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资源保护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
2010-08-15高永芳
高永芳
(延安市水土保持工作队 陕西 延安 716000)
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当前水土流失已成为头号环境问题,水土资源短缺以及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新世纪,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2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阶段,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①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水土保持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明确提出“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新农村建设是水土保持发展的历史机遇。③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高,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喜人格局,这为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
3 新时期制约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尽管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仍然处在爬坡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多不足,制约水土保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水土保持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1)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大量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2)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够强。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重建设轻保护,这是导致长期以来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的重要原因。
(3)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不强。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管理上,在治理成果的管护、生态良好区域的保护和对农业开发、林木采伐的监督上,在对建设项目的管理上,落实《水土保持法》具体规定的实际情况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三同时”制度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规定报批水土保持方案,有的建设项目虽然编报了方案但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管理机制不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是水保预防监督工作中最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4)水土保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支持水保建设困难重重,面对艰巨的治理任务,只靠国家投入远远不够,而水土保持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由于投资收益周期长,市场融资难度较大。
4 加强和改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1)水土保持必须坚持“两个可持续”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必须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作为一项与“三农”工作非常密切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水土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来实现经济发展。要把水土保持和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以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村镇人居生活条件,发挥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排头兵的作用。
(2)加大预防监督执法力度,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切实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落实“三同时”制度,抓好“三权”的落实,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积极治理,将人为水土流失降到最低。依法查处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保障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减轻由于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生态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考虑自然承载力;既要重视生态效益,又要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既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又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3)突出抓好国家重点水保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坚持成功的技术路线。以小流域为单元,优化配置各种措施,综合防治,优先搞好坡改梯、流域治理和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②切实落实有关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劳承诺制、资金使用报账和产权预先确认制五项制度,同时要因地制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落实建后管护责任。③确保资金安全。建立配置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稽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④加强基础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狠抓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储备,重点加强对新上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成功。要认真规范前期工作、工程建设与项目审批程序,落实有关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4)大力推进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注意贯彻依靠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指导思想,使水土保持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主要措施是:划定生态修复区,全面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加强监督和管理,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禁止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推行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发展沼气,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自我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5)加强生态良好区域和治理区域成果的保护。加大保护现有植被的力度,严格限制森林砍伐,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实施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对已治理区域,要制定相关保护政策,调动治理区群众积极性,按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成果保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设管护设施,实行集体、个人、专业队等多种管护方式,明晰产权和使用权。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破坏治理成果的人或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6)加强“四荒”土地开发的管理。把“四荒”开发纳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管理中,严格规范“四荒”及各类土地开发活动,实行保护性开发,减少对原生地貌的破坏,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发与治理同步,有效保护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景观。
(7)努力开拓水土保持新领域。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水土保持工作领域。在坚持水土保持面向农村服务的同时,积极面向城市区域,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美化、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等结合起来,提高生活质量。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也要进一步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进行统筹考虑,将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建设秀美家园。加大江河湖库等周边地区水系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维护良好的水系生态环境,保护江河水质,提供洁净水源。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