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小农场的兴奋与忧思
2010-08-20
文/本刊记者 曹 杰
回访前奏
2008年,中国乳业遭遇金融海啸与“三聚氰胺”事件双重危机,整个行业一度深陷泥潭。淡季厂家压价、拒收,奶农倒奶、杀牛、亏损;旺季厂家涨价、抢奶,奶农赢利、补栏,直至下一轮淡季——中国奶业也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
随着国家重拳监管、企业积极自救,如今风波渐息。但是,经此一劫,中国乳企有的重整旗鼓,有的止步不前,有的销声匿迹,原有格局被颠覆,新的行业格局正在形成中。
当然,无论奶业市场行情是阴是晴,小本经营的奶农似乎都需要一颗坚强的心。在势在必行的“奶源革命”中,摆在转型奶农面前的,似乎有数条路:变身为养殖大户,开办家庭牧场;被规模牧场收编;合作共建或由奶农带头人主导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与乳品企业共建或由政府统筹,集中归入养殖小区;放弃养牛,转寻他路。
在行业发展的这一“节点”,乳业生产者的现状如何?他们将做如何的抉择?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他们眼中的行业未来将是何种发展态势?成为本刊聚焦的主题。
曾经,《中国合作经济》在2008年第10期深入一线调查并报道了三鹿事件引发的奶业灾难。一年多过去了,本刊对于奶业现状的回访样本却没有选择当时的风暴中心河北,而是在相对较远的河南濮阳,继续关注着一个叫田志新的年轻养殖户,以及他那条“合作共建”的道路。没有选择追踪如何在冲击中恢复元气,而是选择关注如何丢弃优越而白手起家,围绕奶业大局面进行这样的主题切入和年度回访,看重的是田志新那种让旁观者坐不住的农业创业精神。
报道回顾
最终,33岁的奶牛养殖户田志新还是决定卖掉房子。
2009年4月11日,他和妻子将自己在濮阳县城价值19万的住宅,以17万的低价匆匆转手。一下子,让田志新发愁很久的奶牛养殖场创业资金缺口得到了很大缓解。而同时,他和妻子从这一天开始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在创业的路上走了一步常人难以理解的险棋。
卖了房子之后,田志新的“新家”搬到了自己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东千亩生态林中的奶牛养殖小区里,和他的至诚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住”在了一起。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简易安置房,成为田志新夫妇未来几年的安居之所。
……
好在这些田志新并不在乎。这个极具创业魄力的年轻人在决定卖掉房产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和“安乐”告别,全身心扑在自己的养殖牧场事业中。自主创业致富的雄心让他觉得,把家安在养殖小区里整日与牛为生,恰恰是个人生活与自主事业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6期
回访感言:
“让牛安居乐业,让养牛户也安居乐业,仍然是我的追求。”
——田志新
回访进行时
年度抒怀:
欣喜2009
“今年下半年,可算是把拧紧的眉头舒展开了。2009年,平均一头牛一年能有5000元的收益。奶业大环境的由寒转暖,是今年我最满意的事情。”田志新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1-10月份,国内乳制品行业产量同比增长10.2%,10月份液态乳产量143万吨,同比增长46.95%。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截至7月份,乳制品市场消费量已由去年的50%恢复到90%。
农业部之前的汇总数据显示,11月第一周全国10个主产省原料奶收购价平均每公斤为2.48元,比上周上涨0.8%,已是连续13周回升。
“2009年上半年,合作社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已经回升到每吨2500元,下半年以来,一路涨到每吨3500元,而且还有上涨空间。这个行市,在五年内都可以得到维持。”田志新表示。
田志新认为,原料奶价格走高主要由目前奶源供需失衡造成。“其实,在2007年下半年,原料奶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价格还没有来得及涨上去,三鹿事件就来了。本来奶源就紧缺,三鹿事件又淘汰了一大批奶牛,使得市场供求长期被扭曲了。”田志新分析。
