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2010-08-15姜虹宋妍
姜虹 宋妍
道外区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街区,被哈尔滨市规划局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内,257个中国传统院落坐落于斑驳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身后,这就是全中国现阶段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历史街区。这些老建筑,不仅承载了哈尔滨特定的建筑文化,更记录了哈尔滨开埠之初老道外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随着“中华巴洛克”历史风貌街区改造进程的加快,如何将旅游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及老城区改造协调起来,提高其再利用价值,再创老城区的辉煌,是该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现状分析
1.1 人口问题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一般都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因为历史街区往往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历史形成的商业吸引力促成了人口的集中。而哈尔滨市道外老城区其特有的商业文化氛围更是加剧了人口的集中。传统的街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为了混杂居住的大杂院,几户人口住在一个院落里面,给历史街区的改建带来极大问题。然而,这些本市居民又构成了该街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是街区成长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街区的记忆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与街区本身有着同样的气质。因此,如何对待大杂院和外迁人口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1.2 环境和基础设施问题
大多数历史街区由于年久失修和使用不当造成街区内的物质环境恶化;街道的路面破旧;建筑物破损严重出现危、漏现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人口密集,院落内乱搭乱建,多数房屋质量较差,有的甚至有墙体出现开裂等危险状况。由于维护资金的缺乏,保护工作的滞后,再加上历史街区的街道本身难以铺设各种管线,街区基本没有现代生活所有的各种市政设施,还缺少各种绿化和生活保障设施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恶化。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遭到破坏。哈尔滨市老道外历史街区内也存在这些问题。
1.3 改造中的不利因素
1)建筑物超高:旧城区周围的建筑高度在规划中是有严格限制的,但有多处建筑大大突破限制,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群体形象,需要整治。2)建筑形式的混杂:景阳街现状沿街相当部分的建筑物在立面上已经仿成古建筑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与之相协调,混杂凌乱,整体形象很差。3)由于道外区的区域特点,小商小贩众多,周围环境较差,卫生问题比较严重。4)沿街仍存在很多危旧房屋没有改造。5)整个地区内停车场不足。
1.4 更新改造中的有利因素
1)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哈尔滨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更是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具有悠久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建筑资源,实现它的开发、保护与再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源,只要进行充分的发掘、再现以及经营管理,定会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传古承今的商贸氛围。靖宇街原名正阳街,是哈尔滨市中心地区形成最早的商业街区,哈尔滨逾百年的城市商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写下闪亮的第一笔。在这条古老的商业街上有着同记、老鼎丰、世一堂等老字号名店。3)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老道外街市曾经的繁华令人惊叹。民国时期,道外的各种茶园、舞台的建立达到鼎盛,“独冠关东”之称始于此时。历史上道外地区出现的戏曲、曲艺、茶园等代表了哈尔滨传统的民间文化,体现了传统市井文化的魅力,极具利用价值。4)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老城区位于道外区的西北部,与南岗区和道里区接壤。在西部,大新街、规划打造中的南勋街通向道里区;南部,沿景阳街通向南岗区;北部,与七道街江上客运站隔道相望;4路、19路、53路、208路等十余条公交车通往此处,交通十分便利。
2 更新改造目标
1)整治沿街两侧的建筑立面,以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的特色为基调,在建筑形式及色彩上对原有古建筑有一个承接和延续,同时在平面形式上尽量多沿用传统布局,使之达到中西结合的效果,与民俗文化街相协调。2)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这在更改改建历史文化旧街区时,尤其是对古建筑较多保护区进行改造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在不改变旧街区文化氛围的同时予以更新,很好的达到在更新中传承的效果。3)改善空间效果。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广场及开敞空间,使游人能够有一些安逸、舒适的休息及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同时使整个街区形成有收有放的空间效果。4)历史文化街区的灯饰。灯饰工程是体现旧城区夜景风貌的重点内容,也是现代功能的要求,只有达到一个理想的亮化效果,才能够吸引游人,形成其规模效应。灯饰规划应与周围巴洛克建筑相协调。5)店面及牌匾:现状沿街建筑的广告、名称非常杂乱,给人一种堆砌、拼凑的感觉,规划中要求店面牌匾的规格、位置尽量一致。尺度不宜过大,以黑底金字为基调,使之形成“画龙点睛”的效果。6)交通组织。由于历史街区内道路布局比较狭窄,加之人口密度较大,小商业从业者较多,因此车辆摆放问题也较为严重。应集中设置地上、地下停车场,以解决街道秩序杂乱无章的现状。
3 哈尔滨市历史街区改造的未来展望
1)统筹老建筑保护与新城区开发建设。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点,加快制定老城区保护和开发整体方案,坚持“保持新旧协调,保护城市总体风貌”的原则,对用地功能、人口密度、容积率等制定相应的规定,同时也为市场机制介入风貌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强化改造后该区域对第三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做好休闲娱乐文化商业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商业功能区。2)靖宇街步行街建设。靖宇街两侧,“中华巴洛克”建筑林立,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博物馆。将靖宇街改造成步行街,对地面进行灰色石板的铺装,设置与周围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一致的灯饰及小品设施,同时设置古朴的休息座椅及花坛,使游人在休息与漫步中能充分感受到以具有浓郁哈尔滨文化特色的内涵,同时在路口分别设置古典形式的文化街指示牌等设施,对保护建筑加以介绍,并对游人加以引导。沿街种植以刺槐为主的绿化。3)南二南三民俗文化区建设。以综合利用“仁和永”为突破口,建设南二“民俗文化街”和南三“名小吃一条街”。将戏曲、曲艺、茶园等传统民间文化和哈尔滨百余种名小吃融汇其中。绘制美食地图,详细介绍老道外特有的美食,加大宣传,大力开发“老道外美食游”等活动,其潜在客户目标不仅要锁定外地游客,还要加大对本市居民的吸引力,将传统文化与传统小吃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市居民的怀旧情怀,大力挖掘对本土特色饮食文化的热爱。4)靖宇街两侧辅街商贸圈建设。加大靖宇街两侧辅街的开发改造力度,不断扩大商圈影响,不断改善、挖掘老字号工艺,形成特色商业街,创造性的建设崭新的老道外。重振老字号企业,深刻挖掘其历史,改建店面,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4 结语
任何一片街区,无论其历史多么悠久,经历了多少风霜,在发展变革时代总是要从成熟走向衰落。然而,在其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如果能够把握时机,抢救、保留一点过去时代的城市片断,让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留下某些空间物证,那将有助于大大提高这个城市的品位和底蕴。我们在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应尽力实践了这一构想,并且力图藉此形成一种“活的”风俗载体,使历史场景感融入到现代都市生活之中。这也许是一次历史街区保护在实践中有益的尝试,愿更多更好的保护方式运用到历史街区保护实践当中。
[1] 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何新开.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3):11-14.
[4] 王 岩,张 颀.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7(5):39-40.
[5] 丁晓鹏.城市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