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芬兰的教育传奇
2010-08-17编译王磊
编译 王磊
教育
“19世纪的财富在土地,20世纪的财富在劳力,21世纪的财富在脑力。”台湾阳明大学教授洪兰说。而芬兰这个500万人口的小国,有半年的日子在冰雪中,就是靠脑力创新来赚全世界的钱。教育已成为芬兰最成功的出口产品。近几年,这个僻处北欧边界的极地国度,访客络绎于途。芬兰有三宝——圣诞老人、诺基亚和托瓦兹,三样国宝都是芬兰“脑力”的智慧结晶。远在上个世纪70年代,芬兰立定发展科技强国的方向后,随即大幅改革基础教育,为小孩提供免费且高质量的教育。芬兰的小孩喜欢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在芬兰读大学不仅免学费,大学生每个月还可领到各类名目的津贴。政府这笔投资不但使中学生数理、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压群伦,高等教育也表现不俗,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排名中,“高等教育人才与训练”这项评比仍独占鳌头。
“排名”、“资优”犯大忌。贯穿改革脉络、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价值,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受教。芬兰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分配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成为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芬兰人自有他们的逻辑“: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 芬兰学生的学习评量不是根据和其他人的比较,而是看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他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某芬兰官员如是说。
严格的师资标准。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养有学习能力与意愿的老师。因为芬兰人认为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会怎么学习”。
全民阅读。芬兰还有一笔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打交道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