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商学院:值得中国的大学深刻反思

2010-08-21薛涌

剑南文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母校校友奖学金

□薛涌

哈佛商学院正式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目标是募集5亿美元。如今成果出来了,达到6亿美元。这是世界各商学院中所募集到的最大的金额。

哈佛有钱,并非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费笔墨。但是,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深思。

看看咱们的名校北大、清华等也展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他们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的模式,而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而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越是学人家皇粮吃的越多。

再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上全是私立。即使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化。

那么,人家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立大学的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所有美国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依靠政府的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

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助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

第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恩戴德,成功以后,就像孝敬父母一样,捐款给自己的母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这些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生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接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名校友,即三分之一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再看看这 6亿怎么花:11400万元将花在学生的奖学金上,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0020万元花在雇用教授上,也超过预定的一亿的目标;12530万元用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过12000万元的目标;12750万元用于全球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超过预定的1亿 的目标;校园整修募集了8570万元,超出8000万的目标。另有近6000万元的机动基金。给学生的奖学金,占了总金额的将近五分之一。

按我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其实,人家一流私立学校,是向学生投资。一个一流的大学,就是一个超级的人才投资机构,能够通过这种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值的人,造就成百万富翁。所以,当你看到美国各大名校争夺优异的穷学生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大,清华这些我们曾经向往的一流大学怎么样呢?它们的钱是国家给的,是纳税人让他们用来培养学生的,我们能否查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是否把1/5,哪怕是1/10的经费,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分到学生手里?我们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否体现在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上?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后,常常是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似乎算得很清楚,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而大楼是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回来回报学校吗?

猜你喜欢

母校校友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告别母校
校友服务理念下校友工作目标设计研究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回不去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