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与借鉴

2010-08-15孙景亮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年1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湖泊运河

孙景亮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然河流会逐渐不能适应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交流的需要,于是相继出现了人工开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历经千余年,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沿河上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入探讨和借鉴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的不同方面,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京杭大运河大水利工程规划思想的借鉴

由于我国地理构造的特点,其诸多的天然大江大河基本都是由西向东流向大海,相邻的两大流域多由分水岭阻隔,较少南北向的水道沟通。从长江到黄河,必先沿着江河达海,进入淮河,再沿泗水北上到达黄河。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水路运输是主要方式。水运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上千年来,东西纬度方向气候变化是不大的,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东西方向上农产品的一致性,使得上下游地区之间农产品输送不存在比较利益,利用水路运送农产品获取不到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刺激商品贸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从河流特性上不利于发展水运。然而,我国南北纬度方向跨度大、气候变化大、农作物品种差异也较大。南粮北运,北盐南运,商品运输比较利益大。但由于南北方向上却没有天然河道供开辟水上运输,极大地桎梏了古代中国南北方向上的商品物资流通与交换,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都以统—天下独霸中原为己任,为发展经济,人工运河纷纷出现。而最早的河段史称邗沟。当时,地处江淮、太湖水网地区的吴国,为北进中原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开邗沟,沟通江淮,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次年便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对邗沟也进行了整治。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 (今北京)、610年又开江南运河,从京口 (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 (今杭州)入钱塘江,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后来的元、明、清三朝,均在北京建都,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

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河线绵延上千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创我国南北漕运之盛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 京杭大运河规划中对湖泊的利用

我们的先辈们,在京杭大运河的规划中,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既能有效地缩短了河线、节省了工程量,又多无水源匮缺之忧。

2.1 邗沟串联了众多湖泊

邗沟 (今淮扬运河)的修建沟通了江淮,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张纶,为避航行湖区风浪之险,且便利船舶拉纤,“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固巨石”。至此,运河大部分河段都筑了湖堤,实现了河湖分离。(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陈瑄修高邮州新开湖堤岸。宣德七年 (1432年),筑高邮、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以度纤道。从此,运河河道与湖区分离,且 “堤皆置涵洞”,使湖水与运道 “互相灌注”,河湖所以没有完全分开,还依靠湖水来调节运河水位。

2.2 早期江南运河对湖泊的利用

江南运河稍早于邗沟,是苏州至长江之间最早的运河,沿途利用了长荡、蠡湖、杨湖、渔浦等湖泊。江南运河的南北两端,如北段的望亭以北和南段的钱塘江北岸等地,地势高仰,运河航运用水,常需依赖江潮补给,冬春枯水季节或低潮,河水常涸竭而影响航运。据 《宋史◦河渠志》记载,为解决运河水源的不足,早在西晋和唐代,就在丹阳修建练湖水柜。太湖以东段,据 《全唐文》记述,唐元和五年 (81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 “筑长堤界松江 (吴淞江)太湖之间,横截五十里,以益漕河”。江南运河南段实现了以西湖和临平湖水济运。

2.3 清江浦河对管家湖的利用

黄河夺淮以前,淮河下游是深阔的入海河段,邗沟 (淮扬运河)引长江水为源,其水位高于淮河,为防止运河水泄入淮河,在其末口建有土坝,称北辰 (神)堰。船只过往需卸空货物,将空船从坝上拖过,古称盘坝。此举费时,费事,费力,漕粮运输损失也大,且易损伤船只。明永乐元年(1403年)陈瑄督运,为避 “海运多险,陆挽亦艰”和在末口盘坝的劳费,改海运为内河航运,全面整治南北大运河。当年,江北运河需要处理好运河通长江、过淮河,以及淮安以北还以黄河为运道等问题。陈瑄经过走访民间,沿北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故道开凿清江浦河 (今淮安市区古运河),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引水至淮阴鸭陈口入黄 (淮),并递建板闸、移风、清江、福兴、新庄等五闸。从此,船舶经清江浦航行直接进入黄河,不需再经末口盘驳过坝。同时,也避船只航行山阳湾的风涛之险。当年清江浦河的水源,主要依靠的是管家湖。

3 京杭大运河规划运行中的济水保漕工程

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京杭大运河如果没有湖泊水源的补充和蓄水、引水济运的措施,就不可能保证全线长期通达。然而,古人对水资源进行跨流域、跨政区高度的统一管理,优化调度配置的能力和工程成效,再联系我们当今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足以令今人发人深思。

