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生态小区的基本要素
2010-08-15吴淑芳兰创业
吴淑芳 兰创业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
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工化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等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本文展开讨论了构建生态小区的基本要素,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规划设计合理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小区居住环境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注意结合以下几方面:1)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四级空间的布置综合考虑、合理安排。4)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5)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尽可能为小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2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建筑节能是节能中的重中之重,应该列为我国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是从供暖、供冷的冷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针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现状,建议选用双层玻璃、隔热性能好并增加保温层的墙体材料以及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3 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绿地不仅仅可以提高住宅区的景观价值,也是衡量一个住宅区是否宜人宜居,是否是节能型和生态型的一个关键指标。绿化应遵照节约和生态的原则。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建议将居住小区中非房屋和道路部分设为绿地且遵循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方式,同时兼顾用养结合、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及乡土物种
小区开发建设前如果是农用地或林用地,应在利用原有物种的基础上补充其他物种进行绿化。太原市龙康新苑住宅小区开发前是以杏树为主的农用地,建设单位在保留部分果树用作小区绿化的基础上补充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攀缘植物等种类丰富的其他植物,增加了小区的景观效果。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丰富了物种多样性,且形成了一个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景观结构,使建成后的小区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3.2 利用豆科植物和观花类间作
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是很好的养地植物,在住宅区内种植豆科灌木,不仅可以利用中层太阳光,而且还能利用灌木相对大的根系营养较深和较大范围的土层。大面积单一种植禾本科草坪,不但养护成本高且景观效果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各地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倡建设节能环保的生态小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建和在建住宅小区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