太网络交流会议上,我谈体验,谈到教育网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我讲得很得意,但会后很多人与我交流中,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没有希望,说:“你们教育网这么重要,国家居然一点运行费没有出,说明领导没有远见,不知道这是培养人。”我当时非常感慨,教育网一直在依靠各个学校的力量分担费用,此后,在各个场合上,我都坚持说教育网的运行费国家应该给,不应该只给建设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