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 创新机制夯实三农工作的水利基础
2010-08-15临沂市人民政府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10年 11月 13日)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面积占72%,总人口1 041.5万,农村人口占75%,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山区大市。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新中国成立后,临沂人民千军万马齐上阵,以县、乡为主体,一乡一战场,一治一大片,大搞冬春会战,书写了人民群众治水的崭新篇章。毛泽东主席批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成为激励沂蒙人民整山治水、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市充分利用“两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探索走出了民建、民有、民营的新路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市继续发扬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光荣传统,坚持治水改土不放松、强基固本促发展,连续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万余处,其中水库901座,万亩以上灌区81处,农田灌溉面积42.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0.0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强化领导,组织保障有力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近年来的市委1号文件、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进行部署。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支持和鼓励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从建好水利工程入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围绕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搞好管理等方面进行视察、调研,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确保治理效益
科学的规划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市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本着“成片治理、集中治理、彻底治理”的建设思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冬明春,全市计划投资10.13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 082项,其中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8处,并将对今年下达的3 000万元小型水库移民帮扶资金全部用于加固后的小型水库渠系配套建设。同时,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激光平地、山丘区风力提水、膜下滴灌等新技术,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苍山县农场规划建设了633公顷粮油喷灌项目区,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季节争水的现象,缩短了灌溉周期,增加了粮油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加大投入,确保工程需要
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投入是关键。我市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年投入资金由2000年的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9亿元。一是增加财政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近几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水利项目的配套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二是整合涉水资金。对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资金,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实行捆绑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沂南县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等集中使用,对东部3个乡镇的6 666公顷丘陵地进行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拓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引入信贷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市费县市场化运作农村饮水工程建设,3年来吸纳社会资金3 500万元,发展规模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7处,既节省了受益群众的资金投入,又解决了工程管理难题。四是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民营水利是广大干部群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举,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市自发展民营水利以来,已建设民营水利工程7.5万处,吸纳社会资金6.5亿元。
四、精心控制,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我们强化过程控制,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既突出了“好”,又确保了“快”。一是加强质量监管。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对群众投资兴建的小农水,选派精干专业人员具体靠上,从工程设计、施工指导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工程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在确保工程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加强审计、监督与管理,确保扶持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快施工进度。在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时间、抢速度,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能够同时开工的项目,全面铺开,整体推进;不能同时开工的项目,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尽量缩短开工前的准备时间和施工周期。2008年以来,我市列入扩大内需的60个水利投资项目全部提前完成任务,及早发挥了效益。
五、加强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工程建后长期发挥效益。一是配套建设管理设施。小型病险水库在除险加固中,绝大多数都配套建设了管理房和照明、通讯、观测等设施;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进行了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水平;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中,配套考虑了管理单位建设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二是推行“三位一体”模式。临沭、郯城等小农水重点县,以水利站和灌区管理所为技术依托,成立了乡镇和村级用水户协会,实行用水协会全程参与,做到工程建设改造、管护体制与机制、水价核定同时进行。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我市临沭县南古镇依托土地流转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通过参加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形成密切的利益机制,积极投资建设水利设施,主动加强工程管护,不但增加了农田水利投入,而且解决了工程管理难的问题,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形成了长久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