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几点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2010-08-15胡俊涛

山西建筑 2010年27期
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评估

胡俊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式大家都很关注,对建筑领域来讲,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重大,也很艰巨。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在节能减排上效果显著的绿色建筑将成为破解资源瓶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估计,与常规建筑相比,典型的绿色建筑耗电要减少32%,总能耗减少36%。因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已达成共识。但我国绿色建筑的步伐却姗姗来迟,2006年6月1日正式实施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8月正式公布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志”。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绿色建筑方面的模式和方法在实践中显示出突出成效,但是,单纯将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我国,不可能解决我国在建筑方面的环保问题。我们必须针对我国绿色建筑现状设计出既有经济效益,又符合我国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的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现状问题

1)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正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标准往往偏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使得评估结果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一方面,评估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定性条款居多、量化数据较少,过多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质量。另一方面,在标准设置上,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拓展。同时,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过分强调技术应用而缺乏对运行过程整体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和公众。

2)目前的评估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开发商反映,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细则所确定的标准过低。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这些标准很容易达到,往往是优秀的开发商与相对较差的开发商都被这些标准划在了一个水平,“鱼龙混杂”,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起步较晚的地区来说,目前尚不具备按照统一标准推广的条件。当务之急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地域环境等特征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3)设计能力欠缺难以保证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现行的体制环境对绿色建筑设计重视不够,相应的绿色建筑节能生态设计体系尚未成熟,符合要求的设计师人才相当缺乏,设计能力较为落后,是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行的一大难题。在目前设计市场相当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建筑设计师为了“抢业务”“赶任务”,往往没有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空间去雕琢好作品,在生存压力下难免“粗制滥造”。一旦难以调动设计师去探索和研究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也就丧失了最为核心的要素。

4)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初期投资不足。在实际操作层面,现有存量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使“绿色化”之路面临着巨大压力。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节电、节水等改造的资金来源,居住建筑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为拓宽资金渠道,近年来各地积极调动产权单位、供热公司、物业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居民业主等出资参与改造。然而,从实际推行来看,资金来源不足仍是改造缓慢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部门规章,行政约束力与法律效力有限,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缺乏有效的民用建筑节能激励措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

2 发展策略

1)发展绿色建筑就要用绿色的观念和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适时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绿色标准评估体系及地方绿色标准评估细则,并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认证和管理,绿色建筑是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适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多级传递循环再生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多学科的现代绿色科技成就,根据当地环境和资源状况,强调优化组合建筑的功能结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新型人类聚居环境和建筑体系。它具有满足整体生活需求、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节能节地、文脉延续等特征,既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绿色建筑生产方式,也是符合21世纪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绿色生活方式。

2)政府应加大推广和倡导绿色建筑实施的力度。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大规划力度,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引导,对报建费用进行优惠,制定绿色建筑开发的相关管理措施。倡导降低能耗实现节能,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以提高用能效率。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3)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将在有限的增加初期成本的条件下,大大节约长期运行费,进而使全寿命周期总成本下降,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按现有的经验,增加初期成本5%~10%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90%。这一种新模式的出现,将带来设计、开发模式革命性的变化。

4)对现有城镇建筑及农村房屋实行绿色改造。我国现有近200亿m2的城镇房屋,其中约有40亿m2属于危房、旧房,在未来10年、20年之内部分建筑寿命将到期,部分建筑质量必须要改进。现有农村房屋大多采用简单的办法来建设,没有推行商品化管理,很多时候是房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能耗和材耗很大。如果能将这部分村镇房屋因地制宜地转变为绿色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绿色建筑需求。

3 结语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等,但绿色建筑的实践尚属初步阶段,缺乏可操作的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缺乏切实支撑绿色建筑设计、运行、管理的评估、检测技术平台;绿色建筑理论、教育与培训还没有开展;社会需进一步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要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1]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导则[Z].2005.

[3] 杨玉华.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21):35-36.

猜你喜欢

建筑节能绿色评估
绿色低碳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评估依据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对建筑节能几点思考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