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文化论建筑文化
2010-08-15王振华
王振华
1 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从1988年~1997年开展“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活动,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问题。1988年国际建协响应号召,确定1989年7月1日“世界建筑节”的主题是“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我们城市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沉淀的片段,是记载历史信息的真实的物质载体。它们与所处的周边环境,附属的生活设施,与人们在其中亲切、朴实、聚合的生活情态一起彰显出明确的传统文化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茫茫的西北高原上,回荡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壮丽乐章。“唐乐舞”“黄土地”“红高梁”,这些扎根民族文化、打向世界艺坛的作品使中外为之瞩目。由此,西安的环城建设古今兼顾、综合治理,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性,地方特色突出,强调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功能、技术相结合,着眼于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的结合、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其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建筑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城市风貌、文化环境和市民心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建筑所具有的一些共通的设计、构造、材料及建筑组织方法,代表着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区的历史风貌特色,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风俗特征,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们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已成为生活场景中不可中断的环节并从物质层面上延续我们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我们所尊重的、我们所敬仰的,不仅仅是城市和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2 我国建筑文化的民族传统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国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遗产极为丰富。老一辈建筑师在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中从基础资料研究开始,率领一两代人经营多年,艰苦探索,披荆斩棘,积极研究中国建筑文化,使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老一辈建筑师成立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典建筑。建筑师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早期探索。50年代梁思成先生的论述已经涉及到设计空间的探讨。他指出“工程结构和建筑丰富的美感有机地统一着,是我们祖国建筑的优良传统”。他还强调:“我们必须先研究我国的建筑遗产,掌握了它的规律,熟识了它的许多特征,在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60年代由刘敦帧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作了更为系统的概括,对中国古典园林、民居、城市以及工宫制度都作了论述,并开始从设计理论上进行分析,指出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之一。
80年代,我国建筑工作者运用现代的建筑观点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特别是运用中外建筑对比的方法阐述其异同,进一步认识到强调中轴线的思想来自很深的民族意念,中国古典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
之后,我国建筑师看到了像群体组合、内外空间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与室内陈设诗画雕塑的结合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正是西方现代建筑家所刻意探索的领域。同时,他们在系统地研究现代建筑中也找到了和正在寻找着它与民族传统的交汇点和结合点,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挖掘和开拓。
3 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民族传统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再加上各地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建筑创作,对民族传统的运用必然是各取所需、各用所长。
上海大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发挥了信息灵敏、工艺精巧的特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把建筑空间、装修、家具、陈设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构成了中而新的室内环境。北京的历史传统、首都的中心位置使它强调城市的中轴线和向心性,讲究建筑的对称和均衡。在紫禁城黄瓦红墙的映衬下,它又注重色彩的运用和主次呼应。由于保持古都风貌和强调民族传统,北京的重大建筑普遍以造型民族化见长。广州比之北京别有异趣。它充分利用河港城市的自由布局,岭南四季如春的环境条件,取法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使建筑内外空间流舒豁达。
的确,中国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建设都有独到之处。如何使建筑文化发扬光大地域文化和华夏文化,最为关键的就是:第一,保护历史遗迹。肯尼斯◦鲍威尔说“建筑保护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却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地区、城市中的历史地段、优秀建筑群落,不仅城市建筑物本身的“实”体要保存,“虚”的外在空间、环境特色也要善为保护,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时间的标记”“古老的装饰”。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地段,它既是历史的陈迹,又是当前人民生活的所在地。修复、维护及建设中需要设计者具备较深厚的中西文化的修养基础,并能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它们适于当今的生活需要,即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要充满时代的新气息。第二,发掘传统的文脉。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发掘传统的文脉,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遗产和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谈尊重文脉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多样化,不能只是在形式上从古建筑中提炼一些东西作为符号或母题加以引申、重复,作为新与旧的联系,还应从地域、城市或城市中心地区的某一部分加以深刻研究开始,因为地域和城市的条件包括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市模式、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形式等。
4 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我们的城市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我们国家文化的延续和繁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纽带。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的民族性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
[1] 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改建和重建[M].于 馨,杨智敏,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