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
2010-08-15王英
王 英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通过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技术指导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岗位技能,使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检查、施工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工程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必须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1 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品格。专业素质的特征体现为敏捷的专业思维;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把设想变为现实的技术能力;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素质是指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的能力以及各种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它包括系统性的专业知识素质、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非专业素质、专业创新素质等。
2 专业素质培养途径
2.1 转变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转变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从更宽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努力扩充专业、非专业素质教育,按社会需要培养具有更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不只是具有狭窄专业技能的“专才”。2)转变重学轻用观念,树立正确的工程教育观,充分认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和工程能力,改变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3)转变专业课“独尊”的单一专业化思想,构建工程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社会环境和法律等“大工程”系统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结合专业特点,完善专业素质培养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倾向性的重要保证。学校教学可以通过“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平台”建立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指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围绕它设置课程,实施教学。
“两个体系”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专业应用能力的需要,组建基础课与专业课并行的课程体系,形成扎实的实用基础和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专业实践与基础课实践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三大平台”依次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理论平台”“专业技能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也可称工具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够用”和“必需”为原则,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如通过设置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着力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
专业基础理论平台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人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需求为依据,以“应用”和“适度”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增强适应性、体现可持续发展性,筛选基础性的具有再生潜力的内容,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如通过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设置,满足培养的人才有实力应对职业岗位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要求提升的需要,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
专业技能平台按照培养“岗位人”的要求,以“实用”“娴熟”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体现先进性,以岗位的技术能力为主,并及时把与专业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充实进去,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在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奠定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上可以通过实施“3S”(实训、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逐步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动手能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2.3 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工程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而是技术经济行为和技术社会行为。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是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既要各成体系,又要有机结合,使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专业认识实践)—理论(专业基本理论)—再实践(专业单项技术实践)—再理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分析)—毕业前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两次认识反复中得以充实、加深和提高。具体做法如下:1)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建立“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2)以校内操作实习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推行“模块式”“组合式”专业训练,积极实施“工学结合”,强化职业岗位技能的针对性实践。3)大力推进职业技能考证制,把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标准融入到相应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把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挂钩。
2.4 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吸取传统专业设计“三层楼”(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成熟经验,按照“两条线”(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主线)的要求,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进方案,还要进课表、进课堂、进学分,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学分达到6∶4,这样赋予了非专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法定地位”,有效避免当下大学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空泛化、课外化或仅仅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2)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各环节。非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学校应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大学课堂变成有机结合的载体,把非专业素质教育贯彻到备、教、复、改、考、研等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实现非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a.学校可以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大学期间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定期开展,形成一项常规性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活动;b.积极推动各种学生社团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一个社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参加相应的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类、文娱类、体育类、服务类、实践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自觉的开发潜质和发展个性;c.组织学生到集团公司和社会上挂职锻炼,以积累实践经验。
2.5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专业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安排专业教师走出课堂,有计划选派到对口的单位、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实践,以“顶岗、挂职、兼职”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同时与工程单位建立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施工技术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鼓励教师参加与行业相应的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利用课余时间承接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任务,提高教师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3)聘任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高中级工程师共同研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开设专题讲座,参加毕业答辩,参与教师培训、指导学生的实习等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专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54-55.
[2]蔡泽寰.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D].襄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8.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