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2010-08-20魏开云
谢 佳 魏开云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通过研究景观及其空间要素,了解景观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景观优化利用和管理保护提供有效途径[1]。城市作为人类改造最彻底的景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景观变化日益迅速,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从绿地系统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对五华区的绿地作一综合评价。
1 城市绿地系统与研究方法
1.1 五华区绿地系统
根据CJJ/T 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五类。其中前四类位于城市建设范围以内,参与绿地指标计算;其他绿地由于分布在城市规划区以外,因此不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这与过去的分类统计不同,见表1。
表1 五华区各街道办事处绿地斑块统计表
1.2 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属于宏观评价。本文选择5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景观破碎度(F)、多样性指数(H)、连接度(Li)、绿地覆盖率(G0)、人均公共绿地(M)。其中 F,H,Li为异质性指数[2,3],对绿地系统各级景观进行宏观评价;G0,M为绿地定额要素,也可称为功能性指数,直接反映城市景观质量的优劣[4],见表2。
表2 所选用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简表
2 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评价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对五华区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评价得到下列指数,见表3。
表3 五华区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评价指数
2.1 景观破碎度分析
五华区的公园绿地景观破碎度较高。主要是由于五华区地处昆明市的中心城区,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中心城区的绿地景观不断遭到蚕食和分割,导致绿地斑块面积不断缩小以及绿地建设中多以小块绿地建设为主要原因,最终造成了较大的景观破碎度。其结果使适合城市生物生活的环境日益减少,不仅影响城市绿化景观效果,而且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多样性指数分析
从五华区绿地类型的多样性指数来看,总体多样性指数值不高。从九个街道办事处的多样性分析中看出,由于城区公园与街旁绿地的建设比较密集,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多样性指数稍高于城郊的区域。单位与旧的居住区多样性指数较低。
2.3 连接度分析
从绿地的连接度计算结果来看,五华区在这个生态指标上也需要不断加强,主要是由于五华区公园绿地的破碎度较高,块状绿地过于分散和琐碎,绿地斑块间景观阻力大,最终导致廊道串联的公园绿地较少,绿地景观的层次性和连续性相对较弱,形成生态绿环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2.4 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现五华区建成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96 m2/人,绿地率为38.02%,绿化覆盖率为41.25%。从数据上看,五华区的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根据实地的调查表示,由于绿地分布不均匀,使处于城市中心区的指标和城郊的指标存在一定差异。
3 五华区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3.1 增加公园,街头小游园,均匀配置公共绿地
改建、扩建公共绿地,增加绿地、草坪、花坛等,提高绿地异质性,不断完善居民假日休闲和日常游憩体系,减轻城市内部公园居民休憩压力,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缩小靠近城市中心地带和城郊的绿化指标差距,缩小与其他同类城市的差距。
3.2 提高各级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
对于居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应改造恢复宅间绿地,并大力发展墙体、阳台、屋顶等特殊空间绿化,推行拆墙建绿,以绿代墙等绿化、美化措施,并逐步以绿篱取代居住区“大包围、小分隔”的围墙,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养花,自植自护,改善区域小环境,在保证休息、生态、防护等功能基础上,提高绿地景观特色,形成庭院绿地网络,形成人在绿中的生活环境。
基于本市道路绿地多样性指数偏低,应大力增加绿地廊道密度:在街区小巷、滨水地带、商业区的步行街、市内的快速干道、高速两旁多种植植物树种,将原有树池改为树带的形式,采用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等多种绿地方式,乔、灌、草结合,组织丰富的立体绿化景观。
3.3 充分发挥各种绿地类型的生态功能
昆明是有名的“春城”,应当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保护和扩建公共绿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发挥其美化城市、减轻噪声、固沙降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作用。
3.4 提高市民绿地景观意识
加强决策者、规划者和管理者的绿地景观意识,在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管理中充分考虑绿地所占的比例。强化群众绿地保护意识,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绿化积极性和责任感,共同来创造绿地、保护绿地,营造洁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园林式的生态城市。
[1]Forman.R,Godrom.M.景观生态学[M].肖笃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王丽荣,李 贞,管东甥.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9):26-29.
[3]李 贞,王丽荣,管东生.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2):32-33.
[4]孟立君,刘京会.石家庄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