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林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10-08-21李志清宫占威费晋秀石胜刚冯晓妍
李志清,宫占威,费晋秀,石胜刚,刘 涛,冯晓妍,杨 广
2.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 730020
陕西省部分林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李志清1,宫占威2,费晋秀1,石胜刚2,刘 涛1,冯晓妍2,杨 广1
2.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 730020
Emial:lzgwyzwf@yahoo.com.cn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 eri,Bb)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性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由于发病率高、传播快和致残率高,引发多器官多系统受损,在美国称为第二“艾滋病”,被列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与研究〔2-8〕。迄今莱姆病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均有报道,我国自1986年在黑龙江省海林县首次证实有莱姆病以来,先后在2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9-10〕。然而莱姆病在陕西省的情况不明,为弥补这一不足,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作者对陕西省北部、南部、西部地区的部分林区人群开展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选点 调查点选在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林区、南郑县碑坝林场、陇县八渡镇林区,具备良好的莱姆病生态学与生物学基础。
1.2 材料 血清 采自上述3个样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的林业工人和山区农民及其他人群的上臂肘静脉血液;试剂:Bb抗原片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羊抗人荧光第二抗体购自上海沪峰生物技术公司;荧光显微镜(日本)由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3 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人群莱姆病血清抗体IgG和IgM〔4〕,将血清用 PBS(pH7.4)从1∶16开始倍比稀释,将稀释后的血清滴于抗原片孔,37℃孵育45min。PBS中冲洗2次后置于蒸馏水中静置1min。用吹风机吹干抗原片后,点上羊抗人荧光第二抗体,37℃孵育45min PBS中冲洗2次后置于蒸馏水中静置1min。吹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标准:莱姆病Bb血清效价IgG≥1∶128,IgM≥1∶64为血清抗体阳性,对重复检测一次阳性者为本次调查莱姆病Bb血清抗体阳性者。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地区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 在3个样地共检测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194人份,阳性13人份,阳性率6.70%(表1)。
表1 不同地区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 不同职业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 对不同职业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林业工人居首位(阳性率10.6%),山区农民次之(阳性率6.57%),林业机关干部居第3位(阳性率4.0%),林场职工家属和山区教师本次未检出阳性结果(表2)。
表2 不同职业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结果
2.3 不同年龄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 对不同年龄组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1~70岁年龄组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阳性率27.27%),31~40岁年龄组次之(阳性率8.33%),21~30、41~50和51~60三个年龄组居第 3位(阳性率分别为 3.84%、4.83%和3.57%),其余两个年龄组未检出阳性(表3)。
2.4 不同性别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 对男性人群检测111份,阳性9人份,阳性率8.10%,女性人群检测83份,阳性4人份,阳性率4.84%,男性高于女性,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年龄组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 讨 论
选择的3个调查地区分别位于陕西北部、南部和西部,这些地区是陕西省的林业基地,植被比较原始,呈山地针阔混交森林景观。栖息大量的野生动物、小型啮齿动物和家畜动物,吸血昆虫构成复杂,尤其蜱类密度很高,具备良好的莱姆病生态学和生物学基础。事实上已从富县张家湾镇林区、南郑县碑坝林场、陇县八渡镇林区等3个样地人群中均检测出莱姆病Bb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31%(6/113)、8.33%(3/36)和 8.88%(4/45),首次证实这三个样地存在莱姆病的自然感染。
从职业分布看,以林业工人的莱姆病自然感染率最高,阳性率10.6%(7/66),山区农民次之,阳性率6.57%(5/76),林业机关干部居第三位,阳性率4.0%(1/25),林场家属和山区教师本次未检出阳性结果。这说明林业工人和山区农民长期处于蜱暴露环境中有关。从地区分布看,位于陕西北部的张家湾镇林区的人群阳性率略低于其他地区,但无统计学差异。从年龄分布看,61~70岁年龄组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阳性者居首位,阳性率27.27%(3/11),实际上这3例阳性者均为莱姆病晚期关节损伤型患者,说明当地存在典型的莱姆病病例。此外,31~40岁年龄组(阳性率8.33%)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可能与中青年人群林区从业活动多,暴露于蜱环境时间长有关。从不同性别人群莱姆病Bb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看,男性自然感染率高于女性,可以看出,除晚期患者阳性者外,以青壮年男性自然感染率最高,这与甘肃省不同年龄组人群莱姆病自然感染率相一致〔4〕。由此进一步说明,莱姆病是通过蜱叮咬而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自然感染率的高低与蜱暴露的频率及持续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研究证实,在陕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感染,并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体查和实验室各种检查,首次确立有莱姆病患者 10余例〔11〕。因此,提示当地医务人员在进行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应注意莱姆病的鉴别诊断。同时,应重视林区和广大山区农村莱姆病知识的普及工作,作好宣传教育,提高当地人群的防护意识,减少蜱暴露及受蜱的叮咬机率,预控莱姆病的发生与流行。
(承蒙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虫媒病与媒介生物防治研究所刘增加研究员技术指导,张芳助理研究员协助实验室工作,谨此一并致谢。)
〔1〕刘增加.莱姆病〔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1-5.
〔2〕Greg ory RP,G reen AD,Merry RT.Lyme disease in Military personel〔J〕 .J R Arimy Med Corps,1993,139(1):11-13.
〔3〕张启恩,朱羽凡,张泮河,等.我国莱姆病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3,11(3):206-208.
〔4〕刘增加,石淑珍,王大虎,等.甘肃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专辑):18-20.
〔5〕杜占森,万康林,王春生,等.吉林省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8):836-838.
〔6〕刘增加,孙毅,何静,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莱姆病传播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5):449-454.
〔7〕刘义,陈建,陈继永,等.天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3):338-340.
〔8〕冯方波,张薇芬,周国萍,等.北京地区莱姆病的发现及临床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1):10-13.
〔9〕刘增加.我国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增刊):34-37.
〔10〕万康林,张哲夫,窦桂兰,等.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动物莱姆病的初步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与防治杂志,1998,9(5):366-371.
〔11〕李志清,刘增加,宫占威,等.陕西省发现14例莱姆病患者的报告〔J〕.世界感染杂志2010,10(2):136-138.
R514
B
1002-2694(2010)09-0879-02
1.解放军第323医院中心实验室,西安 710054;
2010-01-09;
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