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
2010-08-15王婷婷
王婷婷 傅 凯
1 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及突出问题
1)随意性强,缺乏统一规划。我国幅员广阔,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村建房主要是以村、组为单位,依河岸线呈纵横排列,缺少统一规划。以东台市城南乡镇为例:以204国道为界,范公堤以东,近年来刚完成道路整修,但是道路面宽过窄,两车交汇实属不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堤西的村庄,如汪舍、白云、新河、灯塔等村还都是土路,交通很不便利,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村民苦不堪言。
2)盲目自建,缺乏指导,结构不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民住房经历了土木结构草房—砖结构瓦房—砖结构楼房—钢筋混凝土别墅四代发展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建楼的热潮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目前全市农村楼房建成率已达70%~80%,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建筑设计专业人士的指导,房屋结构存在隐患,功能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家住新长铁路周遭的农户反映,当火车经过时振感强烈。事实上,没加地质质料,基础埋置过浅,又无加固措施导致地基受力不均,再加上板内配筋和板的厚度不符合标准都会致使这类问题产生。
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2000年前始建的房子一直沿用“三大间”的旧布局,不符合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日常需求。不合理的功能布局往往导致生活和生产的交叉,功能空间的重复交叉使用,造成了空间污染和浪费,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对身体的长期不良影响诱发各种疾病的困苦。
3)宅基地大,呈扩展趋势。长期以来实行“一户一宅”的私人宅基地政策,然而超标建房、违章搭建现象日趋严重。
4)邻里攀比,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农民们还未彻底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往往以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而住房则是最好的标尺。争先恐后地建房,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考察了一户三口之家,夫妻俩开个小超市,一子上学。新建一栋住宅楼为局部3层,平均每间建筑面积22.5 m2,最大的一间建筑面积达36 m2,占地面积115 m2,建筑面积达270 m2以上。这样的住宅我考察了28户,71%的农户反映是空着无用,花了冤枉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但是碍于面子工程,借钱也得建。
2 农村建设对策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基层农村急需寻求一种新的居住模式和新的适应发展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村住宅建设也必须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康居住宅”发展。基于以上的缘由,在农村发展出新的居住类型就越是迫在眉睫之事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住宅才符合现代农村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应该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很多从事建筑业的人士都在潜心研究适合发展的方案,有的认为集约式住宅可行,有的认为应该推行生态住宅。通过几个月的调查分析,总结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当前农村住宅的无规划、无管理的“二无”现状急需改变。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关部门的极力倡导,把工作落到实处,不遗余力的推行,而不是永远停留在口号上却不见实效。
其次,由于农村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在执行上存在客观的难度,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而是应由相关的部门派遣专业人员来到群众中间,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做好农民朋友的思想工作。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必要的话可以搞一些专题讲座。当他们对政府的这一政策措施有了足够的了解,充分的认识到搞好农村住房规划建设能解决农民建房的根本问题,改变目前农村脏乱的现状,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时,接下来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
第三,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具体实施农村规划建设之时,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1)建立农村的建筑师援助制度,也可以实行政府买单的形式;
2)培养农村建筑技术员,加强对工人专业知识的培训。
以上这些都将有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也从根本上为农民解决了建设技术上的难题。
3 现代农村可能的居住模式的设想
那么,什么样的住宅模式可以在苏北农村实行。
方案可行性分析:江苏是华东六省一市之一,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的代表。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是农村实现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华西村的成功已成为当代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楷模和效仿对象。但是苏北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却与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极不相称,突出表现为小、多、散与其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因此,展开科学合理的农村住宅建设的调整、改造、在有能力的地方重新规划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从江苏发展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来说,只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严格要求,质量把关,搞好农村住宅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方案设想: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去汲取营养,参考城市的做法,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居住小区的形式。一般一个村由8个~12个小组组成,40户~45户组成一个小组,则320户~540户组成一个村。
1)在建筑规划选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尽量在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同时兼顾全村的劳动生产对便利的需求,尽量选在中心位置周围。
2)建筑单体设计需根据当地的日照条件进行规划,考虑到农村人习惯了“一户一宅”的形式,在单体形式上可以采用多层院落住宅形式。每层可设计2户~4户共同享用的无围栏或低矮的小围栏形式的平台空间,在这一平台上可以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植物。这样不用下楼都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既有了独立空间的概念又不会为之束缚,产生孤独感。不论是采光、通风、景观都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3)户型采用普遍性的两代居或三代居模式,设计功能齐全的主、副使用空间。室内功能设计还应单独考虑生产工具、农药肥料的存放、粮食储藏等特殊需要。优化传统庭院布置方式,考虑交通流线、风向等因素,达到环保的要求。
4)正确处理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对农村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农民与农业生产脱离不了关系,而搞好农业就必须要场地。解决这一矛盾,可采取生活、生产分开制的方法。另辟地方,以小组为单位建设小区农场,合理划分农业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洁污分开,组织专门的农产品流线,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当然,在规划上不能实行“一片制”,而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有着地方特色底蕴的、具有综合优势的村庄要结合老村改造,在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用现代技术和语汇建设具有传统意义又不失现代语言的新农村。
4 结语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而农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保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提高农村的居住质量和环境已成为所有建筑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做到建筑造型艺术、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经济环保、功能与形式的充分结合,传统和当代交相辉映。
[1] 邓建伟.喜庆活动与村庄社会结构的重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韩效奎,张一兵.集约型住宅[J].小城镇建设,2005(8):56-57.
[3] 李 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02-104.
[4] 吴 旭.加强村庄住宅规划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