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瘫早期康复基础训练疗效观察

2010-08-17潘国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2期
关键词:基础训练外展体位

潘国军

河南开封市中医药学校 通许 475400

脑卒中偏瘫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治水平提高,脑卒中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8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院开展对早期偏瘫病人进行康复基础训练,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1~2009-12我科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入选条件:(1)初次发病;(2)有严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肌力<2级;(3)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4)经头颅CT、M RI证实;(5)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2组患者病情相近。

1.2 方法 2组患者住院后均接受神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随机体位,未经指导,自我训练。康复组一旦生命体征稳定便接受采用良肢体位、变换体位、关节被动活动等基础训练。患者病床在病房中的位置要合理,要多创造患侧能够接受外界刺激的条件。患者在病床的卧位姿势要正确。无论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或仰卧位都应做到:头部始终保持自然舒适,患侧上肢要充分前伸,防止前臂旋前,腕关节内屈;患侧下肢保持伸展或微屈位,防止踝关节底屈或内翻;健侧上肢下肢取自然舒适位。在肢体体位的摆放上应注意软枕及足托板的应用。经常变换体位。仰卧位容易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因此仰卧位时间不宜过长,只作为体位更换的一个过渡性卧位而被采用。若患者为高颅压,为防止脑疝发生,忌做颈部屈曲与伸展。侧卧位时,最好颈躯干同时侧翻,且用手持其头部。关节被动活动,2次/d,10~20 min/次,全身各个关节向各个运动方向做全范围活动2~3次,肩关节以正常活动范围的1/2为度。肩关节做屈与伸、内收与外展、旋内与旋外、环转运动。肘关节做屈与伸、旋前与旋后运动,旋后要充分。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做伸展与屈曲、拇指外展运动。髋关节做屈曲与伸展,内收与外展,旋内运动,防止外旋痉挛。膝关节做屈与伸运动,牵张腘绳肌。踝关节做背伸运动牵引跟腱防止下垂、外展运动抑制足内翻。

在做关节被动活动时,以不引起各关节疼痛为原则,切忌为“急于求成”使运动量、次数及强度超过患者的承受能力,导致关节韧带损伤、误用综合征及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发性。另外应时刻注意做各关节的分离运动。单关节、单方向的分离运动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忌做上肢屈曲牵拉、下肢直腿抬高这一错误运动方法,它会加重共同运动、抑制分离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出现。

2 结果

经6周治疗,2组患者比较如表1、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积分评定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积分评定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6周康复组 23.22±16.24 46.12±14.26对照组 23.20±16.26 28.32±18.12 P>0.05 <0.0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为患者施实良肢位摆放、变换体位、关节被动活动等基础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肌痉挛、关节痛、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3 讨论

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实质是一个逐渐皮质化的过程,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有关,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脑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形态学基础,能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的现实。损伤后脑的残余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组,经过训练,重新获得运动功能。

良肢体位的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是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且应贯穿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通过训练,可以激活大脑残余神经元的功能,使其在结构上功能上重新组合,再现皮质高级中枢功能。在早期基础训练中,良肢位既能防止关节痉挛、肢体变形,还能保护关节功能,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运产生。变换体位同时可以防止压疮发生及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关节被动运动能防止关节挛缩及废用综合征的出现。

另外,早期康复训练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其理解并积极投入,他们自身的关心程度往往决定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应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参与,尽可能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使之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猜你喜欢

基础训练外展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基础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基础训练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Module 3基础训练
Module 4基础训练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