3.1 建人工湖泊蓄水济运

邗沟 (今淮扬运河)就因串联湖泊较多,在漕运史上,被称为 “湖漕”。但大运河沿线在某些地段并没有天然湖泊,后则建设水柜 (人工湖泊)蓄水济运。

如江南运河,镇江丹阳段,曾经构筑练湖水柜灌溉、济运;真扬运河,曾有勾城塘、陈公塘等五塘用以灌溉和补给运河用水;元代开山东运河,明清时在古 “沛泽”洼地修筑 “南四湖”和 “北五湖”水柜,蓄水济运。据 《新唐书◦食货志》记述,唐德宗贞元初,扬州疏浚太子港、陈登塘等34处蓄水塘、库,用以灌溉和济运,淮南节度使杜亚疏浚勾城塘等蓄水工程 “以通大舟”。据 《仪征县志》载,勾城塘为东汉建安四年陈登所筑,东西北三面环山,东南筑堤,周回四十九里,集水的沟汊多达三十六支。《宋会要辑稿◦食货》也有中唐以后蓄水经常兼补运河漕运用水的记述。

3.2 江南运河丹阳段的练湖水柜

江南运河丹阳段,是江南运河北部的高仰河段,其水源补给较为困难。西晋永兴年间 (304~306年)陈敏据有江东时,曾于此开凿练湖,集西、北两个方向的山溪水,用以防洪和灌溉。宋代,于运河的入江口建京口闸 (今江苏省镇江市区),在丹阳至常州间,建奔牛闸和吕城闸,引用练湖水作为航运水源,有 “湖水一寸,益漕河一尺”的作用。南宋以后,湖周建有环湖堤四十里,明清时建有石闸,上下级湖之间,亦用石闸控制,实施 “七分济运,三分溉田”。自元代以来,因淤积和围垦严重,逐渐成为农田。

3.3 山东运河的水源补给

元代在山东济宁至临清之间凿会通河,因河道浅涩,重船经常遭浅阻,漕粮仍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初,工部尚书宋礼整治山东运河,兴建南旺分水工程,解决会通河的水源问题。会通河地势高仰,水源困难,靠引用汶水和泗水为补给源,除了利用汛期洪水外,主要是集聚山泉水,利用古沛泽洼地建设成南旺等九座水柜进行调蓄。在济宁以南有南阳、独山、昭阳、微山等“南四湖”,济宁以北有马场、蜀山、马踏、南旺、安山等“北五湖”,明清两朝都规定,湖水只能补给运河用水,不准灌田,偷放水用于农田灌溉者,必遭重罚。

3.4 永济渠段的引水济运

永济渠(今南运河)在古代就是一条非汛期水源缺乏的河段,为了保证漕运,历代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引水济运。公元204年,曹操筑枋头汇“遏淇水入白沟”,开辟了卫运河航道,在公元213年又开利漕渠,沟通了漳、卫、黄三河,后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隋朝引沁水入永济渠,以增加大运河水量;宋朝实行过引黄济卫;明朝在百泉河上修建仁、义、礼、智、信等5座水闸,用于引水灌溉,济运保漕;明清两代还实施了引丹济卫和引漳济卫等。

3.5 通惠河段引调西山诸泉之水

通州至大都间的水道,其通航段称通惠河,长40km,只占水道总长的四分之一。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认为,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北京地区兴建运河,首先是设法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通过兴筑60余里长的白浮瓮山河,汇聚了西山诸泉之水,并导入作为调节水库的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沿渠十二处“清水口”兴建了溢洪建筑,较好地解决了拦蓄泉水与山洪冲积的矛盾,通过长河由瓮山河引水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4 结语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一个世纪不能全线通航了,但其作为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繁荣地区经济、巩固国防、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越发显出它不可低估的社会、经济价值。

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总干渠的大部分渠线,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原有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的京杭大运河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深入探讨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学习其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并严格实行跨流域、跨政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范成泰.运河离不开湖泊[N].中国水利报,2009-4-9(8).

2 范成泰.运河开凿多利用湖泊[N].中国水利报,2009-4-16(8).

3 范成泰.苏北运河沿线古湖泊发布[N].中国水利报,2009-4-23(8).

4 罗哲文.大运河可与长城媲美[N].河北日报,2009-7-3(9).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湖泊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奇异的湖泊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