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初步解读——记4·20世博演习
2010-08-17孟兰亭
孟兰亭
4月20日是世博第一天试运营,演习归来,众说纷纭。世博会看什么?怎么看?场馆建筑各有特色,内部展示竞相不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然而园区场地广大,种类繁杂,人数众多,步行为主,要享受“阿拉大家的世博”,对世博会的前期了解和个人特色的游园攻略尤为重要。比起多数人直奔浦东而言,选择水路进园,从游船上观看浦江两岸新景,别有韵味。请随我到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品味科技、生态与生活相结合的种种设想。
1 工业遗产再利用:历史与今天的相会
浦西片区的选址涵盖了原江南造船厂和原南市发电厂厂址,通过功能更新成为公众活动场所。世博之前,我曾到过这两个厂区,如今工业遗产结合科技进行了改建,历史痕迹依稀可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图1 城市未来馆
城市广场周边是原南市发电厂厂区,追根溯源这曾是清政府官办南市电灯厂。1898年1月21日上海南市第一盏电灯亮起,次日沿黄浦江30盏电灯开亮,标志着中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电厂全部发电成功。1955年该厂因发展需要数次扩建,厂房多为1980年代所建。原发电厂主厂房改建为城市未来馆(图1),发电厂的烟囱摇身一变成为实时监测的城市温度计,这个创意切合环保主题,也成为浦西园区的标志物。排队等候回廊展示了历史上多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城”字,字体的变化仿佛城市的演变,文化意义深远。改建过程中运用了屋顶平台等铺设太阳能光电板,立面4组原煤粉车间的机械设备顶部字装风力发电装置,通过中庭改变原厂房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困难,并留存了部分原发电厂的设备实物。该馆内部以电子书形式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以动画形式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几种模式,介绍了国内外新能源技术的运用,最大的亮点是以一个大型LED屏幕形象化、滚动式向观众展示了园区内运用新能源技术的场馆建筑、车辆运行等产能、耗能、节能以及环境监测系统的各项实时监测数据。城市未来馆旁边的案例联合馆保留了原厂房的局部框架,斑驳的框架柱露在色泽靓丽的红、黄、蓝三个盒子之外,不加任何人工修饰,仿佛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江南广场周边是原江南造船厂改建而成,该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1865年建厂,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巨大的船坞船台转换为工业遗产的景观设计要素,原来的厂房改建为企业馆,会后将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博物馆群。其中,最符合历史身份的是中国船舶馆。它依托原厂房的钢结构框架,仿造船只特有的舱体形式改建而成。建筑首层灰空间中放置着造船厂的一些设备和标志性构件,前广场有着雕刻了“大清同治四年制造”的铸铁件,参观者仿佛置身于一艘巨大的船只当中,感受着历史与今天在此相会。
2 新能源与新技术:未来生活正在萌芽
了解过世博会历史的人也许会感慨,正是新能源和新技术引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展会期间的小小发明和设想也许会被人忽视,等到历史回眸,才发现当时的科技萌芽已春意盎然,惠及普通人的生活。
世博园区内有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是我国目前最大、最集中的装机容量所在地。园区内光电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空调大量使用了江水冷源和地热源热耗,园区的公交系统采用的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车和清洁能源车,实现零排放。其中展览多以多媒体展示,许多场馆都内设了环幕影院,这不仅是文化载体的变迁,更是数字时代虚拟与真实生活交汇互动的必然。像过去那样看到实物才能信服的人可能会有些失望,觉得每个场馆仅仅是看个影片而已。如果能静心体验,我们能从中感受时空交错的异国文化,体验人类科技梦想的触角。那些用言语、用实物、用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的表达,才是“屏文化”的独特魅力。
城市文明的互动展示是许多国外展区的主题。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区,你可以骑上一辆自行车原地奔跑,面前互动的屏幕展示出你在博洛尼亚古城区中穿梭,那些真实的连续场景让你仿佛置身于古城当中。来到瑞士日内瓦展区,从水面缓缓走上LED环幕坡道,斜倚其中,360度环绕着你的是日内瓦24小时城市生活:当黎明露出曙光,古老的教堂和桥梁是城市依山傍水的脊梁。天气晴朗,孩童在湖边嬉戏水鸟,人们在广场锻炼欢笑。黄昏时分,华灯初上,城市渐渐沉睡,黑夜的静谧仿佛甜美的梦乡。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在不言中。
新能源新技术的展示多为最新实验或实践的科普知识,相对而言略显枯燥,感兴趣的人能从中了解到许多信息。比如贴在建筑外墙、外窗甚至汽车玻璃上的太阳能建筑薄膜,应用前景广泛,与日本馆的发电膜外壳异曲同工。又如建设中的迪拜旋转塔,59层250米高的建筑每层可以独立旋转,旋转中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将发电1.9亿千瓦;新伦敦桥在使用空间之上运用了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桥梁顶端因此新颖别致。此外,还有实验中的“蜻蜓”模型、“合成树”的构思等。它们在利用可持续能源的同时,造就了不同寻常的城市建筑形象,这难道不正是未来革命的先声吗?
