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丁村明清民居木雕文化
2010-08-15董娅娜
董娅娜
带着课题去了丁村,一个宁静的村落呈现在我面前,面对这些历经400年的建筑木雕,惊喜中带着一种沉重。我用心去解读这些纹样,为的是寻找千百年来晋南风土人情孕育的一种丁村文化。
1 丁村明清木雕概述
在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至今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时代的民居。
丁村明清民居的木雕艺术,在其建筑装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丁村民居建筑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丁村的民居非常讲究雕刻,尤其是清代建筑更偏重雕刻。清代早期的房子一般都有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他们选用上乘的白杨木作坯料,经过作画、雕坯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
2 雀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雀替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位于建筑中的梁与柱的交接处。雀替的使用减少了梁枋的跨距,防止横竖构架倾斜,但主要是起支撑建筑外挑木,又能将屋檐的重力传到檐柱,使建筑更加稳固。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雀替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北魏云冈石窟中。元代以前,雀替都用于内檐装修,装饰上只有简单彩画,不施雕饰。明代中后期,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造型、构图、装饰手法上得到不断的发展,精美的雕刻工艺与细腻的彩绘相得益彰。到了清代,雀替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建筑装饰构件,无论是在官式建筑还是豪富之家的居民建筑上,都有装饰精美的雀替,成为建筑上不可缺少并有画龙点睛之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式与内容。
3 丁村雀替的题材和内容
丁村民居雀替装饰内容,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表达了一定的思想与心理上的追求,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未来寄寓的美好祝福和殷殷希望。常见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戏曲类。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之一,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的美称。金元时期,晋南地区戏曲活动便异常活跃,成为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山西人民一向将戏曲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形式,人们对戏剧自然形成一种偏爱。因此,民间雕刻中不仅讲究画中有戏,往往将戏曲的典型情节直接表现出来,使人得到艺术享受并激发美好的遐想。在丁村木雕中就出现了戏曲木雕,如显示忠孝节义的传统戏曲“单刀赴会”“周仁献嫂”“岳母刺字”“宁武关”等。
2)吉祥寓意类。丁村雀替纹样立意选材都要求有美感,寓意有喜气,出口要吉利。如“喜、禄、封、侯”,用喜鹊、奔鹿、蜜蜂、猴子四种动物的形象构成画面,并以动物名称的谐音,拼成吉祥语言。诸如“喜(喜鹊)事(柿子)连(莲花)年”“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六(鹿)合(鹤)同春”“松鹤延年”“五福(蝙蝠)捧寿”“麒麟送子”“八仙庆寿”“白头富贵”“喜鹊闹梅”“龙凤吉祥”“岁寒三友(松竹梅)”“春兰秋菊”“封侯拜将”“麒麟朝日”“凤凰戏牡丹”“万年更新”等。丁村雀替在图案组成中,龙、凤、鹿、蝙蝠、梅花、莲花、牡丹运用很多。龙是被视为神鸟而崇拜,象征美好与和平。凤又是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作为和平喜庆的象征。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千年为苍鹿,两千年为玄鹿,故鹿乃长寿之仙兽。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所以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中,使得原来不美的形象变得翅卷翔云,风度翩翩,蝠身和蝠翅都盘曲自如。梅花为传统名花,被民间视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松代表长寿的意思。莲花亦称荷花,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牡丹为百花王,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意思。每个画面都是通过这些生动美丽而可借以抒情的动物、花草确定寓意吉祥的题材,反映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四季平安、婚姻美满、四世同堂、幸福长寿、和睦处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3)历史传说及民间故事。过去,人们积极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于是把人的能力理想化,创造出超出人的力量,神灵仙圣来为自己服务。我国古代神化传说中,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人物,说他们得了神道,超出人世,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龙驾凤、长生不老,还说他们神通广大、变化莫测、本领无比、法力无边,能左右人间祸福,主宰世间万物。诚然,这是一种幻想,但人们对此总是迷信崇拜,盼望他们给人间消灾免难,降来幸福。如出现的“和合二仙”“暗八仙”之类的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安康、延年益寿和征服自然、祛灾免难的祈求。也有一些反映民间故事的,如“司马光砸缸”“鹬蚌相争”。
4)装饰性图案。所谓“装饰性图案”,是指较规矩的横竖花纹结构的图形。这在丁村雀替的装饰图案中较为常见,这些不同的装饰性规矩图案,同样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如寓言青云直上的连朵云,寓意龟龄鹤寿的龟背填华,寓意财源茂盛的“金钱套金钱”“钱串”“顺治通宝”,其他如万字连续、菱格填华、缠枝蔓草等。加上叠加于其上的其他内容的组雕,珠连璧合、锦上添花,构成了一组组艺术形式与内容、技法完美结合的木雕艺术珍品,令人为之叫绝、叹为观止。
4 丁村雀替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丁村木雕多以白杨木为主,雕工形式上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阳雕等。透雕最少一两层,多则四五层。明代相对简洁、抽象、概括,到了清代比较繁复、精巧、细腻,画面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戏曲场面式的构图为连续性的,采用连环画式的方法,将各个情节贯穿在一起。明代装饰多用浮雕,画面简洁,采用二方连续构成一个整体。而到了清代则多用透雕形式,纹样复杂,相互穿插,但以其中心为对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达到了局部与整体,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 丁村雀替的学术价值
丁村雀替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深入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浸透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木雕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是晋南民情、民俗的主要载体。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以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完美的构图、广泛的内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徜徉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中,不仅仅是为了民族文化能继续展示它的绚丽,而且还因为它继续给我们以启迪。
[1] 李玉祥.老房子·山西民居[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2] 高 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 陶富海.丁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 阮晓云,武 琛.从王家大院看晋中民居[J].山西建筑,2008,34(5):70-71.