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临摹
2010-08-19汪凡惬
汪凡惬
曾经用过浓墨重彩的辞藻捕绘她们柔美的身姿、迷人的神态以及飘飞的衣袂;抑或是他们神武的仪态、憨态的笑容。而今,那些模样似乎已渐渐在脑海模糊,竭力想去找寻那些曾映入眼中的全貌,记忆也只能无奈地浮起他们浅浅的轮廓,
记忆,已从清晰走向漫漶。
印象,渐从漫漶化作清晰。
想象,用隔世的目光穿越。
悠长的历史之河缓缓流淌,像淌过诗经里那片芦苇滩一样平静地淌过这座小城。安详端坐的他们,也曾经历过香火鼎盛的繁华,善男信女的虔诚朝拜,络绎不绝的脚步把山路吵得热闹非凡。他们保持着惯有的祥和之态,朝拜者都会相信眼前的菩萨惩恶扶善,普度众生。为恶的承诺抛弃恶习,行善的承诺一如既往,在这里是忏悔或祈愿。所以,有理由相信,脚步从这里迈开的人,最起码,那一刻的心灵是澄澈的。
他们就安心地伴着日升日沉,听着晨钟暮鼓,庇佑一方水土了。
那些平静的日子似乎幻化成一个漫长的梦。漫跃得风尘磨钝了他们的眼睛,漫长得雨水淋碎了那坚硬的心。甚至有人大呼道:“不管那石头雕刻得多么惟妙惟肖,不管赋予了它们多么神圣的传说,石头始终是石头,怎能蛊惑人心?”“要抗争到头血流!”可是人们忘了啊,那是多少能工巧匠的青春和心血!那是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的传说!石头是石头,但它也是艺术品,是艺术和情感的交融体,是信仰和精神的载体。那些消失的和残存的宋代的衣冠,唐代的笑容,让我们拨散历史的风尘遥遥注目,深深怀想。
而今,站在这被往昔冲刷得残存不多却熠熠闪光的艺术面前,不再有那么多人用香火朝拜,而是用凝视的目光,安定的心灵去感受艺术的美感和佛学的智慧。闭上眼睛,任心驰,任神往,沿着记忆的长线牵引那隔世的风筝,勾勒出那已然残缺的部分。
更愿意相信,那些石头也曾拥有过生命,忍受巨痛,在切磋琢磨之间,成就了完美的自己。把泪水流回心中,炼就一颗柔韧的心。用淡定的泰然之姿,看惯浮华,阅尽沧桑。
跟随记忆的脚步,借着记忆的点染,那些石像渐渐清晰,手托莲花的菩萨,憨态可掬的罗汉……安谧详和……
原来真正深刻的记忆是不会忘却的。它只是在清晰与漫漶,漫漶与清晰间徘徊,二者之间,跨越的是蕴藉的怀想与领悟。
我想本就不必用浓墨重彩描绘他们的姿态。勾起一段想象,沉入一片徜徉的是纯净与安然的意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叶静静落下,沉入心海深深的蓝色之中。
点评
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好的角度走近石刻之乡——安岳的石刻艺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下笔,凝注笔端的是石刻艺术浇铸的不朽记忆带给今人心灵的震憾。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张弛有度。极富表现力!
(陈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