专家的观点也佐证了田志新的看法。据西部乳业发展协会秘书长王伟民测算,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原料奶的缺口至少占总量的30%。
“虽然这两年,奶业备受打击。但是也有好的方面。现在整个原料奶的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很快,不断向前。之前我专门去石家庄同行处考察了一下,都在一门心思生产优质奶。三鹿事件以来,这个行当的投机分子少了,留下了一大批真心实意想把奶产业做好做实的人。大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这些整日操劳的养殖户既受益又满意。”田志新说。
困顿2009
多年的实践已证明,“千家万户”式的养牛模式无法与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业对接。在盈亏线上反复挣扎的奶农们要想真正过上踏实的好日子,集中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养殖、科学养殖已是惟一的路径。
“从现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倾斜方向看,千头以上的大牧场成为国家看好的现代养殖新模式。而我们这些百头以上小规模牧场路到底怎么走,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盲点。”田志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家发改委去年11月19日颁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顺着这一思路,规模化牧场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掀起了建设狂潮,乳品企业扎堆建设“万头牧场”。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养殖场肯定达不到万头规模,拿不到贷款的话,千头规模都成问题。但是我从资料上读到,美国的普通养牛场也就是150头左右的规模,和我差不多。为什么人家的小规模牧场可以充满市场活力,生存得很好,而我和他们规模相当,却仍然心里不踏实?我们的国家策略一门心思瞄准了千头以上大牧场加以扶持,规模真的这么重要吗?”田志新提出了家庭牧场的困惑。
2009年10月,日本83岁的畜牧专家窪田定一来到田志新的农场考察。田志新将自己的问题和盘托出。“老专家告诉我,在日本,养牛场规模大概都在50头左右,已经可以应对市场了。我就接着问他,那中国为什么这么看重规模养殖?他就开始摇头,表示不清楚。”田志新说。
中小规模的农场在中国如何发展,仍然是田志新心头的一块石头。
谋划2010
“如何实现规模、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对称,这是我2010年要琢磨的事情。”田志新说。
2010年的头等大事,就是扩张牛场规模。现在,田志新的牛场中总共有存栏奶牛155头,他打算在2010年上半年将存栏数提高到200头,而下半年则一鼓作气,将规模弄到300头。“以目前农场的饲养水平看,我们的规模极限是500头,目标同样是500头。”田志新说。
同时,田志新还在琢磨如何强化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奶牛合作社是个前景,真正的合作社还是能让奶农看到效益的曙光的。”田志新说。
理论层面的“道理”他已经在心里翻腾很多遍了。“提供奶牛寄养、托管、入股等细分的合作方式,为奶农入社提供了多种选择,也让他们逐步适应并慢慢向规模化养殖过渡”,田志新说,“但是吧,濮阳地区养殖户真是不多,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闯荡不是易事。”
除了壮大合作社成员,田志新2010年的新想法就是自己培育新的优质奶牛品种。为此,田志新已经多次拜访了位于北京市八达岭高速公路清河段的北京奶牛中心。每次前往这里,目标都是一样的,购买国内质量最好的种牛冻精,价格为80元钱一支。
他的这个举动早就令周边的养殖户咋舌不已。在他们几十年的养殖经验中,“犯不着”使用这么昂贵的冻精。6元钱一支的冻精效果“不赖”,最为划算。
但田志新并不这样认为。他反而觉得,在冻精上下力气投资才是最为划算的。仅仅投入了80元,就可以孕育出中国范围内最为优良的奶牛品种,改良后的成年奶牛至少多带来几千元钱的持续性效益,这个可是当初80元冻精投入所不能比拟的。被周边养殖户称为“天方夜谭”的事情,在田志新看来不但是家常便饭,而且是致富捷径。
“但是,不论是荷斯坦牛还是西门塔尔牛,在中国的适应性都不能令我满意。我打算将两个种系的奶牛杂交一下,看看能不能培育出适应性强的中国牛宝宝。”田志新幽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