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地域化倾向的初步探索

2010-08-15刘原平郭小锋

山西建筑 2010年7期
关键词:吊脚厢房吊脚楼

刘原平 郭小锋

建筑设计的地域化倾向,是建立在对正统现代主义批判基础上的,对人性和地域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回归。建筑设计的地域化倾向,正是这种探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方面。

在2008年,作者有幸参与进行了重庆某居住小区的投标项目。在项目设计进行和深化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地域化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此项目的基地条件是典型的重庆山地特征。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环境不断抗争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探索出真正具有价值的筑屋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吊脚楼。

1 关于吊脚楼

吊脚楼又称高脚楼,过去称竹楼。房子盖两层或两层以上,第一层用柱子撑起,无墙,不住人。二层以上有墙,供人居住。吊脚楼的形式适用于热带地区民居,因为热带地区雨水较多,由于雨水热气的蒸发以及毒蛇、猛虫、野兽较多等等,人们不适合在一层居住。为了通风、散热、防毒蛇、毒虫、猛兽等等,所以第一层用柱子撑起来,在二层及以上围合起居住的空间。吊脚楼这一民居形式,多应用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等西南地区。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基本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2)双吊式: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的选择,主要是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它们常常共处一地。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房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台阶,才能进到正门。4)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其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是厢房高于正屋的形式。

通过以上对吊脚楼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吊脚楼这一民居形式的出现和延续至今,其精神核心就是利用现有的不利地形,在山坡上只要有一小块的平地,就用来作正屋,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出挑出来,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厢房)。它反映了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

2 有关此居住小区设计方案

本居住小区设计项目,地处重庆市北部新区,周边自然环境优越,山水景观丰富,甲方意在此进行“第二居所”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的开发。由于是竞标方案,在设计思路上希望比以往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又能够有充分的可实现性。沿着此思路进行深入,觉得在户型方面寻求突破或许没有较大的空间。因为户型发展到今天,在单纯的功能使用性方面,已经发挥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所以欲寻求突破,最好是跳出“功能”这一框框,而赋予居住建筑新的内涵和意义,居住建筑才会有新的生命力。而新的内涵和意义能否最终被社会实现和认同,最主要是看新的事物能否真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一更高要求。“居住建筑公建化”这一新的趋势,正是在这个要求的背景下所提出的。

基于以上的思路和想法,在户型的平面设计中,引入了“共享空中花园”这一想法,把绿化带入共享空间,既包含了邻近的绿化,又能够有休闲的空间。根据地基的地形条件,在平面上每一层会有两个不同的标高(半个单元),高差为半层层高。户型的选择方面,每半个单元,包括复式(两户)和单式(两户),这样每半个单元所包含的“共享空间”由这四户共享,形成一个小的集体。并且,由于“共享空间”的双层通高和双层入户方式的多样性,使得这个“共享空间”更富于多样性。

3 与传统的融合

3.1 吊脚

在以往,通过梁支撑的小的出挑空间是露台;而如果“共享空中花园”也是普通的只靠梁出挑,那么其出挑长度必然受到限制,大的空间感觉也不会得到体现。在这里,就可以通过“吊脚”这一结构形式完成大进深、大面积的出挑。这样,“吊脚”这种传统的构筑方式,与现代新的设计理念产生了结合的可能性。

由此,“吊脚”在这里带来了新的意义:在过去——吊脚所“吊”出的是生存(物质)空间;在现在——吊脚所“吊”出的是共享(精神)空间。这里,不仅是对吊脚楼从结构和形式上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继承,它反映了当代重庆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因此,吊脚楼在当代应该重现生机,不光是在形式和结构上汲取传统的特点,更要在思想上继承、延续和发扬那种劳动人民不畏困难、不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涵,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产生出强烈的继承感、自信心和共鸣。这样,从传统当中汲取养分和精髓的新建筑,是人民自己的建筑,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3.2 阶梯步道

这里的“阶梯”已不是普通现代建筑意义上的交通结构,而是对山地建筑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延续。在重庆,山地中或台地之间的联系方式就是靠“阶梯”这一形式。“阶梯”的作用不只是交通纽带,更为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愉悦的感受:人行于阶梯之上,每走一段,眼前的建筑景象和周围的环境都会步移景异、个性丰富、各有不同。这样,把“阶梯”的理念引入多层和高层建筑中,在每次由一个“共享花园”步入另一个“共享花园”时,通过阶梯步道的起点到末尾,过往的空间慢慢逝去,新的空间又逐渐展现在眼前。属于每半个单元(四户)的“共享花园”,性格品质各具特色,布置方式丰富多样。所以,整个沿阶梯步道上楼的过程,就好比在真实山地上行走的感受,把这种传统感受引入现代的居住建筑,使得人们能够体会到由传统继承下来的人文关怀,一种对自我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一种发于内心的温暖和亲切。

3.3 坡屋顶

重庆民居的坡屋顶色彩偏于灰色调,造型轻盈,就好像简单地搭在了屋子之上,而并非传统官式建筑式的厚重,也没有园林建筑起翘式的轻浮,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真实感受。

3.4 青砖与白墙

重庆的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有雾,因此,选择白墙、青砖的地方材料,可以在保持朴素风格的基础上,自身产生出较大的黑白对比,使得建筑没有因为弥漫的雾气而被掩盖,活跃于周围环境之中。

4 建筑地域化倾向与民居

正统现代主义,从其产生至盛行的过程,已经把“人”的情感因素逐渐排斥掉了。建筑仿佛成了一个冷血的机器,任意而粗暴地盘踞在人们的周围。当一切完全被那些冷冰冰的理性所引导和占据之后,人的存在已被彻底压抑,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个性。这时,在建筑领域,被现代主义抛弃已久的“地域化”和“地方性”特征,作为人追求自我存在的工具必然地站了出来,成为了批判理性的武器。

在现代主义者看来,所有的与他们所界定的“经典”有所背离的异教都是无价值、不追求和应该被摒弃的。人类思想,可以最直接地界定为感性和理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的相互克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当现代主义疯狂地追求完美和纯净理性时,所有与人有关的感性因素要彻底地抹杀掉。“地域化”倾向,在这里成为了反映人类精神的、与理性抗争的“感性”的代名词。

对地方民居在当代的重新审视,应该是一条符合建筑发展规律的路径。民居,是饱含地方特色、地域特点和人文价值的建筑载体,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特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民居的研究和探索,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的勇于继承,又顺应了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是一项益于社会发展的课题和工程。

[1] 李 钢.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对象层次[J].山西建筑,2007,33(7):37-38.

猜你喜欢

吊脚厢房吊脚楼
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对坡地吊脚楼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绝 句
不等高嵌固多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变化规律的探讨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寿星(外一首)
吊脚桩下部软岩层边坡加固及稳定性分析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