3 都市、城郊、乡村案例:家的诠释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家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沪上“生态家”、深圳“油画村”、宁波“滕头村”分别提供了都市、城郊、乡村各种生活案例。
图2 沪上“生态家”
沪上“生态家”(图2)借鉴了上海民居特色,结合生态与能源新技术进行设计。建筑现浇部分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以旧房拆迁回收的灰砖作为饰面;屋顶布置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在阳台立面、中庭、西侧墙、屋顶等处布置本土植物,通过模块拼装传达出色彩和韵律的美感;一层水池壁上布置了可改善空气质量并能发电的绿藻。内部分层展示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家庭生活场景,如儿童专用的电子涂鸦墙、soho一族的虚拟办公、方便老人使用的厨厕设备等,描绘出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都市生活场景。
深圳“油画村”展示了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小城镇快速崛起的案例。这个画师云集的城郊村庄,创造了以油画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走自己的路”,正是深圳从城市到乡村充满活力的原因。
宁波“滕头村”是一个可听、可闻、可感知的“活”的建筑,对比许多运用高科技的建筑而言,它更侧重于回归自然。无需任何影片介绍,只需你用心、用眼、用耳、用手,沿路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捕捉节气的变化、触摸斑驳的老砖瓦或竹墙,欣赏大棚里生长的稻谷、一畦地上的草莓、一墙水生植物的根叶,解读缠在通风管道上的草绳(降低噪音又能节能),这样的建筑体验让你感知乡村独有的魅力,那是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参观的园区内诸多垂直绿化案例中,这里的庭院立面是唯一设有喷雾装置浇灌植物的。当阳光出现时,能在绿色墙面形成彩虹。许多案例中虽然使用了垂直绿化,但似乎任由植物自身自灭,有的甚至水平方向放置,完全不考虑植物垂直生长的特性,笔者认为这样以牺牲植物生命换来的“生态”效果不可取。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希望广袤的乡村在迈向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如滕头村这样珍视乡土文化,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国外经济适用房建设:适用、生态、美观
号称“竹屋”的马德里案例馆让人过目不忘,这是试运营首日唯一对外开放的国外城市最佳实践案例馆,也是本国经济适用房的一个翻版。这里展出了许多经济适用房的建筑图片和模型(图3),表明政府对建筑质量、设计的创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经济又灵活的房型布置适宜居住,丰富色彩的立面让人心情愉快,利用可循环材料促进环保,这些对我国经济适用房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图3 经济适用房的建筑图片和模型
5 企业对未来的展望:城市模式多元化
科幻电影中林林总总的各类幻想,在各类企业馆中得以渲染,并结合行业特色描绘未来的城市生活。比如汽车馆以动感环幕电影向人们展示了2030年汽车与人类亲情、友情、爱情密不可分的生活场景。零排放的充电汽车小巧快捷,智能驾驶解决了塞车和交通事故,与建筑结合的竖向停车场解决了停车困难,“海贝”概念车想象着弹性车体能够折叠……这些也许离现实还很遥远,但笔者相信,人类的进步是从梦想开始的。
6 结语
一天的演习对内容丰富的世博会而言,所见所闻只能是冰山一角。谨以此文献给即将来到上海参观世博会的朋友们,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对世界的了解、对未来的希望。
[1]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获奖作品集[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2] 吴志强主编.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